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撬动大变化 坪山把民生实事做到群众心坎

深圳特区报记者 肖雄鹏 吴璇玲
2022-01-27 12:46
摘要

坪山区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有效载体和途径,聚焦民生热点,回应群众期盼,积极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快速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为人民服务做到群众心坎。

昔日杂草丛生的荒地,经过整修后绿意盎然,城区焕发新貌;校门口建起美观实用的风雨亭,家长等娃有了避暑避雨的好去处;社区党委新生儿关爱大礼包送到家,让宝爸宝妈喜出望外;社区亲子互助中心“帮带娃”,全职妈妈得以重返职场......一项项民生实事的落实,以民生“厚度”增添城区“温度”,让坪山群众更能享受到生活喜乐。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坪山区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有效载体和途径,聚焦民生热点,回应群众期盼,积极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快速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使党史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把为人民服务做到群众心坎。

微实事撬动大民生 让幸福无“微”不至

在坪山街道大东城幼儿园门口,一个崭新的白色风雨亭十分显眼,多名家长在亭下静候孩子放学,不必再担忧日晒雨淋。这是坪山街道行政路片区党委今年实施的民生微实事项目,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群众需求,为家长、孩子和周边群众添了一个避暑避雨的场地,深受群众好评。

目光转移到碧岭街道沙湖社区,段心小区高龄老人胡老(化名)收下还温热着的爱心午餐,对送餐上门的社区志愿者连声感谢。这是碧岭街道开展的“爱心助餐”项目,帮助不便下楼的高龄老人解决吃饭难问题,解了群众所急所难。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2021年,坪山区坚持党委主导、各方参与、为民服务、群众受益等原则,对标幼有善育、学有优教、老有颐养、弱有众扶等新要求,落实“小切口大变化”民生实事办理制度,找准服务群众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开展实施多样化的民生微实事项目服务活动。

截至2021年9月中旬,全区“民生微实事”共立项551个,其中工程类项目90个,主要包括修缮安全防护、改建文体设施、提升绿化环境、便利居民出行等方面;服务类项目405个,主要包括提供关爱支持、丰富娱乐生活、提升综合素养、增强居民融合等类型;货物类项目56个,主要包括添置便民工具、购置消防器材、补充防疫物资等方面,给群众带来可感知的变化,大大提升群众幸福感。

“民生微实事”瞄准民生关切,以群众“点菜”、政府“接单”的形式进行。如何真正实现项目得民心、百姓得实惠?项目实施前,坪山强化问计问需,通过多方渠道收集居民需求,谋划、实施精准服务,建立“民生微实事”服务类项目库,引导优质项目与社区居民需求精准对接,还出台民生微实事项目操作指引,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项目实施后,坪山区持续引入人大代表全程介入式监督机制,保证项目质量和实施效果,让市民体会到无“微”不至的关怀。

织牢民生保障网 为困弱群体撑起“爱心伞”

一件件保障改善民生的实事好事,一笔笔增进人民福祉的资金投入,化为百姓心中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找准服务群众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创新推出一批改革项目。”坪山区有关负责人表示。

2021年,坪山区率先探索建立“信息助残”就业服务新模式,与深圳联通签订“信息助残”项目框架协议,通过政企党组织结对共建、统筹整合帮扶资源、个性化帮扶等,在全市率先建立信息助残服务中心,全面提升残疾人及家属就业服务能力。截至目前,项目共帮助28人实现稳定就业。

胡静(化名)庆幸自己找到了这样一份“神仙工作”,工作时间自由,还能居家办公。胡静因儿子不幸患有脑瘫,之前为照顾孩子只能做兼职,收入不稳定,如今加入深圳联通信息助残坪山服务中心项目,送完孩子去特殊学校上课后就能回家上班。“这样既能兼顾家庭,也能获得收入,‘两难’变成‘两全’。”胡静笑着说。

针对困境儿童,坪山区以“党心暖童心”,实施困境儿童家庭服务计划项目,为困境儿童提供精准家庭教育支持,为残疾儿童提供精准康复指导服务,为困境儿童提供心理辅导支持服务,为他们撑起“爱之伞”,促进困境儿童能够健康成长。坪山街道向辖区困境儿童收集“微心愿”,链接爱心资源搭建圆梦平台,为困境儿童提供所急所需,彰显坪山的大爱,有效地提升困境儿童幸福感。

聚集特殊困难群体,坪山用情用力,将学党史践初心与“解忧暖心传党恩”专项行动结合起来,采用“党建+社会救助”的模式,组建工作小组深入全区困难群众家中,了解走访对象生活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需求,帮助协调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精准落实各项救助政策,将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到每一名困难群众家中。

激发社会力量参与 创新打造多元共建公益创投平台

普法说唱、贴合实际的趣味情景剧、寓教于乐的小品......不久前,马峦街道坪环社区开展了一场特别的民法典文艺宣讲,坪山区大同民乐协会将文艺形式与普法教育相结合,带来了丰富的法治文化大餐,将普法教育送到群众中,连原本普法难度较大的老年人群体都看得津津有味。

从文艺宣讲民法典,破解老年人群体普法难问题,到帮助长者开展脑退化公益筛查,帮助他们了解大脑健康,再到为心智障碍者家庭提供互助支持,这些民生实事的实施,离不开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而这些创意项目的“金点子”,则孕育于坪山区社会组织公益项目创投大赛。

记者了解到,坪山区连续六年举办社会组织公益项目创投大赛,创新打造“党建引领、社会协同”的多元共建公益创投平台,激发社会组织创新创业新活力,“量身打造”参与社会治理形式,引导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发挥最大效能。

大赛项目涵盖扶贫助困、卫生健康和文化体育等诸多领域,聚焦老人、妇女儿童及特殊人群等群体关切,通过择优遴选资助公益项目的方式,积极探索解决社会问题新方案、新方式,有效满足了居民群众多样化的诉求,为坪山区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贡献积极的社会组织力量。

此次第六届社会组织公益项目创投大赛,共征集到126个申报项目,是历届创投大赛参与申报之最。经方案初审,现场评审等多个环节,最终择优资助10个公益项目,分别从不同的介入角度,探索社会组织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我们特别创新了项目监管方式,将项目评估个性化,并创新引入‘公益项目监理人’机制,有效保障项目推进和成效达成。截至2021年9月累计组织开展75场活动,直接服务居民3500人次。”坪山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编辑 李依林  审核 麦苗茵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肖雄鹏 吴璇玲)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