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深圳市社科院及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对外发布的《深圳蓝皮书:深圳社会治理与发展报告(2017)》指出,2016年,深圳市社会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绩。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深圳5周年。深圳应不断提高全市社会治理水平,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蓝皮书指出,2016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位置部署推进,社会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健全完善,社会体制改革力度更加大,有序推进,多元治理格局初步形成,成效更显著,民生质量水平有效提升,社会形势总体平稳和谐,社会建设工作亮点纷呈。
如在统筹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工作方面,蓝皮书指出,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围绕《深圳市2016年改革计划》,结合市第六次党代会决策部署责任分工事项,深圳明确了2016年的社会体制改革具体事项和6项重点任务,组织督促落实和开展成效评估。包括深圳的户籍制度改革不断加快,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公立医院管理机制,推进社会住房保障制度改革,深化社会组织服务和监管机制改革,深化养老服务体制机制改革。
在不断加大惠民生力度方面,蓝皮书指出,深圳市委、市政府坚持发展为民第一要务,着力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供给。2016年九大类民生领域投入再提升,共支出2380亿元,其中教育、医疗支出分别增长32.3%、33.7%。高标准完成116件民生实事和7716件民生“微实事”,其中用于12项重大民生工程年度投资超过300亿元。在教育事业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文体事业发展、住房保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水平方面均取得新的突破。
蓝皮书认为,总体上看,2016年深圳市社会建设在“十三五”新起点上实现了新发展,但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困难。深圳仍然需要发挥改革开放“窗口”和“排头兵”作用,以抢抓改革时代、创新时代、质量时代新机遇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变中求新、新中求进,努力开创社会建设新局面,增创社会建设发展新优势。
蓝皮书建议,2017年,深圳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指示,按照中央、省的部署要求,深圳紧紧围绕社会治理创新重点工作,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统筹规划、推进源头治理,不断提高全市社会治理水平,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城中村微改造改保障房是解决深圳职住不平衡、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路径
蓝皮书指出,城中村可以容纳大量就业人口,有利于实现职住平衡。城中村微改造改保障房是解决职住不平衡、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路径。
蓝皮书认为,城中村的拆除重建显著减少了城市廉价住房的供给数量,带来了房租价格高涨、城市容纳人口数量急剧降低、城市创新成本提升等问题。为此,建议政府或者市场主体借鉴“水围模式”,以微改造的方式,将旧厂房、城中村转化为人才住房,将位于轨道站点与就业集中区周边的128个城中村改造为新的人才住房据点,为人才群体提供约150万平方米的廉价居住空间。
同时建议,在城市更新综合整治类项目中明确要求配套改造一定比例的人才公寓。综合整治包括建筑功能的改变,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将商业用房改建为租赁房,鼓励企业将自有商业、办公用房,宿舍等改造为租赁型人才住房。
五大举措继续推进“志愿者之城”建设
未来五年,深圳市将继续深入推进“志愿者之城”建设,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不断提升志愿服务发展质量,提升城市文明水平,优化城市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基层治理创新。到2020年,力争志愿服务事业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打造全国“志愿者之城”示范市。为此,蓝皮书课题组建议,未来五年,深圳可以从五方面来进一步加强“志愿者之城”建设。
(一)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志愿服务成为精神时尚”弘扬志愿精神,宣传深圳志愿理念,丰富城市人文精神。
(二)参与提升城市文明水平,让“志愿服务成为自觉养成”,推广文明旅游、生态文明、市容环境提升、网络文明等志愿服务行动,提升文明行为。
(三)优化城市公共服务,让“志愿服务成为民生补充”,在窗口服务领域广泛使用志愿者,提升行业服务质量和水平。
(四)促进社会基层治理创新,让“志愿服务成为和谐力量”,完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扩大社区U站等志愿服务站点的覆盖面。
(五)不断提升志愿服务质量和水平,让“志愿服务成为品质工程”,推动志愿服务法人注册工作,培育和发展专业志愿服务组织。探索“互联网+”志愿服务信息化应用,促进志愿服务供需匹配等。
【读特新闻+】
深圳市社会建设发展面临四大约束和挑战
9月30日,深圳市社科院及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对外发布的《深圳蓝皮书:深圳社会治理与发展报告(2017)》指出,从深圳的基本市情和最新形势看,深圳社会建设发展仍面临四大约束和挑战。
一是需求更加多元。深圳作为外来人口规模较大城市,广大市民群众诉求多元、标准上升已成为现实并将是大势所趋,特别是新产业兴起,带动新人才扩容,城市的民生保障需要满足更多人群、更多领域、更多层级的个性化需求。
二是结构更加复杂。随着经济发展减速换挡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深圳流入人口规模有增无减。2015年、2016年深圳户籍人口增长分别为6.9%、14.1%;常住人口数量增长率呈上升趋势,分别为5.6%、4.7%。
三是矛盾更加凸显。处在重大发展机遇期的深圳,也处在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矛盾的诱因日趋复杂,类型也日益纷繁多样。如特区快速发展中积累的违法建筑、水体污染等问题依然突出;管理精细化程度与国际一流城市相比还有差距;还存在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资源缺乏等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都是社会建设领域需要更加关注、迫切解决的主要矛盾点。
四是空间更加有限。土地、资源、环境、人才等要素供给偏紧成为制约深圳发展的重大因素,加上当前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需增加,深圳社会建设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不容忽视。这些方面,既是结合深圳实际在实践进程中的深刻感悟,也应成为指导深圳社会建设发展的倒逼约束机制。
见习编辑 黄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