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故事 301期 | 有多少深圳非遗可以“咏春”?
晶报记者 李跃 统筹 李岷 制图 勾特
2023-08-01 08:57

7月15日,首届北京舞蹈影像作品评奖优秀作品展映及学术对话在北京市文联老舍剧场举办。这是全国首个针对舞蹈影像设立的评奖。深圳出品的非遗舞蹈影像作品《满堂红》获得首届北京舞蹈影像作品评奖短片组二等奖。

在此之前,今年5月底,《满堂红》获得北京国际电影节·2023北京国际舞蹈影像季评委会特别选择第一名。

《满堂红》来源于深圳市省级非遗项目、红釉彩瓷“满堂红”,其制作技艺已有两百多年的传承历史。《满堂红》以肢体形态,舞出“满堂红”制作技艺背后的故事,以“东方根骨”“粉黛春秋”“生生不息”三个篇章契合陶瓷文化、青春色彩以及创新传承的深层含义,舞者与匠人交替出现,通过不同时空的画面转换,巧妙地把舞蹈与非遗技艺融合在一起。

这应该是舞剧《咏春》爆热之后,又一部来自深圳的将非遗融入其中的舞剧。《咏春》的成功,是它将双非遗“咏春拳”与“香云纱”分别以主题和展现形式恰到好处地融入到剧情与舞台表现中。《满堂红》引发关注,也是因为它融合了舞蹈与非遗、新潮与传承。

由此引出了一个有意味的话题:那么,深圳还有多少非遗可以“咏春”?换句话说,还有哪些非遗可以像《咏春》一样,未来某一天成为爆款,更好地为城市文化代言?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深圳的非遗家底。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深圳的非遗数量比许多人想象的要更多。

深圳目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分别是坂田永胜堂舞麒麟、大船坑舞麒麟、沙头角鱼灯舞、松岗七星狮舞、上川黄连胜醒狮舞、平乐郭氏正骨法、贾氏点穴疗法、下沙祭祖。除了平乐郭氏正骨法、贾氏点穴疗法外,其他的都是深圳本土非遗。

深圳还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7项,包括烟楼的传说、应人石的传说、大鹏山歌、石岩客家山歌、福永醒狮、观澜舞麒麟、龙城舞麒麟、黎围舞麒麟、坪山麒麟舞、龙岗舞龙、平湖纸龙舞、剪纸(剪影)、剪纸(田氏剪纸)、棉塑、张氏传统灯笼制作技艺、甘坑客家凉帽制作技艺、深圳云片糕制作技艺、红釉彩瓷“满堂红”烧制技艺、骆氏腹诊推拿术、“辞沙”祭妈祖大典、南澳渔民娶亲礼俗、疍家人婚俗等。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更多了,如陈仙姑的故事、龙岗皆歌、观澜客家山歌、盐田山歌、东山渔歌、古琴艺术(虞山琴派·深圳)、古琴艺术(岭南派·深圳)、南山醒狮舞、南山麒麟舞、水田舞麒麟、凤凰舞麒麟、安良舞麒麟、万丰粤剧、潮俗皮影戏、辛氏杂技、螳螂拳(华林)、咏春拳、肘捶、洪佛拳——对,咏春拳就在这样的名单之内。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及原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程太。他是江西人,作曲家,早年曾在军队广播电台工作,上世纪90年代从部队转业来到深圳,长期从事非遗保护方面的工作,一度是深圳市唯一一个专职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专家,2009年曾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如今已退休多年的他,仍担任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席。

据王程太回忆,2005年9月,他首次将深圳非遗的沙头角鱼灯舞的资料交到省里。但是,很遗憾,没能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原因是彼时深圳申报的鱼灯舞项目并非原汁原味,它曾在上世纪70年代被改造过。“尽管首批落选,但通过这次申报,我们廓清了国家保护非遗是要保护怎样的非遗,为后续深圳非遗的申报工作积累了经验。”

第二次申报,沙头角鱼灯舞和郭氏正骨就顺利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们一个系深圳本土非遗,一个系外来非遗,暗合了深圳的非遗特征。

2009年,深圳市非遗保护中心挂牌成立,划归深圳博物馆管理。2021年8月,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深圳鸿昌广场举行了揭牌仪式,整合了原文物考古鉴定所和原非遗保护中心的职能。

▲沙头角鱼灯舞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咏春》的成功,是它将双非遗“咏春拳”与“香云纱”分别以主题和展现形式恰到好处地融入到剧情与舞台表现中。

这里先说下深圳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沙头角鱼灯舞。

新华网的一篇报道说,“沙头角鱼灯舞”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源于已经有300多年历史的吴姓村落盐田“沙栏吓村”,客家语中,“鱼”“吴”谐音 ,故吴灯舞也就成了“鱼灯舞”。

鱼灯舞流行于沙头角、盐田及香港新界等地,为渔民逢年过节、拜神祭祖必备节目。鱼灯舞的道具制作精巧。鱼灯都是先用竹篾扎成鱼的形状,糊上纱纸,用元粉、牛皮胶和上颜料画鱼,再涂上桐油,在鱼腹之下装一条20厘米长小棍,演员以此举鱼灯起舞,穿梭如海中鱼群。伴奏乐器有锣、鼓、钹、唢呐、螺号等。

保存在南头古城里的《新安县志》,记载着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间,沙栏吓村人“张灯作乐”过元宵的场景。这里的“灯”即鱼灯。

沙头角鱼灯舞很早就从乡村舞进了国际视野。

2013年2月17日,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悉尼“欢乐春节”活动现场,沙头角鱼灯舞惊艳亮相。当晚,沙头角鱼灯舞代表性传承人吴观球带领团队沿街表演了90分钟,赢得了十余万观众的掌声与欢呼。彼时媒体报道,“舞到尽兴处,他还手举‘沙鸡鱼’表演了一段独舞,颇显功夫的弓腰马步表演引来阵阵喝彩,外国友人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的样子清晰地印刻在他的脑海。”

吴观球,人称“球叔”,是土生土长的沙头角沙栏吓村人。据他介绍,沙头角鱼灯舞来源于沙栏吓村村民出海捕鱼的日常生活,是本地渔民逢年过节、拜神祭祖、喜庆丰收的必备节目。作为深圳第一批民间舞蹈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头角鱼灯舞这些年来也在不断地“舞”到聚光灯下。2016年,沙头角鱼灯舞民俗博物馆正式开馆,成为深圳市首个以国家级非遗命名的博物馆;2019年中超联赛开幕式上,鱼灯舞让千万足球迷见证了独属于它的那份灵动和潇洒。

一个有意味的文化现象是,深圳的8项国家级非遗中有5项与舞蹈有关,分别是坂田永胜堂舞麒麟、大船坑舞麒麟、沙头角鱼灯舞、松岗七星狮舞、上川黄连胜醒狮舞。省级非遗中,则有大鹏山歌、石岩客家山歌等。你可以想象,这片依山靠海的土地上,曾经是一片载歌载舞之地,人们习惯于用舞蹈与歌声来表达对生活的理解。

今天,它们也在逐渐走向更广阔的视野。

如果说不久前获奖的非遗舞蹈影像作品《满堂红》是以舞蹈形式表现满堂红国瓷的复杂工艺,去年8月,荣获首届北京国际舞蹈影像艺术季最佳舞美奖的深圳出品的《麒·承》,则是对非遗舞蹈本身的传承与创新。经过评委会严谨的评选,它在全球300多件参赛作品中突围而出,成为去年北京国际舞蹈影像艺术季评选出的12件优秀作品之一。

在《麒·承》中“出镜”的国家级非遗大船坑舞麒麟,在深圳龙华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始于明朝嘉靖年间,是客家民俗的典型体现。当地的谢姓一族远祖出自河南乌衣巷,后经福建三明石壁里迁居于深圳市宝安区。据说谢姓人刚定居大船坑时,常受到当地居民的排斥和欺负。为了防身自卫、壮大族群、强身健体,加之传说舞麒麟能扬善避邪、兴旺门第、添丁旺财,并能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谢姓人便开始习练麒麟舞,之后这一活动便世代相传。《麒·承》为大船坑舞麒麟打开了一扇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展示大门。

《麒·承》和《满堂红》的总导演都是彭天赐。他在《满堂红》获奖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现在我去了解非遗,其实并不是单纯地把非遗拽过来用,而是运用已经有的一套学习和了解的模式。为什么舞蹈中某个时候要擦擦手?因为做泥坯之前要经过水的洗礼,做出来的泥坯才会形状更好,其实都是每一个动作的来源。”

是的,不能把非遗“拽”过来就用。通过进一步跨界、融合、创新,像沙头角鱼灯舞、大船坑舞麒麟等本土传统文化元素,有没有像《咏春》一样,走向更大舞台的潜质与实力呢?

▲沙井人冼润长是非遗项目“华林派螳螂拳”的第三代传承人。

▲《满堂红》以肢体形态,舞出“满堂红”制作技艺背后的故事。

居住在深圳的湖南姑娘刘美燕,开了一家非遗蜡染体验馆,不定时请蜡染传人为孩子们开设蜡染公益课。

“蜡染”一词在文献中最早、最确切的记载是唐代,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刘美燕跟我说,她打算和新加坡的一个文化机构合作,将蜡染推广出去。

她的话使我想起了一个更大的词:植物染。

由深圳出品的舞剧《咏春》中,国家级非遗香云纱的丰富运用,为该剧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审美质感和人文意蕴。香云纱是一种古老而珍贵的面料,早在唐代就有关于香云纱原料薯莨的记载,而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记载过香云纱的制作工艺。

那么,深圳还可能产生下一个“香云纱”吗?

想起了两则新闻。

一则是,去年4月媒体报道,由深圳大学艺术学部美术与设计学院罗莹教授指导、2019级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孙枫主持的项目《植物染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经学校筛选、省厅选拔、文化和旅游部专家评审和公示,成功入选2021年专业研究生重点研究扶持项目MFA类项目,是广东省唯一入选的高校项目。

项目负责人孙枫同学,在传统植物染色、非遗文化及传统文化创新设计等方向进行研究,近年来多次前往贵州黔东南、四川凉山等地调研当地传统非遗文化,以及对当地文化产业、扶贫工坊等走访调研,开展理论和实践并行的课题研究。

另一则是,深圳非遗传统植物染色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科霖,是个“90后”,2015年从深圳大学服装设计系毕业后,便拜传统植物染色技艺第三代传承人黄荣华为师,并在深圳宝安创办植物染基地。通过传统植物染色与服装设计结合的方式,复兴植物染色这一传统技艺。他尝试从800多种植物萃取染料,将古法染色方法一个个复原,至今已掌握300多种颜色的制作技艺。

植物染,也称草木染,是利用植物的根、叶以及枝、皮,经过提取、制液、上色等一系列工序在织物上进行染色的工艺。据后世史料记载,夏朝时的先民便开始人工种植蓝草并使用蓝草进行染色。周礼体制下甚至设立了专职掌管纺织品染色的官员——“染人”,他们的职务范围就是“染草”。

人民网去年11月19日有一篇报道——“拾得红茜草,染就石榴裙”,历经盛夏到秋末,居住在云南的网友“@栖蓝Qilan”,用古代诗词中的“茜草”做植物染,自制了一条石榴红的马面裙,还原出了诗词里的中国色。

有意味的是,“2015年,彼时深居深圳山中的栖蓝与茶为友。一日,她被日本电影《古都》中的友禅(植物染的一种)所吸引”,惊讶地发现中国古代服饰都是使用植物染色制作的,决定学习植物染——也就是说,她的灵感是在深圳时催生的。这是一个隐喻。

深圳是设计之都,也是时尚之都,是一个开放、包容、先锋,富有国际视野的城市,“中国女装看深圳”,深圳时装业发达,产生了大量知名的服饰品牌。基于这样的背景,古老的非遗植物染有望更好地进行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文美学表达,在某一天破圈“咏春”。

▲深圳年仅4岁的孔际翰彩妆客串昆曲经典《牡丹亭·游园》“皂罗袍”的新闻,登上英文版《深圳日报》头版头条。

说到深圳的非遗,不能不提古琴。

不仅仅因为它非常古老,是中国传统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几天前,出席成都大运会开幕式的国际贵宾观看的非遗项目中,就包括蜀派古琴;还因为,深圳的市级非遗项目中,古琴独占两项,分别是古琴艺术(虞山琴派·深圳)和古琴艺术(岭南派·深圳)。

虞山琴派是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明末以常熟虞山命名。由明朝宰相严讷之子严天池所创建。琴曲风格为“清微淡远,博大和平”,历来为琴史所推崇。岭南派古琴艺术主要流传在广东省广州市及周边地区,其渊源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其琴曲多感慨世事,寄情山水,追求中和至静的境界。

事实上,不只是被列入深圳非遗的虞山琴派和岭南派,其他门派古琴艺术在深圳也很活跃。比如,据2022年5月20日深圳特区报报道,青年古琴艺术家、“浙派姚门”第三代传承人、深圳市古琴昆曲研究会会长罗紫涵在深圳音乐厅领衔演奏了一场古琴赏析音乐会。

罗紫涵师承于“浙派姚门”古琴家姚公白先生,2010年,罗紫涵定居深圳,一直致力于弘扬发展“浙派姚门”古琴艺术,发起成立深圳市古琴昆曲研究会,举办过多场古琴音乐会。

说到古琴,不能不提及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选为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

几个月前,晶报以《深圳,有多少座“牡丹亭”?》为题,推出了关于昆曲在深圳的元故事。联系甘家昆曲传承人孔宣桥的时候,她因为腿伤在南京休养。多年前,孔宣桥来深工作,业余推广昆曲;数年前,她的母亲、著名昆曲表演家汪小丹也随女儿定居深圳,并成立了深圳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汪小丹京昆艺术专项基金,启动了深圳昆曲传习计划。

今年6月26日,深圳小丹昆曲传习所年龄最小的曲友、年仅4岁的孔际翰彩妆客串昆曲经典《牡丹亭·游园》“皂罗袍”的新闻,登上英文版《深圳日报》头版头条。

孔宣桥曾对我说,“南京是世界文学之都,深圳是世界设计之都。甘家昆曲从南京来到深圳,在保留文学性的同时,如何将昆曲与设计之都、与深圳的高科技特质结合起来,包括与元宇宙、文创等相融合,是我们接下来想要尝试的。”

古琴与昆曲作为高雅古典艺术的象征,作为非遗的两大IP,在创新、融合的加持下,被深圳打造成另一个《咏春》,也是值得期待的。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李跃 统筹 李岷 制图 勾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