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 | 深圳人的阅读书单 重塑了城市的文化品格
晶报评论员 李跃
2022-11-14 14:04

深圳人尤其是深圳年轻人都喜欢读些什么书呢?

我很好奇这个问题。查到一篇报道,有调查显示,《白鹿原》《月亮与六便士》《论语》《乡土中国》《理想国》《毛泽东传》《国富论》《是我把你蠢哭了吗》《底层逻辑》《非暴力沟通》十本书成为最受深圳青年人喜爱的好书。

深圳图书馆公布的去年12月各类别借阅排行榜中,《如何阅读一本书》《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未来职业》《商贸:从贝壳到丝绸》《乡土中国》《碳中和革命》《夜色下的小屋》《半小时漫画中国史5》居于榜单前列。

有人说,从朋友圈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气质,那么更可以说,阅读书单里隐藏着一个人的精神长相。而从多家图书馆公布的借阅榜单中,从无数人的精神长相中,更可以看出一座城市的精神长相,或者叫气质与品格。

深圳人的阅读视野广阔

这个时代,我们不仅需要阅读,更需要高品质的阅读。从这样的排行榜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文化、科技、历史等无所不包,见证了深圳人的阅读视野之广阔、阅读趣味之多元。更重要的是,其中不少书籍堪称经典,或者可望在未来成为经典。

这样的榜单,也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传统纸质阅读、经典阅读的魅力。在快节奏的当下,我们需要进一步放大这样的阅读意义与价值——如你所见,如今,在公共场所随处可见“低头一族”,手机正在进一步切割、侵占原本属于传统书籍的时间。很多人拥挤在文字的浅水层,成为思想的浮生植物。

也许很多人会问,手机阅读就不叫阅读了吗?诚然,电子阅读具有独特的便利性,也是大势所趋,但实话说,某种程度上,这样的便利性是以深度思考的缺失为代价的。鱼与熊掌难以兼得,此事古难全。

手机阅读总还算是一种阅读,对阅读形成更大冲击的是近年来兴起的短视频。

腾讯副总裁、在线视频首席执行官孙忠怀去年发明了一个“猪食论”,在网上引起了争议。他说,部分低智洗脑短视频像猪食一样,长期影响用户心智,“这种反智低俗的娱乐消费品把一代人的审美水平拉下去了。”

对于他的这一论断,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但在我看来,它还是有当头棒喝之感——长期沉浸在这种浅层次的娱乐体验里,不只是审美水平拉低的问题,人们甚至还将逐渐丧失提问的能力。

有人做了一个测试,把自己写过的一篇文章,截取了一个段落,然后自动生成了一个短视频。他自己感觉做得挺烂的,所以不好意思发到群里,也不好意思发朋友圈。但没想到,它的阅读量达到了他自媒体的一个峰值。

当然不必视短视频为洪水猛兽。比如,读书类短视频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公众的阅读兴趣,引导更多人去打开一本本好书。但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被动接受为特点的读书类短视频,并不能代替严肃阅读本身。

读书月倡导有品质的阅读

如果,一个人总是沉溺于快餐阅读、娱乐阅读、消费阅读等“浅阅读”,不能通过阅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甚至嘲笑深刻、消解经典,如何建立起应有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又拿什么抗拒平庸,丰盈心灵?一个只习惯刷短视频的人,如何进入“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的境界?

即使是纵向比较,也可以看出经典阅读能力的下降。比如,如今大众畅销读物的经典普及读本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作为专门面向青少年的读本而存在的,冯友兰的《新世训》、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的部分章节,最初都是在叶圣陶主编的《中学生》杂志上发表的。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本意是写给中学生看的,但这个通俗的小书现在也成为了经典。

不妨不带情绪地问一下自己:和过去相比,我们的思想更活泼、健康、有力了吗?我们是更深刻还是更庸常了?内心是更安宁还是更茫然了?或者说,我们如果连好好读一本书的定力与耐力都没有,哪里还有足够的定力与耐力去面对这个世界,怎么可能指望这样的定力与耐力从手机屏幕、从一堆冰冷的电子元器件中产生?

而这,也恰恰放大了深圳读书月的价值与意义。深圳读书月不但倡导全民阅读,更倡导有品质的全民阅读。确实,读书尤其读经典 “是一项高贵的练习,需要耗费巨大的气力”(梭罗语),冯梦龙、曹雪芹更形象地称之曰“攻书”。随着城市对阅读氛围的不断营造,希望更多深圳人能藉此提升自己的阅读品位,对经典读物保持“攻”读的定力。而个体阅读品位的提升,最终将体现为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

市民的阅读与一座城的气质

一座城市的经济文化发达程度,与市民对阅读尤其是品质阅读的热爱程度呈正相关性。追求阅读品位的城市,往往意味着有更高素质的市民,以及更加活跃、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态。当然,它也最终更会体现为一座城市独特的个性、气质与禀赋。

此前曾有人说,最喜欢阅读文史哲、音乐、绘画、书法类图书的城市是北京;最偏爱旅行、美食、养生、时尚、居家类书籍的城市是上海;而最热衷经济、金融和投资类图书的城市,是深圳和杭州等城市。这也是很多人心目中固有的城市印象。但显然,对深圳来说,这样的描述或者定义如今已经不甚准确。从相关阅读榜单中可以看出,深圳人当然热爱经济、金融类阅读,但与此同时,文史哲、艺术方面的书籍已开始占据越来越大的阅读比重。这样的变化,正在无形中重塑城市的文化品格。

请相信,城市未来的竞争力不但依赖于高楼大厦和GDP,还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一座城市的价值观、精神品格和文化内涵。而这些,与阅读息息相关。

编辑 周梦璇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范京蓉

(作者:晶报评论员 李跃)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