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论见 | 疫情漫画创作的类型与特点初探 ——以深圳报业集团的抗疫漫画创作为例
2023-07-20 09:47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 颜庆雄



新冠疫情暴发三年来,疫情漫画发挥了关注时事、传播科学、传递温暖、宣传抗疫的重要作用。本文以深圳报业集团旗下各大媒体三年来创作的疫情漫画代表作为例,分析插画写实型、艺术象征型和浪漫国潮型三大类疫情专项漫画作品的表现形式与内容特征。



【关键词】疫情漫画   视觉表现   数字绘画   媒体传播

在新闻媒介中,漫画作为一种具有批判特征的艺术种类和新闻传播形式由来已久,一直深受读者喜爱。随着新冠疫情自2020年的暴发,各大媒体充分运用直播、图文、音频、视频、H5等多种形式加强抗疫宣传,壮大主流声音,疫情漫画也是其中被普遍应用的品种之一。三年来,深圳报业集团各媒体发表了大量题材广泛、内容与艺术表现力丰富、视觉效果强烈的疫情漫画。这些通过数字绘画创作出来的漫画作品,将疫情防控、群体规则、事态发展、社会行动、社区关爱等碎片化信息,快捷方便地借助集团旗下深圳特区报、深圳晚报、晶报、读特APP以及各报的微信、微博等带上街头巷尾,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试从疫情漫画的三大类型,对其表现形式和创作特征进行分析。

一、插画写实型:侧重表现防疫现场的情景再现

写实型数字插画的疫情漫画在这场抗疫宣传中使用极广,这类漫画视觉直观,传播力、亲合力强。疫情期间,写实型数字插画漫画进行了大量的情景重现:有序开展核酸检测的师生、累到直接倚靠在椅上休息的医护人员、核酸队伍中不忘刻苦学习的群众、及时运送新鲜蔬菜水果的物供人员、提供各种代购服务的快递小哥、随处可见的青年志愿者……在疫情防控紧张而有序的氛围中,无数生动感人的画面,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2021年6月23日深圳晚报整版发表的《撑起一片天》,就是用数字插画创造的漫画,生动再现了2021年深圳“6·14”疫情期间的一个真实场景:龙华区某社区采样点突降暴雨,现场的党员同志擎起帐篷把群众护送到采样点。这动人的一幕,经作者以数字插画的漫画表现形式,鲜活生动地还原了基层党员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干部为群众撑起一片天的血肉亲情,展现了疫情期间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英雄气概,是对广大基层防疫工作者奉献精神的礼赞(见图1)。2022年3月16日晶报整版发表的《这几天,做好分内6件事》也是插画形式的漫画,情景再现了“守纪律、保供应、灭病菌、亮绿码、测核酸、爱他们”的画面,通过漫画画面把科普知识与新闻传播相结合,有效地为公众减轻焦虑、提高科学素养发挥了作用。

图一 《撑起一片天》(深圳晚报2021年6月23日 封面版)  作者:黄禧

插画写实型的数字漫画犹如文章的“说明文”,能用图解的形式“消化”文字,让读者更一目了然理解内容,能起到老少咸宜、通俗易懂的宣传效果。但毋庸讳言的是,插画写实型漫画也比较容易落入一些固有的窠臼,如疫情期间高频出现的“××加油”“××不哭”“万众一心”“医护人员”“钟南山”“病毒”“针剂”“拳头”等画面,大多叙事直白、形象单一、手法雷同。已故著名漫画家王复羊曾说过:“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漫画创作的题材范围,艺术手法都应该多样化,如果还在原地踏步,满足于简单化的图解政策,就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疫情漫画虽然作为“命题创作”,但更应该用形象的造型、丰富的艺术感染力,保证信息的传递,从而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二、艺术象征型:侧重传统漫画隐喻与对比的创新表现

传统“复古”的漫画表现形式,也是疫情漫画创作的重要资源,创作者重在艺术构思、幽默讽刺、比喻夸张等方面的借鉴运用,如黑白两色的木刻版画。木刻版画和漫画有传统渊源,在抗日战争和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曾经发挥过战斗作用,表现了可贵的爱国热情和历史使命感。对于战斗性、宣传性比较强的疫情漫画来说,选择“复古”的木刻版画方式来表现,再合适不过了。

2020年底,历经一年的构思和打磨,一套10幅的《10幅漫画带你回望战“疫”的2020》疫情漫画系列作品,发表在深圳报业集团读特APP上。该系列以《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为文本,主要以“木刻版画”式的表现手法,侧重于漫画特有的隐喻批判和对比的形式,表现我国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同舟共济、战胜疫情的生动画卷。

系列作品的第一幅,巧妙地运用“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的片头,用2020和“抗击疫情”的英语,镶嵌在电影经典的片头比喻拉开战“疫”大片的序幕;第七幅由众多的医护工作者渐变化成守卫安全的长城,表现我国抗击疫情在全球的作用和互助精神;第五幅,用“CHINA”的开头字母“C”,表现中国是抗击疫情让全球瞩目的“C”位,站在上面的是象征中国功夫,拿着针管的武术经典动作,让读者一目了然,会意而自豪地一笑;第六幅,“中国制造”的口罩,让“地球”也快乐地戴上了!同时,也对欧美国家控制不力、不顾疫情蔓延进行讽刺;第九幅,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像打地鼠一样惊慌失措,挥舞着“民主自由”大棒打击新冠病毒,却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搞得满头大汗,疲惫不堪,讽刺意味十分突出。

这10幅精心布局和绘制的漫画,力求与其他表现抗击疫情的漫画在构思、构图、表现上有所不同,以此拉开距离,每幅漫画也可以独立成篇,更可以连贯统一。10幅漫画几乎涵盖了漫画的夸张法、含蓄法、适应法、比喻法、比拟法、象征法、矛盾法、对比法、双关法等多种创作手法,具有很强的文化性、民族性、时效性和艺术性。它们既讲究幽默讽刺等艺术内涵美、也追求木刻效果的造型、线条、构图等的艺术形式美,形成了思想内涵与漫画艺术高度统一的作品。

这种木刻版画效果的数字漫画,黑白的对比概括,明快、单纯、强烈的艺术特点,具有很高的欣赏、审美价值。视觉冲击力强大,让看惯了彩色漫画作品的读者耳目一新,大呼“过瘾”,一经发表,就成为“爆款”,被新华社、新浪网、搜狐网、深圳卫视等多家媒体转载转播。有着40多年历史的中国漫画权威报刊——人民日报漫画增刊《讽刺与幽默》纸媒和微信公众号也一并转载,并加“编者按”给予高度评价:“来自深圳的漫画家颜庆雄这组以笔代戎的木刻风格漫画,全景式地描绘出战‘疫’的‘大片’,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思想性和战斗性,体现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创作理念,铭记历史,展望未来!”作品连续被评为2020年度广东新闻奖一等奖和第28届深圳新闻奖一等奖、深圳特区报新闻奖一等奖。

三、浪漫国潮型:侧重传统水墨韵味幽默的意象呈现

中国式的水墨漫画由丰子恺开创。丰子恺以传统绘画的方式为基础,表现手法上注重中国画笔墨的运用,而内容上却略带些漫画的浪漫色彩,深入浅出,通常包含着作者的人生感悟,又具有大众化、民族化的风格,处处闪烁着幽默、机智、活泼,充满着文学气息。

漫画大师华君武也是借鉴了丰子恺笔墨的形式,加上传统文人画的诗书画结合的形式,开拓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简练笔法,使之完全适应漫画的需要,从人物形象、题文、书法等各因素在艺术趣味和品味上逐渐形成了大众化、民族化的漫画追求与特色,使读者在得到思想领悟的同时得到审美愉悦。

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读者比较喜欢的康笑君漫画、老树漫画都是采用中国笔墨和书法相结合的水墨漫画。最近几年,小林漫画也是凭借这种子恺风的水墨漫画异军突起,文画并重,以文取胜,形成了一股酣畅淋漓、浪漫国潮的笔墨线条,把漫画的幽默诙谐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这些水墨漫画反映出中华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漫画家对日常生活的感悟,作品获得了现代都市白领的共鸣,深得读者喜爱。

当2022年3月新一轮疫情影响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为了给市民传递防疫知识,在深圳报业集团读特APP的组织策划下,漫画家老盐创作推出了一批以唐诗宋词新编的疫情漫画《幽它“疫”默》。在唐诗宋词的诗句基础上,改成疫情文案,在漫画创作上,也采用了传统的数字水墨漫画的表现形式,以1-6幅或者1-9幅为一组,利用夸张有趣的人物造型、古代和现代的穿越混搭,配上形成一系列H5的新媒体宣传作品,让读者在阅读之后、在笑声之余,记住了防疫的要点。作品推出后在读者中产生了良好的互动,第一期推出后就有留言表示“用诗情画意带我们穿越古今,用趣味漫画为我们加油鼓劲”“画面清新、幽默十足,给枯燥的居家生活带来笑声”。

图2  读特APP和深圳特区报公众号推送的《幽它“疫”默》   作者:老盐(颜庆雄)

“寓教于乐,重视漫画的教育作用,是中国漫画的显著特点。”[1 ]这批《幽它“疫”默》数字水墨漫画具有较强的情节代入感,根据古诗词的情节发展,攫取其最精彩的部分,再通过漫画的想象发挥,用幽默的形象在戏谑中渗透抗疫人生的戏剧性和哲理性。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抓紧下楼做核酸”篇,荒漠的黄色调画面,好像“穿越”到秦汉时期,守关的将士张口疾跑下楼做核酸;如“人面不知何处去 保持一米有间距” 篇的画面中,后面的美女向前面的帅哥“比心”示爱,帅哥慌忙跟她提示要“一米距”。这些有些“无厘头”的搞笑数字水墨漫画是漫画家根据古诗词的一次“再创作”,每一幅都有个突出的“亮点”,要么就是画面的构图、色调,要么就是幽默情节的冲突,既承载了漫画家对诗与画、古与今、中与西等方面融合的尝试与思考,也构成了浪漫古诗词路径疫情漫画传播的主要特色。中国古诗词中的一些人物故事深入人心,让古诗词人物现身说法,借古喻今,为市民提供科普宣传,又表达了漫画家的思想。这样的水墨漫画吸引受众眼球、触发公众情感,极大慰藉群众心理。“当人们普遍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时,舆论引导工作搞好了可以稳定人心坚定信心;搞不好。则极易引发恐慌,形成次生灾害。如何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公开透明回应群众关切,掌握民众呼声和诉求,增强舆情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一个重要课题。”[2] 2022年这次配合疫情创作发布的水墨漫画《幽它“疫”默》,正是“增强舆情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作者颜庆雄系深圳报业集团深圳特区报主任编辑、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理事

注释

[1] 英韬.中国漫画五十年[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12.

[2]唐亚明.从战疫报道看媒体融合发展十大趋势[J],深圳:新传播,2020,2.


实习编辑 吴昕圆  审读 李 诚   审核 刁瑜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