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湖采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东方卫视诗书画
2020-07-30 17:58

在我国的江南地区,水网纵横、湖泊遍布,这些水域遍植莲藕,每到夏天最炎热的时候,荷叶布满湖面,荷花相继盛放。

在接天映日的花叶之间,采莲的女子划着一叶小舟,穿过舒卷荡漾的荷丛袅袅而来。

清风徐来,荷香四溢,人面花色,交相辉映。她们时而将一朵朵娇羞的莲花轻轻采下,用纤纤玉指将一粒粒青碧的莲子剥出莲房;时而兴之所至,轻歌互答,清丽的歌声在湖光山色中久久回响。

古代文人墨客也常常被游湖采莲的美好场景打动,将它定格在诗词歌赋中,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采莲曲》。

《采莲曲》其二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公元748年,五十一岁的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尉,治所在今天的湖南怀化一带。

这一年夏天,王昌龄外出游玩,偶然间遇到当地酋长的公主在荷塘采莲唱歌,于是创作了两首《采莲曲》,记录下这动人的情致,其中广为传唱的是第二首。

诗中说,采莲女身着绿色的罗裙,如同荷叶一样青翠如碧,出水芙蓉亭亭玉立,向着采莲女的脸庞绽放。

罗裙翠绿、面如芙蓉的采莲女,置身于莲池当中并不容易被发现,只有当她们清越的歌声响起,才让人惊觉,原来是有人划着船前来采莲。

王昌龄的这首诗写得很妙,在一首以采莲女为表现对象的诗歌中,他并没有从视觉上刻意突出采莲女的形象,而是有意弱化她们的存在感。

她们身穿绿裙,面色如花,夹杂在田田莲叶和亭亭荷花中,若隐若现,简直让人分不清何者是花、何者是人。然而正是这样的处理,却让采莲女和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直到采莲歌缓缓响起,采莲女的身影依然没有从画面中跳脱出来,只有轻歌在接天映日的荷塘上空袅袅回响,让观者凝望伫立、闻歌神驰。

采莲,是古代江南重要的农事和民俗活动,也正是在这样的劳动过程中,产生了“采莲曲”这样古老的民间歌谣。

最早的采莲歌是汉乐府诗《江南》,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更是采莲曲中的杰作:“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在这里,采莲歌成为了劳动中的青年男女互通情愫的恋歌,并且逐渐成为文人热衷创作的题材。于是,采莲曲从民歌走向文学,在更广阔的时空中被人们传唱。

采莲,原本是荆楚、吴越等南方一些地区重要的农事活动。隋唐以后,随着大运河沟通南北,北方的皇家园林中也开始广种莲藕,采莲也成为炎炎夏日宫廷中常见的娱乐活动。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幅《宫苑图》,描绘的就是古代宫苑中夏日游湖采莲的场景。

▲《宫苑图》 南宋 佚名

绢本设色 23.9cm×77.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幅金碧辉煌的青绿山水楼阁画作,画面中的远山近石都用青绿重彩敷色,营造出满目葱茏的盛夏图景。

青翠的山林之间,殿宇林立,楼阁高耸,湖水如碧,桥梁如虹。

宫殿楼观、屋宇舟车的线条都纤若毫发、工整细致,同时大量使用金线勾勒建筑物的轮廓和网巾水纹,让原本就色彩明丽的画作更显辉煌。

时值盛夏,宫苑的池水中荷叶舒卷、荷花开合,宫人们乘着小船泛舟湖上,一边游赏湖光山色,一边在莲花藕叶中往来嬉戏。

连桥上的行人都被这美景吸引,忍不住驻足观看。

在这幅画前面,有这样的篆书题签:大李将军御苑采莲图。大李将军,指的是唐代画家、右武卫大将军李思训,相传,青绿山水的画法就是由他开创的。

上世纪四十年代,曾经参与故宫博物院创建的文物鉴定家吴景洲先生倾尽家财将这幅《宫苑图》收入囊中,认为它应当是《清河书画舫》中著录的“唐大李将军御苑采莲图”,并在1955年将它捐献给了故宫。后来经学者考证,这并不是一幅唐画,而是由南宋画家所作。

它虽然不是出自李思训之手,但与李思训的传世作品《江帆楼阁图》非常相似,反映出早期青绿楼阁绘画的特点。

▲《江帆楼阁图》 唐 李思训

绢本设色 101.9cm×54.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游湖采莲,原本只是江南水乡最寻常的一个生活场景,但却因为它独特的美感,成为中国文学、音乐、舞蹈中一再呈现的主题。

这里饱含着中国人对荷花的钟爱,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对江南文化的推崇,对山水自然的依恋,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编辑 曹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