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坡屋顶、小青瓦、白灰墙、穿斗坊、矮墙群、木门花窗。
宽敞的村民广场,漂亮的游泳池,民族风情浓郁的村居,户户通的砖铺路,亭台楼榭,小院农家……
这是本报“大局”采访组一行日前在大方县理化苗族彝族乡果木村双井组采访时看到的喜人景象。
“果木村已全部实现脱贫,‘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理化乡副乡长谢玉元高兴地说,深圳帮扶修建了水泥村道和田间地头的引水沟渠,改善了生产环境,提升了生活水平。在深圳对口帮扶和当地政府部门培训、引导下,村民不断探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目前全村有近百个蔬菜类种植大棚,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栽种蔬菜,丰富了村民的“钱袋子”。
“四在农家就是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本领、美在农家爽精神、乐在农家展新貌。”大方县外资项目管理中心主任高登荣告诉记者,四在农家建设好了,美丽乡村自然让人记得住乡愁。
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联通化,是深圳对口帮扶毕节市、黔南州的重要内容。
记者在贵州采访的十余天中,沿途所见,民族风格鲜明的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每家每户标准化建设的村居、干净整洁的新农村形象令人眼前一亮,展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采。
对口帮扶以来,深圳把解决毕节市、黔南州贫困村、贫困农户的住房、饮水、行路等实际问题作为对口帮扶工作重点,援建乡村公路2000余公里,援建了一批住房改造、人畜饮水、农田水利、输电设施、防洪工程等基础设施,充分改善了受援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如2007年捐助黔南州平塘县新塘乡专项资金270万元,帮助当地百户茅草屋改造及沼气、村道、饮水等配套建设工程;2013年以来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完成了21个,村容村貌和发展环境焕然一新,已经成为当地扶贫开发的示范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贵州大地上的脱贫攻坚故事,美丽乡村建设作出了有力的回答。
正如在大方工作、生活了15年,耳闻目睹大方在帮扶下取得可喜变化的大方县委书记张瀚时所说,相信有深圳在内的各地大力帮扶,在省市推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富在农家、学在农家、美在农家、乐在农家”的美丽乡村建设必将由盆景园变为风景林。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将越来越多地呈现在多彩贵州的大地上。
编辑 程思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