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科院合肥某研究所数十名科研人员集体辞职的消息在网上沸沸扬扬,网上传言披露的原因包括科研人员的待遇与晋升与论文挂钩,而该所承担课题要发表论文并不容易,导致许多博士学历的研究人员论文发表难,待遇上升和职称晋升也难。这一热点事件折射科研单位的考评指挥棒出了问题,让科研人员感到难以施展与发挥,科研机构也留不住人才,出不了成果。
可喜的是,科研单位考评体系建设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和重视的问题,随着科技部的一个文件通知,让人们看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29日,科技部官网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任务承担单位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主体责任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意在全面加强科研作风学风建设,进一步压实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任务承担单位的主体责任。 这份由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的文件共提出10项要求,包括要严格执行信息报送制度,不将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等与奖励奖金挂钩等。
科研人员从事科技研发,是高度智慧型的复杂劳动,科研机构涉及的学科学术,承担的课题攻关各有不同,甚至千差万别。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科研项目和科研人员进行考核,是一个难度系数很高、很专业很科学同时很智慧的系统工程。如果把论文发表数量放到不适当的位置,甚至搞论文一票独大,唯论文论,搞论文独木桥,这就容易导致一刀切、一边倒。这种简单化极端化的考评指挥棒可能把考研单位的工作运行带偏,也可能让科研人员倦于应付论文。而一些难以完成论文任务的人员可能因此面临边缘化和逆淘汰。
科研评价体系如何更加科学、公平、公正?关键要让科研活动回归本位,科研成果关键要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突破,要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和民生福祉。论文是为科研服务的,不能为论文而论文,甚至以论文冲击核心研发任务。近年人们热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解决了全球粮食增产难题,但因论文不突出几次选不上院士。还有屠呦呦的中药原创成果拯救了世界上数以百万计的生命,受到国际科技界的肯定与尊重,因此成为我国首个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的女科学家。而在行内也有人以论文数量扫描该事件,认为获奖者的论文并不突出。还有近年高铁基础技术、核电技术、北斗卫星技术、5G基础技术、人工智能无人机技术等成为大国重器,转化为“四新”新产业新动能。这些科研项目也频频获得国家科技专项奖及奖励,但也引来微议,有的说这些来自一线的论文学术规范度不高,引用率不高等。凡此种种,都说明论文压倒一切的考评办法已经成为禁锢科学精神,束缚科技智慧的负能量。
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需要正本清源,回归本位。要引入科研奖励责任主体制,将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建设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对失察失职失公的责任主体进行追责问责。要把考评体系改革与科研生产力的放管服改革结合起来。要清理和取消不科学不公正的考评办法,通过考评新政把科研团队引向核心技术和急难险重的科技攻关,让真科研和真成果不再被论文导向比下去。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李耿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