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2022·永续发展|润泽和美 生态画卷铺展天地间
深圳特区报记者 曹大伟
2022-12-28 09:13

今年12月13日,践行中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中国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方案和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入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绿色发展奇迹,有力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2022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迈出崭新步伐。

游客在辽宁省盘锦市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景区游玩。

更添诗意沁民心

■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2022年,“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深植于中国大地,万里河山更加美丽,推窗见绿、推窗即景的诗意遍及千家万户。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回应着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2022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又迈出重大步伐。

向高处行,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必须坚持的高标准,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关系到我国向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2022年,我国继续大力推动实施“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创新技术驱动碳转换等等,以降碳减排大手笔向着高标准迈进。

往近处走,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2022年,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纵深推进,各地实施工业、生活、农业污染“三源齐控”,对破坏和污染生态环境行为“零容忍”,坚决查处环境违法违规行为,为生态环境正本清源、祛疾除疴,让天蓝、地绿、水清成为幸福家园的底色。

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村民在河长的组织下清理乌嘎河垃圾。近年来,融水苗族自治县大力推行河长制,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在难中进,直面挑战开拓新路径。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挑战。2022年,我国在提升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健全生态补偿与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等方面,不断发力,在攻坚克难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攀上新台阶。

湖北省宣恩县的乡村公路(无人机照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乡村百姓生活越来越红火。

美丽中国,画卷铺展,前景可期。百姓的笑脸,是这幅画卷的点睛之笔,是继续画好这幅巨作的动力。

生态系统多样性不断提升

冬季的内蒙古乌拉特后旗草原上,蔚蓝天空下大片梭梭挺立,根部接种着有“沙漠人参”美誉的珍贵药材肉苁蓉。

实施人工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项目,改善草原生态、提高牧民收入,乌拉特后旗正走出一条修复草原、造福牧民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新时代10年,我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不断加大,首创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把超过25%的国土面积划为生态保护红线,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的面积约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生态修复成效更加显著。

通过多年保护,我国境内亚洲象野外种群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180头增至目前的300头左右;大熊猫野生种群40年间从1100余只增至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朱鹮由发现之初的7只增至目前的9000余只,“吉祥鸟”初步摆脱“灭绝”的紧迫风险;藏羚羊野外种群数量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不足7万只增加至目前的约30万只,“万羊齐奔”壮丽景象在青藏高原复现……

目前,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112种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实现了野外回归,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野牦牛在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依协克帕提湿地觅食。近年来,新疆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湿地保护修复,生态环境不断提升。

我国推动实施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即“中国山水工程”,已在“三区四带”重要生态屏障区域部署实施44个山水工程项目,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350多万公顷,目标在2030年恢复1000万公顷自然生态。

昆明市民在云南滇池畔投喂红嘴鸥。

我国近十年新增和修复湿地80多万公顷,依托丰富的湿地资源,建立起1600余处湿地公园。《湿地公约》认证的43个“国际湿地城市”中,我国13个城市入选,是全球入选“国际湿地城市”数量最多的国家。通过持续加强保护和修复,我国现有红树林地面积2.71万公顷,是世界上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少数国家之一。

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

钢铁行业是河北的支柱产业,也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排放源。10年来,通过压减产能、整合重组,河北钢铁冶炼企业已从123家减至39家。

10年来,我国着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发展绿色交通体系、优化城市环境治理结构……在各地不懈努力下,雾霾少了,蓝天多了。

2021年,全国细颗粒物平均浓度降到30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我国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今年12月,15部门印发行动方案,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为群众换回更多蓝天白云。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饱含着人们对诗意栖居的追求。

山西省长治市地处太行山区,漳泽湖是长治的“母亲湖”,周边分布着78个村庄。沿岸村民“靠水吃水”,“母亲湖”一度是生态薄弱的“污水湖”。

近年来,长治市下决心关停沿湖“散乱污”企业,整治排污口,规范整顿鱼塘,大量种树种草……如今的漳泽湖一年四季都是游客,多年没见的大雁、天鹅等候鸟也频频现身。

一泓清水,来之不易。10年来,我国优良水体断面比例提升23.3个百分点,达到84.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此外,我国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

发展方式加快绿色转型

12月20日,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至此,金沙江下游四座超级工程——乌东德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与长江上的葛洲坝水利枢纽、三峡工程,共同构成了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通过这6座巨型电站联合调度,年均发电量可达3000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约9045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24840万吨。

“双碳”目标提出两年来,各项任务扎实推进,实现了良好开局,各方面进展好于预期。

白鹤滩水电站一景。

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突破11亿千瓦,稳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保有量占全球一半。与2012年相比,2021年我国能耗强度下降了26.4%,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4%,水耗强度下降了4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了约58%,绿色逐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在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方面,我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我国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连续保持“双增长”,已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加最多的国家。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4.02%,森林蓄积量达到194.93亿立方米,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减少,绿意装点着山川大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下一步,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加快推动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图片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润泽和美 生态画卷铺展天地间》)

见习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桂桐 三审 余晓泽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曹大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