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市民打造“文化大餐”!深圳公共文化服务点亮居民美好生活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
2023-08-16 09:58

“打卡”博物馆、美术馆,到公共图书馆感受书香,参与社区组织的文艺活动,在深圳越来越方便了。市民周女士拿着《深圳市公共文化服务指引2023》告诉记者,这是她文艺活动的“地图”。服务指引里收录了深圳各类文化设施及2023年各类文化活动的详细资讯,“深圳的公共文化种类多,内容丰富,让我们更方便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感受到作为深圳人的幸福感。”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深圳的公共文化服务正在以百花齐放的姿态,不断扩大覆盖面和适用性,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市民在深圳音乐厅参观管风琴展。

以专业活动达到“精准供给”

目前,深圳已初步建立起设施齐全、产品丰富、机制健全、服务质量较高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硬件上看,近年来,深圳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加快建设一批“城市文化地标”。高水平规划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深圳歌剧院等“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提升改造南头古城等“十大特色文化街区”等举措形成相互呼应的城市文化群落。深圳在打造国际一流城市文化地标、国际知名文化活动品牌和完善多层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

有了硬件,如何找到公共文化服务正确的“打开方式”。关山月美术馆副馆长、深圳市青年美协会长陈俊宇认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因此,我们提出“分众”的概念,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于不同的人群。“观众当中也分为专业观众和普通观众,他们对文化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不仅要做到广覆盖,更要实现精准供给,还要能对群众的文化需求精准响应,服务于大众的终身学习、知识体验等。”

从“参观”到“参与”,从“单一”到“融合”,深圳的公共文化机构越来越重视公众服务职能,不断创新多元美育模式,搭建与观众沟通的桥梁,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艺术服务。比如,何香凝美术馆今年以来打破美术馆的“围墙”,进入高校办展览,邀请高校学生来美术馆参观、参加公共教育活动,打通美术馆与高校之间的联系,取得一定成效。

艺术为桥 拓宽服务广度

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等服务的新型文化空间,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让文化艺术的触角延伸到城市的角落。这些特色鲜明的公共文化空间,充分发挥了以文促教、以文促旅等重要功能。“无墙的美术馆”、“开放的图书馆”、社区的文化节等汇聚的文化艺术资源通过有机转化,越来越多地植入到社区营造、社会美育之中。

业内人士周先生指出,公共文化空间提档升级,是公共文化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深圳的文化场馆各有千秋,个性鲜明,如深圳音乐厅、深圳图书馆、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场馆出自国际著名建筑大师或者建筑事务所之手,在国内外享有知名度,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前来打卡与休闲娱乐,并在社交平台上发布。

品牌项目擦亮城市文化底色

公共文化服务的长足发展,离不开与时俱进的理念以及紧扣时代脉搏的实践。深圳通过一系列文化品牌活动,进一步为市民打造“文化大餐”。

从“深圳读书月”到“创意十二月”,从深圳图书馆的“市民文化大讲堂”、深圳音乐厅的“美丽星期天”到“文博会艺术节”、“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再到关山月美术馆的“四方沙龙”等等,一系列品牌文化活动的打造,是深圳公共文化服务繁荣的一个个窗口和缩影。

不仅如此,每逢传统节假日,不仅中秋、春节、元宵等节日期间,各艺术场馆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针对暑假与寒假,不少文化单位都会精心策划相关活动,进一步擦亮公共文化活动品牌。

如今深圳的公共文化服务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创新现代传播方式。美术馆业内人士王女士认为,公共文化服务走上“云端”、落在“指尖”,市民动动手指,就可以在屏幕上看艺术作品,看直播、听沙龙、学才艺,由此,人们的文化创造力被激发,而幸福感也在日复一日中聚沙成塔。

(原标题《广供给 多品牌 向云端 落指尖  深圳公共文化服务 点亮居民美好生活》)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高原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