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来,每一天,晶报都伴随着城市用力成长
读特记者 李跃
2020-08-01 12:35

今天,晶报19岁了。晶报发表编辑部文章。

时间不舍奔流,今天我们再一次相遇。

这是一次特别的相遇,因为,今天,晶报19岁了。这是晶报成长史上重要的一天,是一个在我们心中具有不一样的质地、色彩与重量的特别的刻度。

说“特别”,还因为,与以往不同,这是一个疫情之下的生日。对不断主动转型的晶报来说,突如其来的疫情,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这样的考验,再一次凸显了晶报的战斗力、凝聚力、爆发力,凸显了晶报作为主流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从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二)开始,晶报推出的“战疫快评”对准“战疫”这个城墙口发起猛攻,每天少则两三篇,多则六七篇,每一篇都聚焦抗疫阻击战中最牵动人心的议题,成稿后迅速全网发布,成为晶报战疫报道的一支尖兵。

2020年是晶报全面可视化生产的元年。以可视化为抓手,晶报推出了大量优质的战疫内容。作为带动晶报转型的头部产品,战疫期间,《晶报说》聚焦防疫抗疫,推出了一系列视频作品,受到深圳市民和各级党政部门的广泛好评。

此外,视频、长图、H5、手绘、动漫、MV等形式的融媒体作品及品牌栏目各擅胜场。从1月20日至3月31日,抗疫72天,晶报APP共刊发稿件10000余篇,涌现出一大批系列化、品牌化、矩阵化的优秀原创深度报道及可视化作品,APP平台活跃度迭创新高。

其中,重磅策划《火线1》上线首日微信阅读突破10万,上线3天腾讯单平台阅读量破亿,最终阅读量超过2亿。短视频新闻《意大利留学生28小时辗转回国 一路不吃不喝戴口罩》全网阅读量突破3.6亿,均成为战疫报道的现象级作品。

晶报传统强项也创出了新高度。无论是“武汉日记”,还是“连线武汉”,都带给人更真实的现场感。重磅策划“深度深圳”以观察者视角,深入报道疫情之下的深圳人和深圳故事。疫情大幅好转后,晶报派出特别报道组复盘深圳抗疫, “深圳抗疫十问”深度呈现了抗疫中的“深圳速度”和“深圳经验”。

今天,我们复盘抗疫报道之种种,也别有一番感慨与思考。我们的回顾不是为了自我加冕荣耀,而是为了更好地再次出发与抵达。

抗疫最艰难的时候,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网络上的流量暴增,信息的洪流不断冲涮着人们眼前那一方小小的屏幕。在各种信息的漫天飞舞中,在信息的迷宫中,过量的信息反而放大了人们的焦虑。

这说明,第一,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不是少了而是多了。第二,泥沙俱下的信息洪流,进一步放大了有公信力的权威声音的价值。恰恰是这个时候,人们更需要更全面、更客观、更权威的信息帮助自己从信息的“十面埋伏”中突围。

这正是媒体的职责与使命所在。变的是“器”,不变的是“道”。信息奔腾、资讯泛滥的当下,真正有力量、有温度、有情怀的报道不会沉沦。我们坚信,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那些优质的新闻、能够经受时间淘洗的理念等,永远是这个世界上的稀缺资源;无论新闻业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媒体人作为新闻记录者、历史书写者、价值坚守者的身份不会变,传递社会公平正义的职业秉性不会变,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不会变。

我们也进一步体认到,媒体不但要向受众传播真实、全面、权威的信息,还要帮助受众提升鉴别信息的能力,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今天,媒介素养已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能力。因为,移动互联网使一个人不再仅仅是新闻受众,同时也成为新闻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事实上,与当年的“非典”相比,此次疫情之所以给人带来了更大的焦虑感,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了,传播途径更多了。人人都有“麦克风”,但并不是所有的“麦克风”都能传出真实的声音。当更多人具备了起码的信息辨识能力,不轻易陷入“他人陷阱”,那些虚假的、有害的信息就会逐渐失去市场。

站在19岁的门槛上,我们的感慨还来自于,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这是一个伟大城市和一个伟大时刻的交汇处,也是阳光媒体晶报与城市的一个交汇处。40年来,每一天,深圳经济特区都在舒展筋骨,追寻更好的自己;19年来,每一天,晶报都伴随着城市用力拔节成长。

改革激发活力,开放赢得未来。眺望前方,今天的深圳正在全力推动改革再出发,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在不断自我转型的路上,我们也将不断从改革创新中汲取力量。有改革,有创新,有与城市精神一脉相承的朝气与锐气,我们一定会开创出属于自己的海阔天空。

(晶报供稿)

编辑 周晓飒

(作者:读特记者 李跃)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