弘扬中华非遗文化 促进世界文明互鉴
黄鹏 梁辉荣
2023-08-22 10:26

提要

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如何打造非遗的“流动的文脉,传承的薪火”,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2023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致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的贺信中强调:“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交流和互学互鉴将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中华非遗文化以其独特的创造力、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生动展现中华文化精髓,并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深圳正焕发非遗文化活力,深圳文博会、非遗旅游街、舞剧《咏春》,以及集“演”“展”“讲”“赛”于一体的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周等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亮点。

深圳作为一个年轻的城市,也拥有着许多独特而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图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头角鱼灯舞》表演。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浩翰 实习记者 黄鸿玉 摄

非遗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非遗在时间的长河中具有永恒的审美的魅力,承载着历史的发展脉络,承载着文化自信,不仅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更是人类文明的“活态”延续。中华非遗既是世界古老文化的瑰宝,也给世界文化增添绚丽多姿的中华色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体现出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海内外联结民族情感的纽带。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非遗曲艺周、中国非遗博览会等活动形式新颖、影响广泛。“一带一路”倡议为非遗文化的海外交流传播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华非遗文化既是地域的,更是世界的;既是历史的,更是现实的、未来的。它承载着数千年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寄托了我国各民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是维系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纽带之一。

非遗:世界文明互鉴的桥梁与动力

创新传承:非遗的现代性转化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43项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深圳作为一个年轻的城市,也拥有着许多独特而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目前全市纳入各级非遗代表性名录的项目有214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27项、市级63项,松岗七星狮舞、沙头角鱼灯舞、深圳麒麟舞、下沙祭祖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日渐成为深圳对外文化交流的主力军。深圳多年组织参与海外“欢乐春节”系列活动,先后在法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新西兰等国成功开展文化交流。广东粤剧、醒狮、剪纸、杂技、魔术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对外交流时深受国际社会欢迎和好评,为弘扬中华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世界文明交融:非遗的全球意义与合作机遇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发展的见证和多元文明的承载,其保护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课题。国外已建立了近百所大学的专业教育体系,涉及政府、研究、保护、教育、宣传和旅游等多个领域。目前,国内有超过30所高校开设了文化遗产专业,但存在定位不明确、培养方案不够系统等问题,导致人才匮乏,难以满足新时代非遗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培养深谙国际非遗保护科技发展前沿、具备思考非遗保护重大问题的复合型人才。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如何打造非遗的“流动的文脉,传承的薪火”,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非遗是世界文明交融的产物,它不仅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世界各国文明的互鉴提供了重要范例。非遗作品的传播和交流不仅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也加深了多样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通过非遗的传承和创新,不同国家能够打破文化壁垒,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实现世界文明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促进非遗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路径

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非遗技艺的学习周期长,并且从业者很难获得可观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许多非遗项目面临失传的危机,因此需要与时代相结合,进行创造性发展。一些非遗项目缺乏创新力,受到外部传播和贸易的限制。此外,青少年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不高,导致优秀的非遗项目难以为大众所知,甚至濒临消亡。因此,加大非遗文化交流研究和传承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知识管理为核心,铸就现代化治理体系

以系统科学为指导加强非遗治理。以系统科学导航非遗传承保护的“自组织、自适应”系统,汲取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精华,促高质量保护传承。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融入国家和地区重大战略,加强地方立法以保护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好非遗故事,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彰显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等向青少年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在成年人中培养专业化队伍。培养全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完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标准化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培训、展览、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促进供给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满足群众对公共服务的优质化要求。挖掘文化内涵打造重点品牌,挖掘代表性非遗项目,打造具有标识性的地理标志和文化符号。促进一批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发布实施,健全专家评价、观众评价、市场评价相统一的评价体系。统筹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整合数字文化资源,推进“互联网+公共服务”,搭建大数据、智能化平台,提高服务的丰富性、便利性。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完善非遗生态保护机制,坚持“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的工作思路,着力保护传承实践、传承能力和传承环境,不断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水平。加强专业化、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在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组织丰富多彩的宣传展示活动,注意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注重专有性和实用性。

以商业应用为驱动,推进双创高质量发展

一是以文创IP为动力,促进非遗文创。通过充分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分析市场需求,设计绿色、低碳、环保、精致的非遗文创产品,实现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巧妙结合。通过非遗项目基地与产品、演艺、直播、文旅等结合,打造IP化发展,形成立体化系统和文创产业价值链生态体系。采用现代化的产品开发方式,让非遗项目以更生动鲜活的方式展现,促进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二是以特色集群为亮点,形成产业价值生态。制定扶持政策和措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非遗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文旅产业数字化发展,提升创新能力,推出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特色景区和度假区,并在重要场所建设非遗特色交易厅或专柜。同时,以内外循环为支撑,线上线下消费升温。通过创意产业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注重经济效益和实用性。满足现代消费需求,推出传统文化产品和新型文化产品,扩大中高端文化供给。鼓励各方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产业开发,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以科技升维为活化,实现虚拟现实交互

一是加强数字化保护,发挥传统技艺的独特作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和社会利用,妥善保存相关实物、资料。结合电影、音乐、科技以及创意等,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系统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促进资源的挖掘整合和共建共享。把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建设线上线下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承体验中心。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现代元素,通过让人民接受并喜闻乐见的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个性特色,创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二是推动非遗项目“活化”活力,助力科技升维、融合创新。利用数字化矩阵集中呈现传统文化非遗的“数字孪生”,促进非遗的活化传承。通过VR/MR、区块链等技术在非遗文创产业领域的融合创新,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智慧空间场景的转换,向单元、多维、立体化场景空间发展。借助“非遗+互动体验展示”“非遗+科普教育”“非遗+设计”“非遗+跨界对接会”等板块,通过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展示、互动体验和科教项目展演,用数字创意形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和资源,打造创新型非遗文化体验,促进文创产业的创新升级。通过非遗项目基地与视频、数字音乐、演艺、直播等结合的线上线下手段,通过云平台和展示、电商、交易等立体化系统,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效益。科技升维、融合创新,实现智慧场景的转换,向多维、数字化、立体化场景空间发展。

以文化交流为纽带,凝聚团结海外侨胞

一是营造开放、公共、互动的国际环境氛围和对话交流机制。加强与国际组织和“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拓展国际市场,推出优秀的非遗作品。通过中外人文交流活动,分享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验,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非遗和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内地与港澳、大陆与台湾地区的交流合作,发挥非遗在增进文化认同和维系国家统一中的作用。二是加大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力度。针对海外华侨华人及华裔青少年,阐释中华非遗的时代价值和社会功用,注重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培养东方审美思维方式。培养非遗形象大使,传递中华文化符号和民族形象,让其在海外华侨华人和国际友人中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普及。借鉴最新研究成果,跨学科、多领域地探讨非遗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建立非遗研究平台,加强国际合作和学术影响力,创新传播方式,加强融媒体宣传,增强海内外华人的文化共鸣和价值认同,提升海外华侨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中华非遗文化展现了地域特色、文化基因和历史文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纽带,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只有通过文化认同,才能实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愿景,只有通过文化传播,才能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凝聚共同奋斗的力量。保护、传承和利用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之一,必将承担起弘扬中华非遗文化,促进世界文明互鉴的历史使命和重任。

(黄鹏:广州工商学院产业学院书记、副院长;梁辉荣:广东省委统战部二级调研员)

(原标题《弘扬中华非遗文化 促进世界文明互鉴》)

见习编辑 崔冰倩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张露锋

(作者:黄鹏 梁辉荣)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