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月:温雅如玉,一生随心而行
​叶克飞
2023-05-30 21:25

5月26日,中国台湾作家、翻译家林文月在美国加州去世,享年90岁。

林文月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身兼研究者、文学创作者和翻译者三种身份。她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当属对日本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包括《源氏物语》《和泉式部日记》《枕草子》等。

林文月翻译作品

林文月与日本的结缘,最初是被迫接受。1933年,她出生于上海日本租界,从小接受日式教育,直至1946年回到家乡台湾后,才开始接受中文教育。

1952年,林文月入读台大中文系,遇到恩师台静农,也开始在夏济安主编的《文学杂志》上发表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论文,当时就以清丽文字得到关注。

林文月与台静农

1969年,她前往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深造,并开始散文创作,次年的《京都一年》便是成果,也是其文学创作的起点。1972年,林文月开始翻译《源氏物语》,开启译著生涯。1993年,林文月从台大中文系退休,移居美国。

虽然一出生就遭遇大时代动荡,青少年时期更是在抗战中流离,但林文月身上显然有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特质:在文化碰撞中触摸世界,同时又得到中国传统教育的熏陶。当然,相比大多数先接受传统教育,再浸淫于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来说,林文月的路径恰恰是倒过来的。

《京都一年》

林文月 著

好读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年5月

作为译者,仅仅通晓外语远远不够,还需要外语和中文都具备足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基础,更需要一颗从不失去好奇与热情的心。林文月便是如此,她的作品有“温雅如玉、文如其人”的美誉。长期任林文月作品编辑的有鹿文化创办人许悔之曾说:“林文月老师一生,人美、心美、文章译笔应世风范都美,是一位宛若六朝风华人物的人,就像她的研究专业:陶谢与六朝文学。”

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读中文系的人》(2015)画面。

当然,温文与棱角并不冲突。许多人对“温文”的理解完全走偏,甚至将之等同于圆滑,以为遇事点头哈腰、看起来平易随和就等于温文,实则大谬。温文需要知识为底蕴,它还是一种气度,但一个人若真想有气度,就需要风骨支撑,决不能要和稀泥式的圆滑。

林文月的温文之下,就是骨子里的倔强。当年报考台大时,文科女生都以外文系为目标,这也是当时最流行的做法。她则反其道而行之,临时将填报表上的“外”字改为“中”,就这样进了中文系。当然,少女时代的她也有迷惘,一度想转至外文系,结果恩师台静农翻阅其成绩单和资料后,说了一句“你念得很好嘛!不要转了”,就此将她留在了台大中文系,后来还从学生变成老师。

林文月对日本古典文学的翻译,从未停留在作品本身的层面。作为学者,她在翻译的同时,也探索着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各自的特质。比如在她看来,《源氏物语》就深受白居易的影响,故事开始就引用了《长恨歌》中的语句,把桐壶天皇对桐壶更衣的宠幸比作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关系,但同时作为学界公认的世界第一本长篇小说,它又有着自身的宏大结构。

在当时的台湾地区,翻译《源氏物语》既是创举,也是浩大工程。而且林文月不但要养育一对儿女,还肩负教学重任,在这种状态下不耽误在《中外文学月刊》上的连载,非大毅力而不能。

林文月曾经回忆,1978年12月的一个冬夜,她终于完成了百万字的《源氏物语》翻译。当时丈夫和儿女已在沉睡,从窗口远眺,整个台北都在安眠,只剩下稀稀落落的灯光,“我感觉紫式部就站在身后。”

这是属于一个创作者的孤独,因为静夜中无人与之陪伴和分享,但这也是一个创作者的热闹,因为她始终与原作者乃至书中人物有着灵魂上的沟通,这样的沟通,许多人一辈子也无法理解。

林文月手稿。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读中文系的人》(2015)画面。

林文月出身名门,外祖父连横是《台湾通史》作者,有“台湾太史公”之誉,连战是她的表弟。在人们眼中,她有着先天的好条件,毕竟从小有家学渊源,长大后又可以不太为生计发愁,专心于梦想。但拥有这种条件的人并不少,能潜心于梦想、扎根于文学的却极少。林文月一路走来,都是“随心而行”,不为外力左右,极为难得。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她一生顺风顺水,但却始终不在意名利,一辈子过得低调淡然。

都说“君子远庖厨”,可25岁前从未进过厨房的林文月,后来成了“台湾最著名的家庭主妇”。她曾说:“我不想只会写论文,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主妇。经过那么多年的身份确认之后,我还是喜欢以女人的方式活着。做菜是主职,写作讲课翻译才是附属的东西,用来支撑生活而已。如果一定要做个学者,那么还是要先做女人再做学者。”

林文月下厨是出了名的,学生们甚至回忆,她“进菜市场的风雅就像夹着讲义进课堂,做菜和做学问一样认真。”

为了避免以重复菜式款待同样客人,林文月会以卡片记录每回宴请的日期、菜单,以及客人名字,自嘲为“书呆子的请客方式”。她的“星期五文化沙龙”,是林海音、三毛和董桥等文人最热衷的聚集地,但在她这里却是淡然的,无非是为朋友聚会方便,所以琢磨一下菜谱。于是便有了《饮膳札记》,以菜写人,以菜记事,清雅文字中带着烟火气。

《饮膳札记》

林文月 著

译林出版社

2016年10月

林文月也见证着台湾地区战后女性翻译界的历史。当时的女性翻译家,多为从大陆迁入台湾地区的“外省人”,大多出身名门望族,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也正因为这样,她们的翻译主要致力于文学经典。作为“五四运动”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她们得到了平等教育的机会,也深受新思想的影响,与世界文明接轨。她们还经历了台湾地区的经济腾飞,以及随之而来的出版业和传媒业繁盛。这样的时代际遇,已然不可复制。

本文内容系独家原创,未经《晶报·深港书评》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编辑:陈章伟

(作者:​叶克飞)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