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匈牙利导演伊尔蒂科·茵叶蒂做客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学堂。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她与中国导演郑大圣对谈,和观众分享自己如何拍出充满诗意、个人风格鲜明电影的心得。
伊尔蒂科·茵叶蒂
1989年,茵叶蒂自编自导的个人首部影片《我的二十世纪》获得第42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并入选匈牙利电影史上12部最佳影片之一。从1990年开始,她的《魔幻猎人》《末世恋曲》《魔术师西蒙的爱情》以及相当多短片获得30多个国际奖项。随后,她的作品《肉与灵》获得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和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茵叶蒂曾经担任过多个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今年她担任了戛纳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的评委会主席。
郑大圣
茵叶蒂导演的影片总是充满诗意,郑大圣称之为“有很多的思想”“电影更接近于诗歌”,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茵叶蒂解释说,自己拍片一般不是从故事开始,她会在拍摄最后才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比如拍《我的二十世纪》这部电影,她想展现艺术、人类现状、历史等很多问题,于是就一步一步开始去寻找故事,像海绵一样把所有的问题吸收进来,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情节的电影故事。
有观众向茵叶蒂提问,放眼整个电影史,几乎所有的故事都被拍过了,后人怎样创新呢?茵叶蒂坦诚地说:电影界里面的故事套路其实就是那么几个,一年一年都在重复,但是总能拍出好片子来。所以,就算它是套路,也不要不敢用。只要你不是为了套路而套路,为了新鲜而新鲜,只要你能自然地采用一些手法,就能创作出独一无二、前人没有做过的东西来。
她特别提醒,如果只是一门心思想“独一无二”的话,一般来说结果不会太好,因为此时你已经把自己放在边上了,把“独一无二”放在了首位。“我们的观众看电影是为了有人性的共鸣,人和人之间的共鸣。我们是讲故事的人,人们都爱听故事,所以我们不应该觉得尴尬不接受自己想讲的故事,我们在故事里面传达的是自己有信心的东西,只我们能够表达得好,相信也能够被观众所接受。”
茵叶蒂的影片被认为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她又是如何看待女性电影人的身份呢?
茵叶蒂幽默地说:“其实说实话,我没什么风格。”她认为,有一些电影人真的非常棒,这种大导演或者真的有风格的人,他们可以按一种风格一直延续拍下去。“很多时候我们会问观众,你会看谁的电影,‘谁的电影’就是一种风格。但我并没有这样一个所谓的‘安全网’,有时候我觉得形成了一种固定的风格是不是有点风险呢?另外,针对每个电影项目,首先就是我们找这样一个项目的精髓,或者说先去概括一下这个项目到底是关于什么的,但并没有说这是一句话,或者说有这么一个明明白白的说法,它只是一种想法或者这样一种感受。所以在这点上,对我和电影界的同仁们来讲是一样的,这样一种能量场最终能够塑造你的风格,这种能量场告诉你要用这个角度,或者说在那个瞬间用这个镜头把它捕捉下来,而不是在后期用什么特别的一种编辑方式把它做出来。”
她进一步解释说,“其实对大家所说的我的风格,我也是挺好奇的,比如说我们做了这么多决定之后,也许这些决定最后变成一个个不一样的代表我的风格,但其实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都代表了我对这个项目、这个电影精髓的理解。”
谈到自己女性电影人的身份,茵叶蒂说,身为母亲,在任何职业里都是挺难的,但她很享受自己的家庭,很享受做母亲。她在有了两个孩子之后,成为了更好的导演。因为有了孩子,她重新过了一遍童年,学会了游泳、学会了骑自行车,她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全身心地投入到玩耍中去。“童年是非常美丽的丛林,我非常感谢他们让我进去探索。”她说。
(照片由上海电影节提供)
(原标题《伊尔蒂科·茵叶蒂大师班开讲 “说实话,我没什么风格”》)
编辑 王子烨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余晓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