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 |“看”是展场的关键词
晶报
2022-11-24 11:16

■樊林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艺术批评家、策展人

今天的观众进入展览的方式有很多种,真实空间的、网络呈现的、纯粹虚拟的,几种通道都有可能达到“核心”。美术馆在展陈方面也开始许多尝试,这些方式都建立在大量的观众调查基础上,有专人做相应的研究。围绕作品,艺术生态中的各方都希望能够获得更为生动、深入的效果。事实上,这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常常要接受考验,甚至被打破。

“看”的美德是不是保持安静

不久前,我到地处蛇口美丽港湾的“海上世界文化中心”看莫瑞吉奥·卡特兰的个展。这是一位没有接受过艺术学院教育的意大利人,他将许多不同的手法融进了自己的创作,譬如:放大或缩小;摹仿以及挪用;还有大量运用动物形象以及它们被历史赋予的文化、宗教、社会生活意义。展场非常丰富,动线得当。之前在欧洲各地的美术馆,遭遇过不少卡特兰的作品,我也曾趴在楼梯口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了很久那个微缩的电梯。这回的展览聚集了卡特兰数十件作品,构成的场域非常饱满,我有点兴奋地骑上永久牌单车,与装置互动的同时描述了感受给朋友。展厅的保安过来提醒:要小声、小声。早晨的展厅除了我们,只有远处的一对情侣。如果保持安静是一种符合规范的要求,但它一定不是此刻面对作品时的美德。

一秒钟,我的“职业精神”作怪,回归到问题本身。“我们可以如何理解艺术?”现在进行时层面的艺术批评出现,其重要前提在于当人们面对艺术作品时都会提出这个问题。当我们以“审美”的方式去体验艺术品,付出一定的耐心和智慧去倾听和观看,作品向我们展示审美特征、表现性质和人性意味。欣赏者与作品的交流构成深刻的审美经验,前者将获得知觉感知的深化,其中蕴涵的理念和形式是可以通过指引、分析获得的。艺术欣赏的主要目的在于使观者获得对作品的分析能力、感受能力,增进对艺术的理解,通过结合思维和感受获得卓有见识的论述以求尽量全面地体验艺术作品。

艺术欣赏有时包含艺术批评,批评的任务由艺术批评家承担,他们描述、阐释、评价作品,通过建立论点,追求作品的价值判断。在批评介入之前,作品还不成其为完全的艺术品,相关的艺术批评常常成为我们接受作品的指引,专业的艺术批评可以通报、阐明、解释和启迪。许多艺术批评家是艺术史方面的专家,同时了解大部分同时代的——甚至其他门类——艺术家的创作。他们强调在艺术馆中接触大量的艺术典范,是对眼睛的训练。但批评家对批评的姿态不同,因此展开批评的方式也各有不同,美学的争论一直贯穿在艺术发展史中。围绕着作品的各种解释非常多样。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并不都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相当一部分评价与艺术品的道德性、真实性有关,即便是以观赏的方式评价视觉图像,也有一整套旧有的标准影响着人们的目光。古代遵循的一些原则至今仍是真理,我们今天面对的创作的复杂性,决定了需要融汇更多的学科知识以及社会体验。

虽然批评家与艺术家的神交使得原初的创作精神显现,艺术家也常常指责批评家对他的作品产生了误读或者过度诠释而无法真正与艺术家神交,艺术家与批评家之间的关系也成为重要的问题。出现这样的理解也很具代表性。批评家不创造任何东西,他的职责在于观看、判断,特别是赞扬他人的创造。人们熟悉于某一些艺术样式、某一些艺术作品,让人们感兴趣的往往是那些他们的眼睛已经习惯了的东西,于是对新鲜的、强烈的表达,大部分人会顽固地拒绝,甚至荒谬地抱怨某些新的形式是一种欺骗。当一个画家以新风格出现时,人们甚至会质疑:他的作品为什么与众不同?

“看”并不容易

在新的视觉与过往审美经验之间,学会真正地去“看”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怎样的审美判断才是有据可依的?若是宽泛地对待这个问题,其核心应该在于发现个性,研究语言的来源及创新,挖掘出新颖的意义。面对作品,如果每一位观者、每一次欣赏都能够平静地向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大概就不会固执地认为艺术家们都是不断地对趣味施加影响,鼓励人们进行新的冒险。譬如:作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态度?它传递怎样的信息?它赞同或反对什么样的价值观念?

今天的艺术教育者相信,在大多数时候,艺术是一种经验而并非一门科学,这种经验的获得需要通过参与艺术创作过程,或是借助亲眼目睹艺术家的创作而获得。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视觉艺术常常被视作卑微的职业,或被当成闲暇之事,19世纪以来以大众娱乐和大规模工业制造形式出现的各类艺术却表现出无处不在的庸俗化的审美趣味,围绕着视觉艺术所展开的多层面的社会教育成为趋势。普通人在面对视觉抉择时体现的态度与艺术批评在文化和美学上的分析指引相关。在今天的自由世界里,艺术比过去更为有力地影响人们的感情和行为。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认为“艺术不能改变世界,但是,它能够致力于变革男人和女人的意识和冲动,而这些男人和女人是能够改变世界的。”艺术的力量被人们不断揭示出来,并且体现出两种极端:艺术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可以使人受到刺激;艺术不只是奢侈品,不只是供人娱乐、消遣的器物;它还可以激起人们愤怒的感情,艺术可以加强社会秩序;也可以破坏、削弱社会秩序;艺术尤其可以影响青年的喜好,从而影响他们的社会行为。

“看”意味着调动哲思和对趣味的向往

很多人不断地为艺术而写作,批评家、学者、鉴赏家、媒体人都为理解艺术提供角度和思考,艺术批评揭示出面对作品需要借助的一些原则。这些关于艺术的判断,借助了美学和历史的滋养,更考验写作者与当代艺术打交道的方法。当代美学需要探讨的正是如何发挥艺术的这些力量。美学试图解答艺术、艺术家与现今社会的关系,解释艺术趣味的目前倾向。

关于趣味的培养,艺术专业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是运用过去的一些主要风格,以求进一步创造自己的风格。过去的所有艺术规则和审美价值的判断都可以重新解释,美学与艺术的关系日益密切,逐渐涉及到理论性加强了的各种艺术的批评、鉴赏和历史。历史上围绕艺术作品的阐释渐渐地形成了艺术史、艺术批评、美学三种学科。艺术史以尽可能丰富的文献说明事实;艺术批评以符合美感要求的原则对艺术作品展开讨论;美学在普遍意义上升华为对艺术的形而上思考提出系统性的概括。

问题在于,艺术的创新源自审美体制下的变动,这些变动不断地修改艺术与日常、艺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不同时代人们的认知和思考的焦点、模式。每一个真正的艺术本身都包含了所有的制作方案,以个性的方式呈现为特有的形态。如何把握艺术特有的直觉、趣味,感受其心灵性的价值,同时区别它与其他人类社会活动之间的不同,即艺术批评。艺术批评需要通过对一些既定标准重新利用,提出准确精辟的另类准则,将艺术贡献的新思想新形式阐释透彻。我在卡特兰展场里自然流露出的愉悦,大概就指向:“看”意味着调动哲思、判断和对趣味的强烈向往,包括应该被激发的讽刺与幽默。

(原标题《聚光灯 |“看”是展场的关键词 》)

编辑 王子烨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连博 三审 余晓泽


(作者:晶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