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论见 | 全媒阅评的批评性、建设性和创新性
2022-11-29 15:50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 谭宇宏

在媒体深融的背景下,传统报业形成了全媒体生产、传播全新格局。新闻阅评工作要与时俱进,创新阅评手法,改变固有模式,强化时效、数据与互动,切实发挥监督与引导功能,为新闻舆论宏观管理工作提供有效支持。

【关键词】全媒   阅评   创新

新闻阅评作为新闻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对新闻报道有意识的监督和评议。[1]伴随着阅评对象的日新月异,新闻阅评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作为传统报业新闻阅评工作者,笔者结合相关理论与新闻实践,谈谈在媒体深融时代,全媒体生产与传播格局下,报业阅评工作的坚持、改变和创新。

一、坚持阅评的批评性

新闻阅评制度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自1994年中宣部正式成立新闻阅评小组、开展新闻阅评工作以来,目前已在中央、省、市三级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中形成了新闻阅评完整体系,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成为新闻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与阅评兴起几乎同时期,媒介批评也开始萌芽。1996年初,《现代传播》——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学报》编辑部承办了国内首次媒介批评理论研讨会;1997年,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在《新闻出版报》上主持“新闻传媒评论学”专栏,从而开创中国媒介批评之先河。

2007年,雷跃捷教授的《媒介批评》出版,该书被收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书中将“媒介批评”定义为:“所谓媒介批评,是指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与理想,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大众传播活动所做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这个定义突出媒介批评的本质属性——判断。书中同时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媒介批评实践,其主流是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展的。”其具体运行体制有:“⒈由党委宣传部门、政府主管新闻事业的各职能部门建立的一套完整的阅评制度”“⒉由党委宣传部门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部门建立的对媒介的管理制度”“⒊新闻媒介内部建立的批评监督机制”“⒋来自社会的自发的,或有组织的批评监督”。雷跃捷进而指出,新闻阅评是当下中国最为主流的媒介批评,也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媒介批评。[2]

无论是媒介批评还是新闻阅评,最根本的属性都是对作品进行逻辑思维的科学判断,简称判断,或称批评,具体表现形式为评长论短,兼顾优点与缺点。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批评”的阐释:①指出优点和缺点;评论好坏:文艺~。②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她对顾客的傲慢态度。显然,文艺批评、媒介批评、新闻阅评中的“批评”,取的都是词条①的解释。比照王朝闻在《美学概论》里对“艺术批评”的界定:“艺术批评是以艺术欣赏为基础,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和理想,根据一定的批评标准,对艺术作品的是非、善恶、美丑所作的理论上的鉴别和论断。”[3]王朝闻对“批评”所持观点亦是相同。

在新闻阅评实践中,阅评坚持一事一议,以事说理,对事不对人,这些实事求是的原则让新闻阅评得以健康发展。其中,把握表扬与批评(批判)的度最考验阅评专业水平。以湖南省为例,湖南是省级新闻阅评制度建立最早的省份之一,湖南最早定下的原则就是表扬与批评的阅评稿要三七开,甚至二八开,要以批评为主。[4]这一情况很有代表性,被广为借鉴。

深圳报业集团《新闻阅评》作为集团内部采编监督管理的重要推手,每个工作日推出一期阅评,此项工作坚持了10多年,发挥了一定作用。为适应媒体融合发展新形势,2021年3月8日,集团《新闻阅评》正式改版,“ 编者按”首先传达集团社长批示:“(阅评改版)检验融合发展进程与成果,推进新闻报道和内容供给高质量发展。”点明改版的目的是聚焦内容生产、锚定媒体融合。改版“编者按”特别指出:“新的‘阅评’同时开设‘生番茄奖’,提问题、提意见、提建议。”新版阅评开宗明义设立“生番茄奖”,对阅评形式做了硬性规定,强化阅评的批评性。在随后一年多的新版阅评中,阅评“生番茄奖”几乎天天见报,意见一针见血、针针见血,各报网总编辑对阅评内容纷纷做出圈阅批示,各采编单位高度关注即查即改,带动整个集团采编业务探讨氛围日益浓厚。

二、侧重阅评的建设性

国内研究者刘祖禹指出,新闻阅评工作的根本任务一是评舆论导向,二是评引导力度。“就媒体的舆论导向把握状况说长论短,是新闻阅评的第一要务。”[5]这是考量新闻政治性,即对不对的问题。在媒体深融的背景下,主流媒体要占领网上主阵地,其生产的新媒体产品面临专业与市场的双重考核,新闻除了正确,还要做到好看、吸引人。这是考量新闻好不好的问题。两个任务相辅相成,不容分割。

阅评的监督与引导两大功能如何体现?如何让新闻阅评阅出水平,评出质量,为新闻舆论宣传监督提供有效服务,一直是各级新闻阅评员不断探索的课题。深圳报业集团新闻阅评小组多年实践证明,建设性监督是新闻阅评的有效方式。尤其是近年来的探索中,阅评员通过对集团各报网端的新闻报道、新媒体产品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阅”,进而展开高质量的“评”,从过去以表扬鼓劲为主,转变为以找问题、提建议、谋融合为主,建设性监督及时、到位又不越位。

2022年春季,深圳报业集团《新闻阅评》围绕深圳全市宣传文化系统“一分钟短视频大赛”,阅评员、集团总编辑、各媒体负责人“接力”展开行进式阅评、批示,比较典型的阅评案例是分析爆款产品“肠粉小哥”。

“肠粉小哥”2022年3月5日一早独家见报于晶报,6日傍晚,晶报客户端推出短视频,阅读量上千万,话题量过亿。阅评与批示指出,爆款案例一方面说明专业原创能力是互联网传播的原点;另一方面说明当今传播世界,无互动不传播。“肠粉小哥”首发在纸媒,传播、刷屏、破圈在社交媒体圈,再次印证年轻读者媒介使用偏好正在影响新闻传播方式,互联网成为新闻主战场,新闻单位必须用新媒体思维和话语方式去获得话语主动权。阅评进而指出:报业集团动员全员投身短视频大比武,就是要让主力军走向主战场。接下来几天,阅评员针对“肠粉小哥”后续追踪出现的字幕不符、用词不当等问题及时点评,给集团媒体的短视频生产及时敲响警钟:既要爆款要流量,也要规范要出彩。

阅评的建设性并没有就此止步,结合新闻界近年来关于当代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趋向讨论,分析广东省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获奖作品特色,阅评员指出,晶报近年来坚持“视频优先,移动优先”策略,连续几年在广东省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中屡获优秀作品奖,“戏精女护士”“火线”“肠粉小哥”等爆款都坚持主流媒体在主旋律上的多样性表达,坚持“凡人”英雄的调性把握,业界与互联网双双叫好。“肠粉小哥”再次例证,正能量作品完全可以成为“网红”。

结合个案评议和宏观评议,新闻阅评既给新闻主创者加油鼓劲,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又站在全局高度,关注各媒体的特色与走势,放大成功经验并广而告之,借以提升全集团采编业务水平,强化新闻阅评业务指挥棒作用。

三、探索阅评的创新性

网络媒体的快速崛起,形成了全新的传播格局。顺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格局,阅评手法有不少创新和发展,对于传统报业媒体来说,其中最明显的突破是时效。

新闻阅评俗称“事后诸葛亮”,作为专门化、专业化的批评设置,它的特性是事后阅评,属于报刊出版事后审读的一种,在《出版管理条例》(2020修订版)、《报纸出版管理规定》(2005年出台)、《报纸期刊审读暂行办法》(2009年出台)中有明确条文,隶属“监督管理”范畴。[6]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纸媒集团大都已形成“纸媒+网站+客户端+官微+自媒体+代运营”全覆盖的融媒体矩阵。以深圳报业集团为例,目前全媒体综合用户数量超2.0亿。伴随着新媒体产品的日益丰富,新媒体用户的极大发展,以往的事后阅评变成了事中、事后两种形式,尤其是对新媒体产品和专题宣传来说,阅评扩展到既有实时监听和监看,又有事后对播出内容的阅和评。

(一)时效

范围广了。进入媒体深融时代,以往以纸媒为主的报业集团的阅评范围有极大扩展,除了纸媒,还有两微、客户端以及代运营微信公众号等等,纸媒与新媒的内容生产比例逐步拉开,在阅评的比例上也有相应改变。

深圳报业集团《新闻阅评》曾点评深圳特区报与读特客户端的“飞机医生”选题,通过上报版、新媒体榜YOUNG版、3分12秒视频版三个成功的版本,说明文字新闻与短视频的不同。集团总编辑批示:“飞机医生”稿件处理显示“一鱼多吃,滋味不同”。同题稿件,不同媒体有自己的视角,因此,媒介即态度。这说明集团各媒体,在自己的赛道上,有广阔的施展空间,也是万马奔腾的理由。

速度快了。新媒体产品的生产、发布越来越快,倒逼阅评节奏、方式也随之变革与提升。尤其是重大专题或关键节点,新媒体实时监听监看已成为常态。

形式多了。伴随着视频、音频、图文等报道形式的多样化,阅评的形式随之改变,阅评不再是单一的文字形式,海报、视频二维码、PPT等多种形式纳入阅评,丰富了阅评的评议手法,也日益贴近现实。

(二)互动

互动是新媒体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新媒体语境下的阅评,互动性相比以往传统阅评有显著提升,这主要通过制度建设与新技术来加以实现。

1.鼓励争鸣

即坚持阅评的民主性。阅评与被阅评媒体是矛盾的统一体,但它们同属于内容生产,根本目标都是加强媒体采编业务建设。一直以来,阅评都在积极拓宽视野,争取专家学者、热心读者的及时点评,也打通新闻单位自荐渠道,纳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阅评员也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用新眼光来看待如今的采编新实践。

为了进一步应对复杂的媒介内容生产方式,让阅评更加科学、合理和公正,更加及时、有效地服务新闻生产,深圳报业集团从制度建设方面入手,强化阅评的互动性与及时性。

新版《新闻阅评》大力倡导阅评反馈,鼓励争鸣。改版后第10天,2021年3月17日,集团总编辑在当日新闻阅评写下“总编按语”:今天,《新闻阅评》将新闻网对昨日阅评的回应,以及阅评人员对“新闻网回应”的回应,原样刊发出来,这是一个好的业务现象。新闻网及时回应阅评“挑刺”,值得表扬;阅评人员认真“挑刺”,值得表扬;这样的业务氛围,值得表扬!该篇按语客观理性,旗帜鲜明,由此掀起了各采编单位钻研业务如琢如磨的新氛围,“以融合心态读用《阅评》,以开放心态探讨业务,以‘履临’心态对待表扬,以‘即查即改’心态对待批评,以‘高山仰止’心态向兄弟媒体学习”。一呼百应,应者云集。

新版阅评实施半年后,各报网端主要负责人对阅评高度重视,时时批示,阅评的互动性进一步加强。自8月中旬开始,集团《新闻阅评》每周五对集团总编辑和各报网端主要负责人的批示反馈进行阶段小结、发布;8月底,《新闻阅评》发布范围由以往的社长、总编辑、各报编委,扩展到将每日阅评传达到全体编辑记者手中。由此,阅评与批示的反馈无论是时效、范围都在制度上得到确立,阅评的互动性有了质的飞跃。

2.引用数据

数据新闻和数据视觉化是近年来新闻理论与实践的热点,国内多个媒体集团的转型改革中,媒体智能化也是热门方向。这种思潮同样反映在新闻阅评上。

引用数据,强调的是阅评的公正性。这也是在新媒体语境下利用数据赋能专业阅评的有力举措,借助新技术建立起多层面的评报体系,不同的评报方式之间可以互补短长。

新闻阅评的设置是媒介批评专业化的一种探索,俗称“官方搭台,专家唱戏”,从事批评的阅评员多是专业内行家,他们的批评意见也是相对独立的。为了遵循公正性这一原则,通常是三四名专家轮流阅评,强调客观与平衡,减少个人喜好占分。从形式来说,一般采取日常阅评与专题阅评相结合,以日常阅评为主。

与专家阅评相配套,读者评报一直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渠道,也是媒体“开门办报”的生动实践。进入新媒体时代,读者评报得到空前发展,多层面的评报体系有了实质进展。新技术提供了更广泛、更便捷的评报方式。网友跟帖评论、读者留言有感而发,“打开天窗说亮话”,既可以评文章的优劣,也可以讨论新闻事件;办报者亦可以在网上评论跟帖中去粗取精、寻找民间智慧,使今后的报道更深入。

新媒体产品的阅读数据也成了阅评的评估指标之一。近年来,随着新媒体产品在看、点赞、转发等数据的实时直观,加上多个热点榜单排行,大数据分析等,传播力数据实时在线。新闻媒体参考、引用榜单与数据分析,已经全流程渗透进策、采、编、发、阅评各个环节。从阅评实践来看,以数据比对专家的个人经验与观感,可以更客观地对新闻出品予以评判,进一步体现阅评的公正性。当前,深圳报业集团深新智媒平台“竞媒对比”“微信榜单”“微博热搜”“门户榜单”等多个板块正在不断完善中,下一步,当为新闻采编与阅评提供更多参考。

四、结语

媒体深融正在深入,新闻阅评的手法不断创新,但阅评所体现的批评性、建设性、公正性、民主性、典型性等原则一直未变,并且不断得以强化,把握好阅评的以上原则,加强监督与引导职责,正是阅评的意义所在,也是阅评确保新闻宣传舆论导向和采编质量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5]苏进跃.新闻阅评定义、规律、原则初探[J].湖南社会科学,2005(6):187-189.

[2]雷跃捷.媒介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03-208.

[3]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24.

[4]郭光华.建设中的中国式媒介批评制度——以湖南省新闻阅评工作为例[J].今传媒,2008(6):34-35.

[6]刘普,孙婉婷.社科学术期刊事后审读制度的实践与完善——以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审读工作为例[J].传媒,2022(05):30-32.

作者谭宇宏系深圳报业集团新闻业务管理部新闻阅评员

编辑 采访-严偲偲审读 舆情研究部-李诚审核 朱玉林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