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罗湖第39期 | 廖瑞光: 黎围麒麟在罗湖薪火相传、熠熠生辉
深圳特区报记者 许依妍
2023-03-02 19:57

廖瑞光

1969年出生于罗湖。1999年担任新村(黎围)麒麟舞队长。2001年带领麒麟队参加深圳市第一届龙、狮、麒麟舞大赛获得第一名。2007年成功申报深圳市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围麒麟)项目。2008年成为第一批深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2年12月至今担任深圳市新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支部书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述时间:2023年2月22日

口述地点:深圳市新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采写撰稿:深圳特区报记者 许依妍

我是土生土长的罗湖人,也是罗湖非遗项目——黎围麒麟的第五代传承者。这些年,我不仅亲历了黎围麒麟这一百年非遗从后继乏人到薪火相传,也见证了罗湖在飞速发展中不断焕发新的活力。这个交汇着历史与现代的深圳发展根基之地,承载着人们最多的情感记忆。在这里,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互碰撞,且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交融、深度连结。

从失传危机到后继有人,黎围麒麟焕发新生机

我在水库新村出生长大。水库新村,是1959年修建深圳水库时,将位于库区内的黎围、草塘围、大埔、香园仔、大径村部分、菠萝山等6个自然村从库区移民搬迁合并而成的。其中,黎围村最大,占6个村70%左右的人口,而水库新村的麒麟就是从黎围村发源起来。

黎围麒麟,清朝光绪三十二年,由郑氏兄弟创立,创建至今已有110年。我至今仍然清晰记得小时候看村里舞麒麟的场景:表演者满身都是功夫,带上麒麟好像会飞的动物,又会跳,又会跨,很像武侠片里的大英雄。这让童年时的我很是崇拜,梦想着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但是,因为村落搬迁和其他一些原因,等我长大,黎围麒麟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销声匿迹了二十多年。

廖瑞光自小便对麒麟产生浓厚兴趣

到了1999年,28岁的我意外地实现了童年的梦想。那是1998年底,新村股份公司综合楼办公大楼落成,时任董事长郑煌安请来其他地方麒麟队助兴,想起来黎围麒麟以前的名声,他也感叹麒麟名村竟然没有麒麟队。在过去的深圳客家村落,一个村是否有麒麟队代表这个村的实力强弱,而麒麟队往往就等于武术队,麒麟套路本身也和武功一脉相承。改革开放后,村里经济发展了,村民富裕了,郑煌安董事长决定重振旗鼓,让黎围麒麟再次焕发生机。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是,由于村里麒麟舞老师傅相继离世,不少麒麟舞的高难度动作当时已失传,且麒麟头制作工艺复杂,材料缺乏,本村已没有人会扎制麒麟头,黎围麒麟的保护传承迫在眉睫。

1999年初,郑董召集村青年和员工一共40多人组成新村麒麟队,任命时任团支部体育委员的我担任队长。通过集中训练,在师父刘文光的教导下,新村麒麟队终于在过年前完成所有的表演动作,如采、引、提、吃、吐等麒麟整套武术,并于当年年初一在村里挨家挨户为每栋楼参拜家门,在小广场表演整套麒麟舞和武术,当时就产生很大的反响,年初二应邀请到布心村、水贝村、大望等村表演。第二年的春节,重建的黎围麒麟就在新村舞了起来。

2000年应布心村邀请春节表演

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见证了深圳的变迁,也与罗湖一起发展成长。到现在,罗湖区本地村之中,只有我们新村(黎围)麒麟保留了下来。黎围麒麟已传承了110年,一旦失去就很可惜,因此身为传承人,我不但有责任也有义务,去思考如何将这一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新村麒麟队春节为村民群众表演

传承好,传承下去,离不开罗湖人的努力

多年来,我们新村麒麟队不断发展壮大。从郑虎臣、郑耀臣这对第一代弟子在江西、福建武夷山等地拜师学艺后回黎围村组建队伍,到我们这批第五代弟子在2001年参加深圳市龙、狮、麒麟舞比赛,获得全市麒麟舞第一名,新村麒麟队名声渐渐传开。后经罗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挖掘整理,上报深圳市政府,黎围麒麟被定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7年,又被评定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7年,我本人也获得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称号。如今,我们的麒麟队在业内更是广为人知。

廖瑞光给麒麟队训练讲课

能否传承好、传承下去,有赖于村民和公司的支持。一直以来,我们水库新村的客家人在骨子里把黎围麒麟当作精神食粮,将传承和保护工作当做大家的使命、责任、义务。村民们让子弟参加,本身就是最大的支持。同时,公司支持也十分重要。麒麟队的发展离不开资金和管理,尤其是队员们和教练们的通力合作。

如今,我们麒麟队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运营模式,并获得稳定发展。每年,新村股份公司给予20万左右的经费,每年还安排一次外地学习交流活动。我们的队员分布香港、内地,包括村民及员工。麒麟队由公司负责人分管。麒麟队员从建队40人到现在80人,麒麟队还设财务、摄影等专人, 分工明确,随时可以出队表演。

廖瑞光带队出门活动

至今,我仍记得当年师父交代我的三句话:一是学会了不能自私地自己用,不能不传;二是学会功夫了,不能出去打架斗殴;三是一定要尊重师兄弟,要将技艺广泛流传,不要有门派之见。

传承就是继承和传播。作为传承人,也是主要负责人,我不仅将麒麟舞这一非遗文化原原本本继承下来,还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播,让更多人特别是孩子们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

目前,我们主要有几种形式:一是每年“六一”儿童节,举办“麒麟舞进校园”,与学生互动并表演,与水库小学、泰宁小学保持合作宣传,还固定进行讲课;二是2017年拍摄了片长半小时的黎围麒麟纪录片,专门作了主题曲,并于当年年初一在电视台播出;三是每届罗湖区运动会开幕、闭幕都由我们新村的麒麟队助兴表演;四是每年的大年初一,麒麟队成为最重要的新春活动,为全村居民、挨家挨户参拜家门。

黎围麒麟已写进我们村史中,麒麟文化也融入了本村世世代代的精神文化。凡是麒麟队员毕业后,品德好的,优先在公司就业和重用,群策群力助推这一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如今,老师傅全都已故,我们身为第五代黎围麒麟传承人,将一如既往建好制度,规范管理,分工有序,各司其职,通力合作,选好接班人才,使我们的麒麟文化能代代传下去。

麒麟队挨家挨户参拜家门

在非遗传承中留住罗湖记忆,见证罗湖发展

这些年,我在非遗传承中也见证了罗湖从“村”到“城”的跨越式发展。

我们水库新村的房子经过两至三次重建,从2层建到7层,生活环境变得更加优美,生活也越来越精彩。这里有社康公园、操场还有各种商铺,就算半个月不出村子,也生活无忧。

麒麟队大年初一参拜牌坊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罗湖的不断发展,让我们这些罗湖“土著”深受香港文化影响。十几岁时候,我也穿喇叭裤,穿高、中腰流行裤,染过头发,留过长发……

“深圳改革开放看罗湖”,我对这句话深有感触。上世纪80年代,生活在深港边界的村民可以凭过境耕作证到对岸香港去耕作,各村按村的大小分配耕种名额,我们新村就有差不多10个指标。当年,每个指标还要抽签或者选拔才有,期限满1年就要换人,以户为代表,大部分人都排着队。很多人都委托有耕作纸(证)的人到香港买货。慢慢地,有人先富起来。改革开放后,许多人的家里陆续有了电视机、收录机、冰箱……

香港人有一句话:只要勤劳,就饿不死。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罗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量香港人带资金来这里投资,我们村也迎来多家港商创办来料加工厂。

“麒麟舞起来,生活好起来。”这是我们本地人的一句老话。可以说,黎围麒麟本身就包含着向往美好生活、勇于奋斗的精神内涵,这也是罗湖区“先锋精神、奋斗文化”的城区基因。当前,新时代的罗湖正书写深港融合发展的新篇章,我相信,改革开放的罗湖奇迹也会在此地不断发生和延续下去。

编辑:梁晶晶

审核:盛佳婉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许依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