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制作人论坛”深圳发声:讲好中国故事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2023-01-11 14:55

优秀青年制作人荟聚,共同探讨在新媒体时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日前,“第28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暨第15届深圳青年影像节”重磅活动之一,“青年制作人论坛”在深圳华强广场酒店24楼紫荆厅隆重举行。该活动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深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承办,深圳市影视产业联合会协办。

本场“青年制作人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教授张同道主持,众多国内纪录片业界人士、一线导演及纪录片新秀制作人参加了活动。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教授、纪录片制作人樊启鹏,国际新闻学博士、深圳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深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副主席王婷,四川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导演左韬,云南师范大学高级记者(教授)、导演冯晓华,深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主席、深圳市影视产业联合会会长、深圳青年影像节组委会执行主席、评委会主席李亚威等嘉宾以真实、谦和的姿态,结合作品案例就新媒体时代纪录片创意、制作与传播发表了各自的精彩观点。

张同道:要创作一部成功的作品必须要研究方法论

“青年制作人论坛”的主题是“新媒体时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主持人张同道精彩的点评出,当下中国纪录片进入了新媒体时代,纪录片人更要重点思考新媒体时代的纪录片创作特点,要研究其背景下如何进行纪录片创作。

“艺术创作不比工业制造,只要有设备、有技术、有材料就能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从来没有创作者能保证每一部作品都成功,纪录片创作同样如此。”“纪录片其实有很多很丰富的创作方法,我们要掌握方法论,探讨方法论,去研究一部片子究竟要如何拍。只有在进行选题及美学表达时有自己的方法,用好的方法把好的创意变成好的制作,再寻找到好的传播方案,作品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樊启鹏:好的创意需要在实践中去调试

2017年,樊启鹏开始拍摄制作“阅读障碍”题材作品《我不是笨小孩》,2021年播出之后收获巨大社会反响。在论坛现场,樊启鹏以这部作品为例阐述了创作的心得体会。

“阅读障碍”的题材选定十分偶然,他原来也不知道“阅读障碍”的概念,更与许多家长一样,不知道这其实是一种病,因偶然帮朋友找专家才知道“阅读障碍”群体的存在。在经过一番慎重思考后,片子最终定位在有科普性,以不了解阅读障碍、并歧视有阅读障碍孩子的人为受众群体。

“我觉得,纪录片更多的还是要关注人。一部作品如果没有人物案例,故事就无法展开。同时,好的创作更需要在实践中去调试,从创意、拍摄、制作的动态过程中进行精确调整。” 樊启鹏介绍说, “我与存在阅读障碍的家长取得联系,先后调研了几十例,最后从愿意配合拍摄的人选中筛选出3人,做出提案。当时我们总共跟拍了3年,这种跟踪拍摄的方式有助于更准确地找到人物定位。”

左韬:要在短时间内把有影响力的元素通过巧妙的方式呈现出来

(左韬《乌蒙四姐弟》获得第15届深圳青年影像节纪录片类最佳导演奖)

2019年,左韬的作品《Carlo!来自巴拿马的熊猫粉》荣获多个奖项。在论坛现场,左韬以这部作品为例,阐述了如何在短时间内做好指定命题,把有影响力的元素通过巧妙的方式呈现出来。

当时,《Carlo!来自巴拿马的熊猫粉》的创作时间非常短,只有一个星期,主题只初步拟定了“熊猫”,要求做一部用于中国与巴拿马建交一周年的外宣片。熊猫主题,怎么拍?左韬与创作团队开始紧急策划、反复思考,后来他灵光一闪,能不能找一位与巴拿马有联系的、出现在作品里能被巴拿马人认可的外国友人,让他与熊猫建立联系,并发生故事。

左韬计划邀请巴拿马大使馆的大使做主角。“我们确定创意的过程充满风险,万一大使不肯出演怎么办?万一大使不喜欢熊猫怎么办?万一我们拍不好怎么办?但是我觉得,在做命题程度比较高的作品时,要把题材想好、拍摄对象定好,对自己的创意要有清晰定位,对作品背景、可能产生的效果要有清晰的预估和判断。虽然这很难,只能靠巧思不能靠硬打,但一定要尽力做到。”左韬表示,“好在,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当这部片子在巴拿马活动现场播放后,因为大使在当地也具一定影响力,片子的反响非常热烈,巴拿马外交部后来甚至专门写了感谢信发给四川省委宣传部。”

冯晓华:拍摄泛滥的题材需要体现差异化

(冯晓华《美食令》获得第15届深圳青年影像节纪录片类最佳纪录片奖)

于三尺厨房,尝人间百味。在新媒体时代,美食节目泛滥成灾。所以,在计划做一部美食题材作品时,冯晓华的团队就开始思考,怎么才能做好这个泛滥成灾的主题。

有一句话叫做“不时不食”,中国人向来有顺应时令来安排饮食的传统。冯晓华觉得这个理念非常好。“以时令为背景做美食节目创意,肯定就会产生差异化。我们确定《美食令》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为背景,融合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及民俗饮食文化展开记录。虽然云南美食主题的作品多如繁星,但是以时令文化为线索进行纪录创作还是首次。”

值得肯定的是,因为差异化的创意,《美食令》这部作品获得了广泛关注,哪怕没有开展宣传,在央视2套、9套播出都获得了非常好的收视率,在腾讯、爱奇艺、优酷播出也收获了很好的热度。冯晓华表示,正是差异化与创意的结合产生了新的效应。

王婷:三部作品带来三种创作启发

王婷在论坛上就樊启鹏、左韬、冯晓华三人的案例分析发表了看法。从樊启鹏对《我不是笨小孩》的分析解读中会发现,纪录片的创意来源于定位与叙事。其中,定位就是要首先要想清楚计划创作的作品的功能是什么?在定位明确后,他做到了良好的叙事架构,从海量的素材当中找到核心的人、核心的故事,最后获得了成功。而这精准的 “定位”和“叙事”离不开在动态实践中的调整。

左韬的关键词还有“元素”与“嫁接”。在面对一个限定时间、限定元素的命题作文时,创作者无疑相当于带着镣铐跳舞。左韬需要紧急思考出这命题的核心元素是什么,关键词是什么,怎么把核心元素变成三四个关键词,再用这几个关键词串联起限定元素,形成一个三分钟的叙事。左韬成功地做到了。

冯晓华《美食令》的创作思路十分清晰,给出的答案就是在新媒体时代要将泛滥的题材拍得被认可,就是要体现出差异化、体现出文化性。冯晓华的《美食令》还说明,一部作品只有有了差异性、文化性,才能够给观众带来文化共情。这也许是我们开展创作创意时的一个出口。

李亚威:深圳青年影像节是青年影视制作人的一束光

从最初的“深圳DV大赛”开始,深圳青年影像节已经成功举办了15届,这一届收到了国内外871部参评作品,充分说明了影像节在广大青年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李亚威说,“中国故事要讲好,就是要靠年轻人锐利的发现和打破传统思维的意识,将中国人的善良、美好与人类需求,与全球的人们有一种影像上的语言交流。深圳青年影像节就是要让更多的青年制作人知道,深圳青年影像节,就是为青年影视人搭建的一个平台,让更多年轻人在这里聚首,从这里出发,向着更广阔的舞台。深圳青年影像节像是一束光在等待他们!从而孵化出更多的新生代原创作品和涌出更多的青年影视人才。”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原标题《“青年制作人论坛”深圳发声:讲好中国故事》)

见习编辑 陈丽玲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高原 三审 王平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