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影山光》红色经典瓷板画赏析

李金宇 文/图
2023-03-04 17:40
摘要

《云影山光》瓷板画揉进中国画的绘画风格,讲求神韵,运用留白,其实就是中国绘画艺术中最重要的“画外之意”,难就难在寥寥几笔却要形成“不可见”的境界。

在上千年的中国山水画史上,以井冈山为题材的艺术创作从未进入过画家的视野,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以革命圣地山水为题材的艺术创作成为很多画家的新题材,在陶瓷艺术作品中,以雄奇井冈山、红色根据地为主的山水作品数量并不多,这些作品从设计、用料、绘画到烧制,每个环节都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这些作品的价值远远超过其本身。他们不仅具有欣赏价值、艺术价值,而且具有文献价值、历史价值、文物价值。

《云影山光》红色经典瓷板画,瓷板长37.5cm、宽25cm,题写云影山光时属戊申(1968年)立冬月,写于江西景德镇,未署作者名款。从构图、笔法、填彩等方面都呈现出一种拘谨而严肃的征象,尺寸不大,但方寸之间尽显气魄宏大。表现手法师古而不泥古,既有雄健浑厚的气象,又有清秀自如的情怀。这件作品把云影、山光、人物、树木融为一体,大量运用大块的青绿颜色,营造绿树、青山、云海的磅礴气派,给人以极大的视觉享受。

陶瓷艺术家以五百里井冈明珠井冈山主峰为主体,气魄宏大,布局巧妙,以雄浑广博的精神力量为基调,以墨色勾勒山石,于峰峦间烘染淡彩写松柏之翠,山下苍松俊挺秀朗,山上红旗迎风而展,人物虽小,但神态与风貌尽显,山体雄奇厚重,又与局部光感虚实相间,层次丰富,气势逼人,在苍茫、润泽、含蓄的画面感下,散发出浑厚博大的生动气韵,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往前追溯到1962年,李可染以毛主席《沁园春·长沙》词意入画,反复琢磨,创作了多幅《万山红遍》,此陶艺作品是否受其影响不得而知,但以当今展出的李可染画作作对比,则可以清晰看到,李可染之作,只见山水不见人物,这也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一个特征,人物可有可无,即便有,往往也只是笼罩在巨幅山水阴影之下,不能成为画作的中心意象。

反观《云影山光》,则把人物放至中心位置,这也是它有别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一个明显革新。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创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正是一群胸怀救中国于水火中的理想信念的中国共产党人。这样的布局放在哪一个山水中都显突兀,唯独放在井冈山就合情合理了。

你看画面中迎面而来的一座高峰,十分显眼,数棵苍劲挺拔的松树直冲眼帘,《论语·子罕》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中国文人画里,松树因其高洁的艺术形象,成为“出镜率”最高的植物之一。松树在这里,也成为革命者生生不息的一个象征。

最为引人注意的则是在高峰之上,一面巨幅红旗迎风招展,红旗下肃穆站立的一群人仿佛正看向远方,在静静等待着一轮红日升腾。人物的穿着、面貌、状态放在那样一个空旷的画面中,不可辨认,几乎与山水融为一体。在中部山谷中画出一片片漂浮不定的行云,更加突显了井冈山山势险峻、雄伟峭拔、气势磅礴、云海苍茫、气象万千的壮丽美景,充分表现了祖国山川特有的魅力,折射出一种积极向上、气势磅礴、大气凛然的精神内涵,充分表达了对革命圣地的无限敬仰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由衷赞美,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精品佳作,是时代政治和绘画艺术的完美统一。

《云影山光》瓷板画揉进中国画的绘画风格,讲求神韵,运用留白,其实就是中国绘画艺术中最重要的“画外之意”,难就难在寥寥几笔却要形成“不可见”的境界。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那么一群人,为了中国的前途命运、大好河山,不惜一切,抛头颅洒热血,哪怕面对重重迷雾、层层封锁,也不曾动摇理想信念。他们很多人还未等到革命成功就牺牲了。他们成为中国这幅大画上不可或缺的“留白”之处。

(原标题《挖掘优秀中华美学精神 传播当代中国审美旨趣 ——<云影山光>红色经典瓷板画赏析》)

编辑 王子烨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钟诗婷 三审 甘霖

(作者:李金宇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