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媒体看山东|实施黄河战略 山东奏响“绿色畅想曲”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宁
2022-11-15 22:01

滔滔黄河从西南方的菏泽东明入鲁,浩浩汤汤向渤海奔流而去,其间途经山东9个地级市。作为黄河流域唯一河海交汇区,山东成为黄河下游生态保护的主战场。

对于山东而言,黄河的安澜以及沿岸生态的保护与改善,不仅利在当下,更利在长远。11月15日,粤港澳大湾区主流媒体继续在山东走访。记者了解到,在落实黄河战略过程中,山东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奏响成了恢弘的“绿色畅想曲”。

其中,山东与河南两省达成的“对赌协议”格外引人关注。

2021年4月,山东省政府和河南省政府签订黄河流域首个省级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今年迄今为止,因近两年黄河入鲁水质始终保持在二类水质以上,山东共兑现河南1.26亿元生态补偿金。与河南“跨省联动”的同时,山东也在全国率先实现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全覆盖:黄河干流9市18县的13个跨界断面,全面签署了生态补偿协议。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在山东县级流域横向生态补偿中,上游赔偿下游共计1.07亿元,而作为水质提升的受益方,下游补偿上游共计2.17亿元。补偿金两倍于赔偿金的背后,是山东辖内黄河流域显著的治理成效以及持续向好的整体态势。据悉,在高标准推进黄河滩区等沿黄重点区域生态治理的山东,黄河流域绿化面积超21万亩,初步形成了一条集防洪、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黄河生态绿色廊道。

透过抽象的数字观察黄河山东段的生态改善情况,可以欣喜地看到:黄河下游唯一的重要蓄滞洪区——泰安东平湖,湖水水质稳定在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以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频频现身;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鸟类由187种增加至37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达25种,保护区内的600多种植物构成的我国沿海最大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每年吸引数百万只鸟类在此栖息、繁衍、越冬。

为了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山东累计关停“散乱污”企业11万多家,压减钢铁产能占全国12%,化工园区由199家压减到84家,压减焦化产能1866万吨。落后产能的退场,为山东特别是黄河流域新动能的迅速集聚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2022年9月2日,在黄河入鲁第一市——菏泽,山东四大新区之一的菏泽鲁西新区正式揭牌,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在《菏泽鲁西新区发展规划》中,“打造黄河下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内容被提到了最显著的位置。在产业布局方面,鲁西新区打出严控“两高”项目建设、推进产业绿色升级、壮大绿色环保产业等一套“加减法”,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动能也成为新区的工作重点。

随着一批跨河大桥、隧道的规划、建成,黄河之于济南而言,也将实现由天然屏障到发展枢轴的转变。在黄河北岸,与目前济南市区面积相当的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被赋予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示范、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新引擎、高水平开放合作的新平台、绿色智慧宜居的新城区等四大发展定位,发展基调“绿意盎然”。

滨州渤海科创城、菏泽现代医药港……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新动能活力不断彰显,一条沿黄现代产业大走廊正在山东大地崛起。

除了生态保护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恢弘史诗,山东黄河沿岸的人民,也用自己的勤劳智慧谱写了一曲曲与黄河和谐共生的动人乐章。

博兴是全国最大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图为博兴县乔庄镇的对虾养殖场。

“蔡寨和乔庄,博兴的北大荒。”直到本世纪初,地处博兴县北、黄河滩涂的乔庄镇因土地盐碱化严重,导致作物低产、乡村发展迟缓,当地人也用这句话形容其当时的处境。但从2001年开始,乔庄镇农民找到了与盐碱地和谐相处的途径——养殖白对虾。如今,乔庄镇拥有1.2万个、3.5万亩虾池,年产值超10亿元,当地摸索出的“135养殖法”也已在全省推广。在齐鲁大地上,“绿色畅想曲”的全新乐章已然华丽开场。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原标题《【粤港澳媒体看山东】实施黄河战略  山东奏响“绿色畅想曲”》)

见习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张露锋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宁)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