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打造种子宝库“密钥”,中国农业科学院联手腾讯共建设数字种质库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雨萌
2023-03-03 08:57

2月2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宣布联手腾讯共同建设数字种质库,用数字化建设打造进入种子宝库的“密钥”,这是做强中国种业的新尝试。

当天,中国农业科学院与腾讯公司共同发起的“国家作物种质库2.0项目”,在北京正式签约启动。项目将满足种质的数字化存储、计算、展示、安全等方面的迫切需求,进而为1万家育种机构、20万育种科研人员提供数字化支持。

农业就是禀赋各异的种子在大地上不断开花结果的过程,破译种子密码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农业强国同时也是种质资源强国,农业竞争力最强的美国就拥有全球规模第一的种质资源库。种子潜藏的巨大能量,使得它经常在国际竞争中被当作不见尘埃的武器。

当前,种业竞争的高地是数字化,国外已经从分子标记和基因工程育种进入“生物技术+信息化”育种时代,通过大数据分析功能基因,比对性状信息,挖掘变异基因,用基因编辑技术对作物基因进行改造。

中国农业科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每一粒种子都是一个信息库,记录了千万年来转化自然能量的独家秘籍,数以十万计的种子集合在一起,这样海量信息的管理和开发如果依赖人工进行,那差不多是在用水瓢丈量海水。如果把作物种质资源的保存和资源实物共享比作“种质库1.0”的话,那么推动资源遗传信息和实物整合,并实现高效共享则是“种质库2.0”。

据了解,“国家作物种质库2.0项目”将主要从三个方向展开工作:一是建设和完善“种质库2.0”数据集成与分析系统,提升资源信息化和共享利用效率;二是提升国家作物种质库持续开展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和信息服务的条件能力;三是建设可视化交互式信息展示系统,有效提升国家作物种质库的数字化、可视化科普展示能力。

中国是种质资源大国。2021年9月,国家作物种质库(新库)建成。如今,全国保存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总量突破54万份,位居世界第二,其中约28万份资源已经在野外、农业生产上消失或绝种,库中所藏已是“绝版”。这里有高达2.4米的水稻、每粒均长有外壳的玉米和长在中国最南端的棉花。国家作物种质库被人称作中国种业的“中央银行”,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仅在“十三五”期间就开展水稻、小麦等作物17000份资源的精准鉴定,发掘出优异种质1469份。

用数字化给国家作物种质库这艘“诺亚方舟”插上翅膀,这源于科技企业对自己使命的一种认知:只有深深参与国家发展战略,才会获得巨大的成长动力和发展空间。

“科技助力社会共益”是腾讯践行“科技向善”、推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的重要着力点,所以腾讯把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了重要的方向,特别关注农业科技前沿、种业振兴等重大议题——用科学探索奖,支持大豆育种的青年科学家;在推广节水抗旱稻、利用数字技术加强种质监测能力等方面,做大量尝试;运用前沿展示技术在腾讯科技馆留下永久种质科普数字资产,向社会公众提供可持续的科普服务。

(原标题《用科技打造种子宝库“密钥”,中国农业科学院联手腾讯共建设数字种质库  》)

编辑 高原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田语壮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雨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