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深化深港科技合作,引领建筑业转型升级
深圳特区报记者 窦延文
2023-03-17 21:12
收录于专题:飞阅深圳 | 专题

陈湘生院士

3月17日,“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有限公司—陈湘生院士工作站”在香港揭牌。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境外地区建立的首个工作站,陈湘生院士工作站是国家高端人才助力香港繁荣发展,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交流的生动实践。

陈湘生院士接受深圳特区报记者采访表示,将以院士工作站成立为契机,加强深港科技合作,特别是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工程,开展关键技术的协同攻关,进行高层次科研项目的合作和研发,支持香港的可持续繁荣发展,引领建筑行业转型升级。

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深度助力香港繁荣发展

陈湘生院士工作站是中国建筑国际集团主动对接“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在香港特区建立的首个院士工作站,助力深港融合、科技兴港,促进建筑行业创新发展。

在一国两制前提下,如何保持香港持续繁荣发展,让居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陈湘生院士说,作为土木工程人,我认为交通是制约大湾区经济发展和民生需求一个重大的障碍,交通一体化是头等大事,通过交通一体化,让时空缩短,城际间能够快速互动,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互联互通,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

“推进大湾区交通一体化,然后尽可能在基础设施连接上一体化。”陈湘生院士说,那么在这一块,希望我的加盟,能够运用我们在内地已经取得的地下空间,隧道工程,环境治理,特别是土壤修复,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套的技术和标准化,支持香港交通向好、环境向好。

陈湘生院士强调,这个院士工作站不仅仅是一个科研孵化平台,更多的时候是我们院士团队与中国建筑国际集团共同研发的一些科研成果在香港整个行业的一个技术输出平台,因此说,院士工作站在香港的设立,对于突破行业技术瓶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力推动智能建造,高水平开发地下空间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正在加快。我国建筑业虽然在很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产效益低下等突出问题,发展面临瓶颈。

那么,我国的土木工程行业到底要向何处发展?陈湘生院士认为,对建筑业的未来,目前国际上有一个共识,就是走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之路,其中最高级别就是自动化。党的十八大确立“五位一体”总布局,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全面贯彻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建造,能够少用材料或者废物利用,在人与自然平衡的体系下把建筑物建好,这是未来基础设施建设或者说土木工程领域发展的方向。

陈湘生院士说,目前中国建筑国际集团在数字化、智能化建造方面处于领先水平。该企业运用BIM、MiC技术,实现智能化、模块化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现在我们借助工作站,深度对接香港国际化的平台,从制造业的逻辑对BIM和MiC技术进行重塑,这将会是建筑领域一个变革性的重大创新。

作为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的专家,陈湘生院士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十分关注。他说,香港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拥有丰富的科学实践,可为人多地少的深圳提供高效、便捷、大规模、高水平开发利用的先进经验,让我们的地下空间设计与使用变得更加安全、更加人性,更加便利和更有文化。

加强科教交流合作,在国家级平台开展“政产学研用”

作为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院士十分重视借助院士工作站这个平台,与香港在科教方面开展交流合作。他说,在科教融合方面,我们有很多需要向香港同业同行学习的地方。希望通过交流合作,把先进的技术引进来利用起来,为香港可持续发展降低造价,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促进深圳高等教育的发展。

陈湘生院士表示,通过院士工作站与香港高校、香港企业界和中国建筑国际集团联合,精准开展“政产学研用”,相信对国家的建筑业的未来发展及香港基础设施建设会起到推动作用。

(原标题《深化深港科技合作 引领建筑业转型升级——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窦延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