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 | 用手修复历史,他们在中大给古籍珍本的“整容”
记者 李明 文/图
2016-05-24 00:54

正在广州举行的 “册府千华——广东省珍贵古籍特展”,是广东有史以来展出古籍珍本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150余部珍贵古籍展品,绝大部分已入选第一至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当中有宋、金、元、明等时期的刻本,也有日本、朝鲜、越南等域外印本。

想看看古籍长什么样,不妨来这个展览围观。但观众也许不知道,古籍大都曾经残破得不忍直视,要经过“整容”才“有脸”见人。这是一门高大上的技术活,叫古籍修复。

随着国家和地方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古籍保护越来越受到关注,古籍修复人才日渐走俏。记者23日在中山大学图书馆采访时了解到,该馆拥有全国高校唯一的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并成立了“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中心中山大学传习所”、“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在这里培养的古籍保护人才将获得硕士学位。

刚刚结束的今年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山大学招收了10名“古籍修复与保护”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图片1

高校唯一“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

高校唯一“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

创办于1924年的中山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非常丰富,在国内大学图书馆中名列前茅。截至目前,古籍馆藏总量近40万册件,包括中西文古籍、碑帖拓片和民间文书等。这些馆藏古籍文理兼优,四部俱备,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中文善本又以元刻本年代最早,明刻本最精,以广东地方文献及抄本戏曲为特色,另有不少珍贵稿本和名家批校题跋本,如广东清代著名藏书家曾钊的批校本和广东清代著名学者陈澧的手稿本。

过去,由于库存条件不佳,又没有自己的修复人员,加上广东潮湿溽热的气候,大量古籍出现了虫蛀、霉蚀、酸化、老化、撕裂,硬是给破了相,令人心疼。

2001 年,中大图书馆争取到资助,正式启动馆藏古籍的保护与修复。现任中大图书馆副馆长林明是当时选派赴上海图书馆学习古籍修复技术的2位工作人员之一。一年后,他又独自去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信息学院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学习了1 年。2003年3月,中大古籍修复实验室问世,从一无所有发展至今面积达2100 平方米,中央空调、抽湿机、烟感气体消防、红外监控、摄像监控和温湿度监控等设施一应俱全。

2010年,中大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名列文化部公布的首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名单,为全国高校系统唯一入选者。

图片2

  “师带徒” 培养高端人才

进入这个领域15年了,林明的满头青丝如今鬓染霜白华发已生。他告诉记者,近年来一直在干的一件事,就是以“传、帮、带”的方式培养古籍修复整理人才。

林明说,随着传习所的成立,中大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趋于完善,初步形成了“师带徒”、承办全国修复技术培训班及接收外馆派员驻馆进修、研究生定向培养的三位一体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古籍保护高端人才缺失的现状有望得以改善。

目前,全国已开办的古籍保护方向的硕士培养项目形成了四种模式,“以资讯学科为依托的中大模式”就是其中之一。

  近10年中青年人才断层

修复古籍,是外人难以想象的枯燥工作,有志于此的专业人才可谓是凤毛麟角。尤其是近10年,中青年古籍修复工作者的队伍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层和空白。“传习所首次拜师仪式上,共招收了8名徒弟。”林明说。

有资料显示,全国各公共图书馆的古籍藏量约有3000余万册,其中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而且不断有古籍在酸腐与脆化,亟待科学有效的保护与修复。      

林明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中山大学图书馆共同签署了《联合培养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协议》,从2015年起正式招收、联合培养“古籍修复与保护”方向研究生,旨在为全国培养人才,服务全国各地。

目前,国内仅有复旦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开设了该方向的研究生课程。其中,复旦大学偏重于古籍整理与鉴定,天津师范大学倾向于古籍整理出版,中山大学主要以古籍修复为专攻。

林明称,该项研究生培养长达三年,以“中西理念交融、保护修复并重、理论实践同步”为特色与路径,“我们希望培养出来的硕士生不仅达到较高的实践水平,而且还要有相当扎实的理论功底。”

  纸浆填充经卷虫眼

潘美娣是中大聘任的首位古籍修复导师,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我国古籍保护修复领域的知名专家。她亲手修复的滕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曾是一堆千疮百孔的破纸片。为了恢复经卷的容貌,潘美娣想了很多办法,光是用纸浆填充经卷上密布的虫眼,就耗费了很多精力和时间。

图片3

记者留意到,修复后的滕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已经看不到破损,但泛黄的水渍痕迹仍在。潘美娣说,这正是古籍修复的奥妙之一,“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把水渍去掉,但我们对古籍修复的要求是修旧如旧,保留它的沧桑感,所以要尽量保持它的原貌。”

图片4

图片5

林明说,修书纯然为手工活计,欲速而不达。古籍修复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艺,更要对古籍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仿佛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工序繁多,技艺复杂,流程刻板,是古籍修复的特点。传习所导师助理肖晓梅说,要静下心来做这项工作不容易,但她很喜欢,每次看到自己修复完成的古籍,仿佛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非常有成就感。“国内不同时期古籍的结构都有所不同,经历了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包背装、蝴蝶装、线装等发展过程,而西方古籍的装帧同样很讲究,要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修复。”

图片6

修复中心的环境非常安静,宽敞明亮,像一个大工场。修复人员和专业硕士生的桌子都比平常办公室所见的大得多,桌上的白纸、骨折刀、镇纸、纸板等各种材料很零碎,工具多达几十种,都是给古籍“整容”时的重要材料。

林明说,国内古籍修复人才仍旧存在着较大缺口,特别是硕士研究生以上的高层次人才。“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个难题,但学古籍修复专业的,不愁找不到工作。”他笑称。

编辑  牧丫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