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本届坪山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峰会“大咖”云集,共有海内外7位院士亲临现场。他们分别是:
美国工程院、医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Cato T.Laurencin(加图.洛朗森)
Cato T.Laurencin(加图.洛朗森),美国工程院、医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加图·洛朗森教授出生于1959年1月。他于1987年获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是世界著名的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骨外科医生、再生工程创始人。其工程科技成就卓越,如:克林顿总统奖(1995),奥巴马总统奖(2010);千禧基金会“科技领袖奖”(2001);首创人工韧带,入选《科学美国人》“全球科技领袖50人”(2007);研发出新型合成高分子与陶瓷复合的骨骼修复材料,入选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新时代百位化学工程师”(2008);因治疗前十字韧带撕裂的突破性贡献,成为《国家地理》“100个改变世界的科学发现”的科学家之一(2012);因在生物材料领域的重要创新,获美国生物材料学会“科技发展创新奖”(2013),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先驱奖”(2014)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健
丁健,1953年2月出生,江苏无锡人,肿瘤药理学家。1992年毕业于日本国立九州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一等奖、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等各类奖项10余项。
中国科学院院士——颜德岳
颜德岳,高分子化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2002年获比利时Leuven天主教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研究非稳态聚合反应动力学理论、高分子构象统计学、超支化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和不规整聚合物的超分子自组装,在实验室发现了宏观尺度的超分子自组装现象。近年,他提出了两亲性药-药缀合物和小分子纳米药的概念,来解决聚合物药物载体在药物输送过程中所面临的瓶颈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学敏
张学敏,1986年本科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1995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获博士学位。先后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基金委“肿瘤生物学”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部咨询专家组成员、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毒物研究所所长、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主任、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主任。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何梁何利生命科学奖”、“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等。
美国工程院院士——孙勇奎
孙勇奎,1962年出生,厦门大学1977级化学系本科电化学班,1982年在田昭武院士的指导下加入厦门大学研究生院,1983年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获化学博士学位。曾获得2005年英国化学工程师协会阿斯利康绿色化学与工程优秀奖、2005年和2006年的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美国环境保护局,华盛顿),2009年托马斯-爱迪生专利奖(新泽西研发委员会)。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院士——赵晓斌
赵晓斌,出生在金坛市,南京大学化学系生物材料和功能高分子方向硕士,南开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医用材料方向博士,英国史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生物工程系、生物材料和人工器官方向博士。现任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院士、特许化学师,材料、矿物与采矿协会会员,英国材料研究院成员,美国生物材料协会成员,已经出版了45篇科学论文及论著,持有多项国际专利。赵晓斌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用于生物兼容能力的生物材料的表体修复技术,应用于医药的生物天然聚合物,组织工程和现生医药,生物活化玻璃。
法国国家技术科学院院士——韩忠朝
韩忠朝,1953年1月出生,北京汉氏联合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南开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所院长,九三学社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于2006年当选为法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他主要从事血液血管细胞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在干细胞、巨核细胞和血小板、血管新生及其控制、趋化因子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许多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成果。
见习编辑 李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