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名角聚一堂 光明戏迷有眼福

07-14 08:53
摘要

公明街道戏曲协会成立5周年粤剧折子戏专场演出活动圆满举行

光明新闻全媒体记者 雷云霞 通讯员 麦惠珍 文/图

▲公明街道戏曲协会成立5周年粤剧折子戏专场。

7月12日下午,公明街道戏曲协会倾情演出的“粤韵庆周年 唱聚科学城”——公明街道戏曲协会成立5周年粤剧折子戏专场演出活动在茅洲河体育艺术中心4楼剧场举行。

本次演出共有6部粤剧折子戏选段,分别为《骊宫贺寿舞霓裳》《香梦证前盟之痴梦》《游园惊梦》《七月七日长生殿》《香梦证前盟之颂牡丹》《易水送荆轲》等。特邀国家一级演员、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粤剧著名文武生、公明街道戏曲协会艺术总监黄伟坤,广西粤剧演员利云和李梅春,全国非遗杯戏曲大赛冠军谭芝保,东莞长安粤曲大赛金奖获得者麦妙兰等,精品剧目轮番上演,名家名角齐聚一堂,让光明区市民大饱眼福。

坚持原创剧目

推动公明历史文化传承

今年是公明街道戏曲协会成立5周年。2020年7月11日,为了让粤剧传统岭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在公明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在本地粤剧爱好者的组织下,公明街道戏曲协会正式揭牌成立。从此,分散在各个社区的粤剧爱好者,有了自己的文艺之家。

▲公明街道戏曲协会成立5周年粤剧折子戏专场。

经过五年发展,队伍由最初的十几名爱好者,发展到如今拥有专业演员和爱好者在内的50多名粤剧表演者,有的会员从未有过登台表演的经历,经过协会的粤剧培训课、名师专题讲座等活动,如今可以在台上表演自如。队伍中有多名成员扎根公明几十年,如土生土长的麦惠珍,在公明生活有50年,现为公明戏曲协会秘书长、深圳市粤剧粤曲学会会员;从广西到公明生活近20年的谭芝保,9岁开始登台表演,擅长扬琴、高胡、二胡、板胡、电中阮演奏和编曲、编剧及戏剧表演,现为公明街道戏曲协会会长、深圳市粤剧粤曲学会理事,他们已成为协会的主要力量,粤剧早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主要部分。

五年来,协会一直坚持创作原创剧目,不断推动公明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擦亮公明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公明广府文化、东宝中学旧址、公明墟、公明粮仓、陈仙姑祠等文化古迹,收集大量历史文化元素,创作出了《茅洲河流淌的深圳记忆》《陈仙姑的故事之立志成仙》《光明新时代》《踏征程再启航》《珠江夜游》等近20首原创曲目,广受光明区老百姓的喜爱与好评。

提升粤剧影响力

擦亮公明粤剧名片

值得一提的是,协会精心策划“粤秀粤精彩”游园展演、“戏曲文化盛宴”、“粽香端午看大戏”等系列文化惠民品牌活动,走进光明区各社区、企业、校园,开展演出活动近40场,惠及市民群众近万人次。为了进一步拓宽粤剧人才培养渠道,协会创建非遗在社区示范点“非遗传习所”,常态化开展非遗主题研学实践活动;举办“戏曲专题培训”等活动近300场,挖掘和培育更多戏曲爱好者特别是青年群体,为本土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积极打磨作品参加全国和全区的各类戏曲赛事活动,曾获“非遗杯”全国才艺大赛戏曲赛区总决赛总冠军、广东粤曲私伙局大赛(深圳选拔赛)获得金奖、深圳市第十八届鹏城金秋市民文化节总决赛金奖、光明区第六届粤剧粤曲艺术周粤剧粤曲演员评选粤曲大赛第一名等多项殊荣。获得2022年光明区“特色文化团队”称号。

“协会将围绕光明科学城发展规划,聚焦科技、科创、科普、科幻等开展粤剧创作与展演。”公明街道戏曲协会负责人表示,协会将积极探索“粤剧+文旅”新模式,持续提升粤剧影响力、吸引力,努力把公明粤剧打造成响亮名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