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博高端讲座受热捧 敦煌学者来深讲述丝路往事

读特记者刘莎莎 文/图
2017-10-15 19:31
摘要

特别是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文物充分反映了中西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其中既有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也有来自中国、中亚、西亚的多种文化元素,是丝绸之路上中西多元文明交流、融合的文化艺术宝库。

10月15日,著名敦煌学家、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先堂研究员应邀在深圳博物馆开设题为《敦煌莫高窟: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宝库》的讲座,为市民观众讲述精湛的莫高窟艺术和珍贵的藏经洞文物。本次高端讲座是第七届深圳市沙头角鱼灯节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

敦煌地处东接中原、西邻新疆的“咽喉之地”,自汉代以来丝绸之路二千余年的历史上,它不仅是中西商业贸易重要的中转站,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佛教文化的圣地。莫高窟自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创建直至元代,经过千年的持续营造,形成一个庞大的佛教石窟群,涵盖了建筑、彩塑、壁画等多方面艺术。它们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与艺术,而且体现了与印度、中亚、希腊、罗马等地区多元文明交融的特征。特别是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文物充分反映了中西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其中既有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也有来自中国、中亚、西亚的多种文化元素,是丝绸之路上中西多元文明交流、融合的文化艺术宝库。

张先堂研究员致力于敦煌文学、敦煌佛教史研究30年。在核心刊物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撰写、主编多本著作,主持、参与多个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是中国该领域的著名学者。

编辑 耿超逸

(作者:读特记者刘莎莎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