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 | 疾病,是我们重新与身体对话的契机
晶报APP
2022-12-22 11:23

■刘林 社会学研究者

文化深深刻写于身体之上,甚至疾病这样的生理过程也因文化的差异而使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认知、解释和治疗方式。那么,疾病经验如何与个体所属群体的生产、生活模式相关联?疾病的个体经验又如何在具体的时空和人际关系网络中被阐释和理解,从而展示出其社会和文化特质呢?这些问题要从一些普遍且具体的疾病观念去分析,就能发现一些在疾病观念背后所蕴藏的人看待自己身体、看待周围世界,甚至看待整个人生价值观念体系等问题,值得探讨。

疾病隐喻着人伦秩序

近来所读的《假病:江南地区一个村落的疾病观念》一书给了我一些启发。书中提到,对当地村民来说,生病并不是简单的生理过程,首先要看这病是“真病”还是“假病”。类似那些让人觉得“不对劲”的毛病,比如突发性的凶猛病势、总也治不好的很“拧”的小毛病、说不出身体哪里不舒服等等。这些被当地人看作是假病,和依靠医院药物治疗的“硬毛病”相对。在村民看来,他们生活的这个看得见的世界与祖先们所在的那个看不见的世界紧密相关,因此,“假病”的病因往往是疏忽了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需求。

为什么村民们在遭遇“假病”时就不由自主想到是不是忽略了来自看不见世界的需求呢?因为在当地人看来,生死之间是可以沟通的,亡人在阴间仍然像在熟人社会的村落里一样继续着阳间的生活,并且亡人之间还会因为子孙情况不同而存在地位等级的差异。因此,阳间与阴间是联系着的。比如,需要礼尚往来,因为这关系着生者与亡人的生存大计,这是一种建立在亲情基础之上的经济上的互助,形成了阴间与阳间的纽带。又如,子孙后代的繁盛与否及其信仰也会影响到阴间的祖先。源于血缘相关才能祭拜的观念,婚姻和生育后代不仅关涉此世的幸福,也是祖先们死后生活有所着落的基本前提。这表明,疾病观念与家族、亲属和村落的再生产密切相关,我们常说的“人神同理”,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疾病不仅仅是个人身体的生理过程,还是人际(包括活人与祖先)关系乃至人神关系的体现,因此看似生理性的疾病必然是伦理的和社会的。

疾病蕴含着身体观

中国人的身份是一个独立的小宇宙,它既是身心融合体的整体,又与周围的环境乃至更大的宇宙息息相关。这样的身体观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特别是在中医体系下,包括望闻问切这些诊疗方法,其实反映的都是整体的身体观。但在现代社会中,受到西方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的影响,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忘记这一点。比如我们去医院看病,医生通常都是“先检查后开药治疗”。我们感受比较深的是,从选择科室挂号到去做各项检查再到最后的治疗方案,身体通常是被分解成部分而非整体来看待的,这样的身体变成了一个机械的物理肉身,排除了我们的情感、情绪,排除了我们身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身体问题被还原为这具肉体本身的问题。

与此同时,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还加剧了社会医疗化,这一方面导致了过度治疗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对身体有了极大的掌控感,比如可以借助医学技术抵抗衰老甚至死亡。不过这种掌控感需要我们高度警惕,因为一旦过度,它可能又会变成一种科学神话,而且这里面也很容易落入资本主导的消费主义陷阱。所以说,我们的身体是我们自己的,但又不全是,因为它总是被不断建构着。当我们自己的身体没有出现毛病时,我们通常不太会关注它,它就像空气一样,在场又不在场,但一旦出现问题,身体不再显得自然,需要我们时刻关注它时,它才真正得以被我们看见、体会。从这个层面来说,疾病恰恰是我们重新与自己身体对话、厘清自己身体观的重要契机。

疾病中的情感需求

在现代化、全球化浪潮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复杂而广泛的深刻变革,中国城乡生活中多样性文化的并存、地方传统文化与全球化现代化文化的相互对峙和渗透,是我们审视疾病观念和实践的一个更重要的背景。

当我们在讨论疾病观念时,其实讨论的是当现代社会中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疾痛时能借助何种力量去应对这种生命的无常。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人的情感领域始终是单一的,而生老病死也始终是摆在人面前的事关生命意义的问题,所以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当面临科学无法解答的问题时,总要去探寻别的解决的可能性,哪怕他们获得的只是一种情感上的寄托或心灵上的慰藉。

比如在今天的中国农村,现代科学的知识已经非常普及,现代社会的治疗和服务体系也在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但是仍有不少个人或者家庭在遭遇不幸、灾祸的时候,会相信神灵和其他各种超自然力量的存在。这种情况存在的原因,不能完全归于现代科学知识普及的不足和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存在着缺失,更重要的是它迎合和满足了人们隐而不发的情感需求。即使在看起来现代文明程度更高的城市,近些年流行的家排、正念疗法、星座、塔罗或者各种性格测试等,事实上也是年轻人在应对生命无常时很自然的反应。不管一个地区或国家如何发达,作为“人”所面临的身体或情感上的问题其实都是相似的,而且即便在时间的长河里有所变化,那也是微乎其微的。重要的不是采取何种形式或冠以什么名称,而是其背后一致的逻辑,即人们内心真实的需求特别是情感需求,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的。

(原标题《聚光灯 | 疾病,是我们重新与身体对话的契机》)

见习编辑 陈丽玲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张克 三审 刘思敏

(作者:晶报APP)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