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故事 311期│让中国的哲学与诗回到生活中
晶报记者 徐黛茜 统筹 李岷 制图 勾特
2023-08-15 09:04

01

“鲧是谁?”樊亚荣问课堂上的6位小朋友,一位10岁的小男孩抢答,“是禹的爸爸,大禹治水的禹。”他们跟着老师一起读,“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侍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腹生禹,帝乃命禹率布土以定九州。”小男孩忍不住继续分享,“这个字读gǔn,他和大禹一样,都会治理洪水。”

这是一堂鉴赏课,一个周三上午,在秦汉胡同深圳区域福田百花分馆的一间教室里。课堂上,年纪最小的学员只有7岁,上二年级,最大的不过11岁,但他们对《山海经》可能比许多成年人都熟悉,除了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这种耳熟能详的故事外,其他的神话人物故事,他们也都能用自己的言语重新讲述。

樊亚荣是一名鉴赏课老师,给这些小朋友上课,她会特意穿不同的传统服饰,像旗袍、马面裙,她都穿来课堂,有细心的小朋友课间会问:老师,今天你穿的是哪个朝代的裙子啊?虽不是课堂上的知识讲述,但对儿童来说,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樊亚荣说经常有小朋友会特意穿着汉服来上课。

在鉴赏课课堂上,小朋友们提出的问题是五花八门的,樊亚荣不会忽略任何一个学生,她都会一一回应。她解释,传统文化在很多人眼里可能是沉闷的,所以现在有机会能教给小孩这些知识,希望小朋友能理解很多传统文化就像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一样,有多种形式,又能适用于很多场景。“祝融真的不怕火吗?女娲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许多在成人的眼中看似无厘头的提问,反而在这间小教室里延伸出更多空间,樊亚荣会和小朋友说,祝融教人类使用火,也会让人们谨慎使用它。

这间教室门上写着“鉴赏”两字,属于秦汉胡同教学体系中的鉴赏课类别。鉴赏课是近几年来秦汉胡同重点研发的课程门类,它独具风格地让少年儿童从历史遗留下的经典古籍、信札、碑帖、书画等文明物证中去学习,在对物证背后的文化故事探索的同时,不知不觉收获广泛的传统文化知识;不只有一些有趣的课程,鉴赏课还包括线上对一些字画、诗词、博物藏品的鉴赏直播、线下的文旅研学以及展览鉴赏。樊亚荣作为一名负责给少儿上鉴赏课的老师,她说可能小孩没有鉴赏的概念,但他们从小能接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探知其中的玄妙与宝贵,不仅让他们找到与过去历史的连接,也能让他们在当下更加理解自己,“以小见大,鉴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学习如何生活。”

02

秦汉胡同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着让世界柔软的使命与万物皆诗的愿景,已经走过了21个年头。秦汉胡同创始人,也是《鉴赏课》主理人的王双强谈及为何会设立这门课程,他在公众号里写道:“为今人介绍一些‘朋友’,这些朋友,特别符合孔子友直、友谅、友多闻的观点。尤其儿童和青少年,被五花八门利益熏心的设计、知识填鸭、低俗游戏包围着,《鉴赏课》想要给他们的,是获得良师益友的更多可能,是建设一个现实世界之外强大的朋友圈和能量池,是友天下士读古人书,是诗性情和真善美。”

引领少年儿童饱览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万千气象,读懂中华浩若烟海的文明物证,获得良师益友,树立文化自信与家国信仰,这也是包括樊亚荣在内的秦汉胡同百名鉴赏课老师共同追求的目标,亦是少儿鉴赏课体系的搭建者伍智一直践行的教育方向。

2023年初,鉴赏课·少儿综合素养系列课程以全新的面貌推出。伍智和鉴赏课研发团队一起,针对少儿的认知特点与成长特性,多年来一直不断扩充完善课程内容,从最初的单一课程,到现在已经涵盖了包括童谣、节气、民俗、声律启蒙、经典名著解读、戏曲、中医、古建、文博等近20门课程,体系庞大,丰富多彩。

伍智提到课程规划时表示:“学者贵能博闻也。少儿鉴赏课是个体系庞大的综合课程,更是一个脉络分明,可以持续陪伴少儿成长的系统课程。这也是我从教近20年来,陪伴无数个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一直想要做成的事。”

不只是少儿鉴赏课,秦汉胡同教学内容体系也是在不断探索发掘更多传统文化中的宝藏。秦汉胡同内容事业部总监陈柔均介绍,在鉴赏课里,可以看到经典的文本内容,还有文物、古建、古籍、信札、碑帖、书画等等。

在这几年的工作中,陈柔均眼中的鉴赏课传递的不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知识,还有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的延续,她耐心地解释:“胡同一直以来都是在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及传播,其实很核心的东西就是在文明物证里,也就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些,它可能是遗址,可能是个鼎,或者是个盘,也可能是一件书法作品,是一件名画等等。这些东西它本身承载着历史信息,也承载着文化基因。”

那如何去鉴赏?陈柔均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她说话的气质不像管理者,更像一个娓娓道来的文人,她喜欢诗词,平时自己也写诗,也上课,比如鉴赏一本有批注的古籍《后山诗注》,鉴赏课会从文学的角度鉴赏江西诗派的艺术特色,也会从批注的角度鉴赏古人发弹幕的智慧,并指导今天的媒介素养提升。在陈柔均看来,鉴赏实践本身是一种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审美方式的培养,拓展看世界的角度与宽度,提高个人软实力。

陈柔均说秦汉胡同一步步探索到鉴赏课其实沉淀了很多年:“鉴赏课是一门非常综合的学问,胡同创始人之前在研究金石收藏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这些文明物证对人的浸润和滋养,这正是物证鉴赏强大的教育功能。所以鉴赏课是希望把这种文明物证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去惠及所有的中华儿女的身上,就有了我们对于针对文明物证的这样的一种内容形式和课程的研发,最后就有了鉴赏课,也发现我们其实一直都在做鉴赏教育这件事情。”

03

秦汉胡同2002年创立时,形式很简单,“我特别喜欢文学,喜欢中国的诗,这是一个很懵懂的发心。我也一直在思考,有没有可能让中国的哲学和诗回到生活中。”王双强彼时还是一个热爱文学的年轻人,1998年大学毕业到上海,对于自己的人生路他是处于摸索的状态。由于自己对于书画、诗词的爱好,他在上海吴中路建立了一个集读书写字、收藏展示为一体的艺术书斋文房。

“这就是一群志趣相投的人交流的空间。”王双强说,那时候他没有想过商业模式,书斋里一开始也没有教学,但会有好友带着小孩过来一起来品鉴琴棋书画。慢慢的,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过来,就请了老师来教孩子们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

王双强一直很看重少儿教育,他观察过当时社会环境对于传统文化是忽视的状态,“大家都在吃汉堡、喝可乐,街上的教育培训都是英语、奥数。”典雅文化生活离人们很远,传统文化的艺术世界、精神文化都随之被忽略了。他说传统文化在那个时候几乎没发挥出用处,但有了文房之后,就发现大家骨子里的记忆是正在被唤醒的,中国的方块字、毛笔、书画等等,也发现人们是有这个需求的。

他身边有许多70、80后,逐渐也开始培养小孩写写字、练练书法,通过在文房与一些家庭的接触,他把少儿传统文化教育定义在4至12岁的儿童,“他们的功课相对没那么紧张,业余会有学习兴趣班的想法。”他的想法很直接,“传统文化的培训是为未来培养中国文化用户的一个入口。”他希望能为下一代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也能积淀自己的文化。

王双强并不只是一个商人,他还是作家、收藏家,“做文章、写书,这绝对是我最有兴趣最快乐的事。”把秦汉胡同做起来,是他作为一个喜爱诗书的人,肩负起的社会责任,就去做了。他说起人是需要文学滋养的,唐诗、格律能看出来诗人的格局,也能看到人的视野和心境。他举例说,从陶渊明、苏东坡、李白他们的诗句不仅看出他们个人经历的跌宕起伏,也对后世的许多文人墨客、普通人产生了治愈的作用。

他也举例历史上的精英、领袖,如刘邦、秦始皇等等,都有自己的诗文流传下来,对后人一直产生影响。他说我们民族是有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只是2000年那时候外来文化在涌入,社会节奏又快、人比较浮躁,所以忽略了,“但诗词、传统文化确实能对中华民族起到引领的作用,可以让民族生生不息,人们碰到危机时,想到前人留下来的宝贵文化,也能找到一条出路。”王双强对传统文化有自己的信仰,他说这些文化是装备、是一剂良药,也是我们的民族底色。

在2014年到2017年里,秦汉胡同新开馆较多,并且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2018年以后,秦汉胡同扩张的脚步有所放缓,王双强说那几年公司在不断扩大时遇到瓶颈,所以那几年开始从内蜕变:梳理组织架构与升级内容。王双强说这期间他更加明确要以人为核心去发散,教育需要有稳健的成长环境。

前期他并没有想好秦汉胡同能做多大,能走多远,“一开始成本不大,我们也不刻意挣钱,随着市场慢慢扩大,越来越多人认知到传统文化的珍贵,有了学习的认知,也有了从少儿教育开始的意识。”秦汉胡同逐渐扩展到了更多城市,教学内容从国画、书法延伸到民乐、博物、茶艺等等。王双强在教育这条路上一直强调着发心,“教育不能当成一个商业行为去做,要有慢慢耕耘、培育的心境。”

04

走过21个年头,秦汉胡同也不断在尝试新的内容。他们想在2026年转型成为一家文化科技公司,能把传统文化学习更加惠及至线上,让更多海内外的人可以参与进来。在秦汉胡同教学体系中,“传统文化”一词的内核可以浓缩为“诗教”,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定义是“中国心养成的学问”。基于此,秦汉胡同的传统文化课程,主要分为面向少儿和面向成人的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另外,也有面对退休人士的公益课程活动,包含八段锦、书法、鉴赏课等30门课程。

秦汉胡同也有着雄厚且独特的师资力量,他们会对有志于传统文化且有汉语言文化基础的老师进行破冰培训,培养成传统的“先生”。面向少儿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则可细分为书画、鉴赏课、琴棋三大类,诸如《书法》《硬笔》《国画》《非遗鉴赏课》《古建鉴赏课》《对联鉴赏课》《文博高阶鉴赏课》《古筝》《琵琶》《二胡》《笛》《箫》《葫芦丝》《围棋》等30多项精品课程,也印证了王双强提到的秦汉胡同教学理念:“为下一代耕耘。”

像2021年推出的鉴赏课,涵盖了儿童、青少年、成人、老年全年龄层,目的也是为了让更多人可以加入传统文化的学习队列中。为了跟上目前的趋势,鉴赏课也开通了直播,形式有文明物证鉴赏,也有邀请历史文化、艺术、文学文艺领域的大咖嘉宾做客直播间,王双强还会拿出自己的藏品在直播间分享。

与大多直播界的热闹氛围不同,嘉宾们本身就不习惯面对镜头说话,以往谈诗作画时,人都是面对面的,现在一个人对着镜头,没有回应,观看的人不少,大家都是认真听着。主播分享收藏的紫砂壶时,不会使用流行用语说“家人们,你们了解过紫砂壶吗?”就很平淡地开场,一本正经地聊起紫砂壶的起源、怎样鉴赏他手上的这个紫砂壶,虽然在直播上没有任何盈利模式,但秦汉胡同的工作人员说这样也能精准地找到用户,只等着时间慢慢沉淀,以后有更多的形式互动,他们说直播间只要有一个人懂秦汉胡同在做什么、在关注什么,就觉得很值得。

除了直播还有线下展览。2021年8月8日,“纸本里的盂克双鼎”展览于上海秦汉胡同七宝馆开幕,展览以线上视频结合线下解说的观展方式,布置了“盂克双鼎全形艺术”、“潘氏金石朋友圈”、“文献资料”三个展厅,详尽展示展品的前世今生。

展品有《潘祖荫拓赠吴大澂大盂鼎全形拓》,为至今所见传世大盂鼎全形拓本当中最善者,上有潘氏初拓的2处钤盖,有吴大澂的篆文题跋,有进士王同愈的长跋考释;还有“吴大澂、郑文焯、端方、叶昌炽、吴湖帆”等旧藏碑帖、手迹、画作;以及吴大澂《古玉图考》、张之洞题《魏鲁孔子庙之碑》、拓片、对联等,涉类颇丰。

青少年可以在课堂上学习,也可以去往文明的出处去实地研学。山西、陕西、浙江、江西,都有着秦汉胡同带领学生们去研学的足迹,比如山西的云冈石窟、佛光寺、应县木塔,西安的唐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明城墙等。内容事业部总监陈柔均说道,研学之旅是想让孩子们知道,传统文化不只是体现在书本上、诗画与物件上,古建筑也是一种,说到世界地标时,“希望我们的小孩不只是说埃菲尔铁塔,我们自己也有应县木塔、大雁塔、嵩岳寺塔等等,我们的文化要靠我们自己传承、发扬。”

“未来的办学机构能不能受到欢迎,能不能受到社会的接受和尊重,核心竞争力在于质量,即对全人教育的‘先生’的培养”。王双强说秦汉胡同承载的不仅是教育,也承担着对下一代的使命,他相信在这片土壤上,传统文化教给下一代的是一种有生命力的艺术,这些文化是与前人交流的载体,难的从来不是学习,而是学习之后,要对文化继续传承。

在秦汉胡同的课堂上,老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回家说给自己的父母听,到了学校会和同学说。樊老师说她的学生家长通过小朋友也学习了很多中国的神话故事。她注意到,文化传承不是片面的,并不是简单的考试、答题,在儿童学习自己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他们开始有真正的文化自信,会骄傲地说起这些传统文化。就这样,一遍一遍,一代一代,文化不断传承。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徐黛茜 统筹 李岷 制图 勾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