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 | 流行文学中有大众潜藏的意识
晶报APP
2022-12-09 12:12

■重木 

青年作家

在我们最常见的文学史中,流行文学大都遭遇着尴尬的处境,其往往因难登大雅之堂而被打入另册,并且在面对所谓的“纯文学”时被降格为不入流的通俗作品。但有意思的是,之所以叫“流行作品”也恰恰是因为其流行,有着巨大的读者群,从而让紧守文学门户之见的批评家们也不得不对其侧目。就如作家阎连科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的,当下许多人哀叹读文学的人越来越少,但实则读书的人依旧很多,只是读所谓的“纯文学”的人或许少了,但无论是当下的网络文学作者还是那些流行作家的作品,其读者群依旧令人叹为观止。

网络文学中潜伏着群体性的欲望与处境

大陆的流行文学在20世纪初受网络、日本漫画与流行文学影响,其中可看作一个标志的便是2003年郭敬明的《幻城》出版,这部具有强烈日漫色彩的奇幻小说不仅为其收获了巨大的名声,也为中国青春文学与流行文学打开了大门。以郭敬明这批在媒体中颇受欢迎与讨论热度的“80后”作家为代表,青春与流行文学合流,在其后几乎塑造了中国此类文学的基本模型。之后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所提供的巨大自由空间也让网络文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探索性,就如许多研究者直观感受到的,20世纪初期中国网络文学呈现出一种近似晚清小说的特征,即主题上的多元与创作上的勃发。

但这样的情况在文学专业研究中却未得到如实的反映,大多数专业批评家都忽视了中国现代流行文学的蓬勃,而其背后往往深藏着文学本身根深蒂固的门户之见。这一点,在当下表现得依旧十分鲜明。一方面,众多颇受大众喜爱的影视剧大都改编自原本就在网络上影响极大的小说,如流潋紫的《甄嬛传》、海晏的《琅琊榜》以及如Priest的《镇魂》和墨香铜臭的《魔道祖师》等;但另一方面对这些作品本身的关注除了相关的读者和个别的研究者外,并未引起其他评论家的关注。并且由这些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所造成的影响也往往被放在文化研究中,而忽视了这些小说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意涵。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似乎依旧未能走出“五四”文学vs鸳鸯蝴蝶派的窠臼,无论是研究范式还是对文学的认知都停留在僵硬的对立模式中,而忽视了作为流行文学的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更加重要的社会意义。就以当下颇受年轻人欢迎的网络文学而言,它的多元与复杂不仅在作品的体量上,更主要在这些眼花缭乱作品中所涉及到的文化意涵。在这些主要以娱乐和消遣为目的的流行文学中,恰恰隐藏着最为直观的社会意识形态,无论是层出不穷的“大女主”或穿越故事,还是历久弥新的耽美与无限流题材,在这些类型背后潜伏的是群体性的欲望与处境。在这个被主流文学鄙夷的类型文学中,它们尽情地想象与宣泄自身的不满、无奈和颠覆,以此来建构一种有别于他们当下所处的生活世界。

流行文学扩展了文学疆域

在杨玲的《新世纪文学研究的重构》中,作者的研究重点便放在耽美与郭敬明小说上,尤其是对郭敬明小说的关注无论在文学研究中还是当下的大众观念中都构成了误解。前者认为郭敬明小说缺乏文学意义,后者则“因人废言”而把郭敬明的小说打入不入流的“青春疼痛”文学中。而这两种观点都是有问题的,尤其当我们重塑中国的流行文学与青春文学发展时,郭敬明等人的小说建构了这一领域的基本模式。对于这一批在媒体关注下成长的“80后”作家而言,在他们那些引起成千上万高中生共鸣的疼痛小说中,恰恰是其“青春”与“疼痛”戳中了一代人的软肋。而在其后的《小时代》系列中,年轻个体在现代大都市中的理想、金钱观、残酷与渴望本身也折射出在一个可能性和流动性都日益僵化的处境下,奋斗的年轻群体所遭遇的危机与所想象的美好生活之间的鸿沟。

流行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人们普遍欲望的再现,这也是它遭到主流文学批评鄙视的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我们却也会发现,流行文学往往又是最为激烈的意识形态文本。无论是晚清改革时期被梁启超提倡的“小说”,还是在当下泥沙俱下的网络文学中,它们的想象与颠覆性相比于许多所谓的“纯文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无论是在题材还是思想上,网络文学中的“女尊”文、ABO设定、“男生子”题材等,无一不是对传统与当下处境的回应;而科幻、奇幻与武侠类型,也一如既往地突破传统文学故步自封的有限空间,反而是“上穷碧落下黄泉”,极大地扩展了文学疆域。如果不是刘慈欣《三体》系列在国际上的获奖,国内评论界对其的关注或许会比当下要大打折扣,而即使如此,对于刘慈欣与韩松等人科幻小说的分析与研究也依旧在传统文学批评体系下,从而很难发掘新意。

而作为在流行文学与网络文学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作家,我们会发现在他们的小说中充满了某种开放性,即对于传统类型文学的融合,以为自己提供更加多元和自由的创作空间。像这两年颇受关注的陈春成的《夜晚的潜水艇》、兔草的《去屠宰场谈恋爱好吗》以及周于旸的《马孔多在下雨》等,其中既有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也掺杂着各类科幻、奇幻与志怪元素。而这些对主流批评界或许是新意的东西,在流行文学和网络文学中却早已尽人皆知。

改变了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

曾经由耽美文学改编的耽美剧与耽改剧在荧幕上掀起热潮,对于这一起源于网络的特殊文学类型不仅具有庞大的读者群,同时也通过这些故事为那些在现实处境中遭遇着相似日常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分享的空间。就如耽美文学研究中最基本的共识所说的,这是一种“由女性创作且为女性读者消费”的文学类型,它所体现的也恰恰是女性的欲望、不满与憧憬。而这一看似边缘的类型也早已经渗入我们当下的流行文化中,从而就如杨玲在研究郭敬明小说中的男性关系时指出的——改变了许多在传统中根深蒂固的关系和观念。

流行文学往往因其“流行”而成为其原罪,遭到贬斥与鄙夷。但恰恰是在这“流行”中,我们或许能发现大众潜藏的意识、观念与欲望。而通过对这些流行文学的影视化改编,也得以再次扩大影响,从而形成一种值得我们关注的文化现象。主流文学批评对流行文学中“流行”的观念与意识形态的保守性十分关注,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潜藏的挑战和改变力量,即使很多时候它们会随着网络环境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也恰恰是这样的复杂、多元与多面向让流行文学极具传播性,从而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

(原标题《聚光灯 | 139期 流行文学中有大众潜藏的意识》)

见习编辑 陈丽玲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连博 三审 刘一平

(作者:晶报APP)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