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倪士光谈深圳民生幸福标杆城市建设
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鑫
2023-03-07 10: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生幸福标杆是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意味着深圳要紧扣“民生幸福标杆”战略定位,从市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抓起,不断满足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使民生福祉达到新高度,示范出新水平。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倪士光长期关注民生幸福标杆建设领域,其列入《深圳这十年》改革创新特辑的著作《新时代深圳民生幸福标杆城市建设研究》,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深圳民生幸福标杆建设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提出了深圳未来幸福之城的组织诊断。

近日,深圳特区报记者对倪士光教授进行了专访。

深圳需要率先建立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移动互联网空间的全域民生福祉的设施体系

深圳特区报:您在《新时代深圳民生幸福标杆城市建设研究》一书中写到,民生幸福标杆设定了市民可获得一座“全域、全员、全时和全球”的幸福之城目标。“全域、全员、全时和全球”的内涵是什么?

倪士光:民生幸福标杆,即设定了市民可获得一座“全域、全员、全时和全球”的幸福之城目标,而建设和治理工具的价值体系、效率体系和效果体系均需要标杆性的深圳探索。从空间维度来看,深圳需要率先建立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移动互联网空间的全域民生福祉的设施体系,以民众感知服务满意度和幸福度为导向布局;从人群维度来看,深圳需要率先建立全体市民的全员韧性服务体系,为弱势群体、部分群体与全体民众建立精准个性化的民生福祉服务;从时间维度来看,深圳需要率先在全国建设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民生福祉机制与体系,市民能够全天候获得实时的民生福祉服务。从全球维度来看,深圳全力投入“双区”建设,以积极开放的改革视野对标和学习纽约、东京和新加坡的经验,建设全球民生幸福标杆城市,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向全球标杆城市跃升的行动方案。

深圳特区报:民生“七有”是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市的关键所在。您如何评价深圳“民生七有”的建设成效?

倪士光:一是从深圳市民生幸福标杆城市总指数来看,过去十年(2012-2021)指数逐年稳步提升,2021年比2012年上升60.96点,年均增长6.096%。从民生七有领域分项指数看,表现为“二高、三低、二波动”的发展形态。与2020年比,2021年度深圳市民生幸福标杆城市“七有”领域指数总体保持稳定增长,民生“七有”领域分项指数保持提升,其中学有优教、幼有善育升幅较高,分别同比增长28.35%、20.64%。二是深圳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等三种动力机制的聚合作用,推动了民生“七有”到民生“七优”的升级。深圳市民生财政支出整体呈快速增长趋势,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从2011年的50.45%升至2020年的67.93%;新设区民生财政投入整体占比更高。其中三个区的民生财政支出投入产出效率达到DEA分析的强有效。三是从心理与行为大数据研究结果来看,通过微博数据爬取、基于情感词典的情感分析方法以及微博GIS数据的分析,发现深圳平均情绪效价值为0.57,表明深圳城市整体情感是积极的。情感地理位置分布差异明显,平均情感值最高的地铁站是“深圳北”,最密集的情感积极区是“蛇口”“深圳湾公园”区域。

深圳特区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是今年深圳政府工作报告在民生领域的重要部署,对此您如何理解?

倪士光:深圳正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为契机,对标国际一流城市治理经验,扎实推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在兜底民生、基本民生服务体系等多个层级进行了实践创新。一是逐步健全完善具有深圳特色的兜底民生服务体系,全面加强基层兜底民生经办能力和社会工作服务能力建设,聚焦民政、妇联、残联服务对象,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提供政策落实、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二是逐步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通过社会事业的进步促进改善民生福祉,构建民生幸福标杆城市。三是逐步聚力夯实民生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激活基层自治活力,深化“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建设,完善群众参与民生社会治理的平台。

提升公共服务标准和覆盖面,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深圳特区报:深圳市委七届六次全会指出,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深圳应该如何优化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倪士光:建成覆盖全市、功能完善、分布合理、水平适度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不同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间公共服务制度的统一、标准的一致和水平的均衡,率先建立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一是强化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推进各项社会事业改革发展。推动项目服务动态增长,根据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需要,稳步扩展公共服务项目库,提升项目服务标准和覆盖面,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三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全覆盖。继续实施产业、人口、城市空间三方联动调控,促进城市空间与人口结构优化,稳步增加户籍人口比重。四是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建立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创新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参与机制,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建设与运营,改善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努力营造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的良好氛围。四是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优化公共服务资源空间配置。

深圳特区报:居住状况满意度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今年深圳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健全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在您看来,深圳还应出台哪些举措,更好地实现“住有宜居”?

倪士光:一是从控制房价、控制房租和完善住房租赁补贴的角度,降低住房居住成本,覆盖更广泛人群,特别是给予中低收入者一定的住房补贴。二是改进公共住房的供给和分配结构,把住房保障范围适当扩大到包括产业工人在内的常住人口,根据保障产业工人住房的实际需求,大力发展供产业工人等低收入群体居住的公共租赁房,实现产业工人的安居梦。三是完善居住配套设施、改善居住环境。依法依规推进居住社区的物业管理现代化服务水平,提升居住小区的服务质量。四是妥善解决职住分离问题,通过规划、改善交通和完善公共服务等措施提升市民的居住体验。

教育是立国之本,再怎么投入都值得

深圳特区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您看来,深圳在教育领域还存在哪些短板,未来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

倪士光:我们的研究发现,“学有优教、幼有善育”等教育领域的民生投入在拉升民生幸福标杆城市总指数的贡献度最大,深圳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育是立国之本,再怎么投入都值得。从标杆追求来看,深圳教育还存在三个短板:一是深圳市在3~6岁的普惠性托幼机构的数量分布上不均衡,可及性较差,0~3岁的婴幼儿机构匮乏。二是九年义务教育距离优质均衡还有一定距离,中考分流、高考录取等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三是高等教育与深圳市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双一流”的“国家队”少,规模质量弱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兄弟城市。未来教育突破上,一是降低托幼服务的可负担性。探索0~3岁婴幼儿托幼机构服务全覆盖,建立深圳幼托质量管理机制;面向自有住房家庭、租赁住房家庭与多子女家庭建立灵活提供托幼服务。在社区层面建立家庭经济审查机制,精准鉴定中低收入家庭并提供财政补贴。二是探索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可行性。实现高中教育普遍化,在高考后施行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分流。三是加快高等教育的“双一流”建设进度。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动 “科-产-教”三融合,布局“教育链”,优化深圳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与层次类型结构。建立面向“20+8”产业链的“一链两院”,建立“双院制”。推动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学院(研究院)集群、未来技术学院(研究院)集群的专项工程,实行“双院制”,由高校牵头学院,负责未来产业所对应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由深圳龙头企业牵头研究院,负责基础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研究,形成“一链两院”的双院驱动发展模式。建立深圳区域发展紧缺专业学科清单,一流学科专业“促强扶特”。推动专、本、硕、博层次类型更加优化,即“稳专、提本、扩硕、增博”。

深圳特区报:今年深圳两会票选出了十项年度民生实事,其中提到要“保障妇女儿童身心健康”,您认为深圳应该在哪些方面主动作为,为妇女儿童创造更好的城市环境?

倪士光:建议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全面覆盖”的原则,一是进一步落实《深圳市妇女发展规划(2021-2030年)》,建立妇女全周期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模式,高度重视妇女身心健康素养。二是进一步深化深圳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优先保障妇女儿童身心健康。优化妇女身心健康的“深圳方案”,面向“疫情后失业女性年轻化”问题,成立心理健康重点专项干预小组,在心理韧性和家庭功能的双向积极心理干预上重点突破。三是开展普惠性婚姻家庭教育,探索家庭教育积分制,提升女性教养能力。四是构建具有深圳特色的“积极预防和及时干预相结合”“全员参与和个性化服务相结合”与“教育系统内环和社会服务外环高效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创新体系。

学人简介

倪士光,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博士;深圳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民生幸福标杆研究中心”负责人,深圳新一代互动媒体技术创新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心理与行为大数据研究生项目执行负责人。主要从事积极和社会心理学、心理与行为大数据的教学研究。

(原标题《为民排忧 为民造福 倾力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倪士光谈深圳民生幸福标杆城市建设》)

编辑 高原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周斐斐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鑫)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