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从来不甘于成为一座普通城市,夜晚也是如此。它的城市之光不应该是光的炫耀,而是对光的节制才能见出文明的尺度;也不应该是技术的表现,技术对人的关怀才是一座伟大城市应该有的情怀与光辉。
钟刚:艺术自媒体“打边炉ARTDBL”主编
最近这几年,深圳围绕“城市之光”做了不少文章,不仅创立了城市级别的深圳光影艺术季,还有不同组织和机构推动的新媒体艺术展在深圳的城市公共空间相继举办,由民间力量发起成立的新媒体公共艺术委员会,则在2021年组建了城市光美术馆,并以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的建筑立面与景观水面作为媒介来呈现国内外艺术家的光影作品。
“光影秀”让城市黑夜更有魅力
深圳对于光影艺术的追逐,呈现出了一种同频共振的行业趋向和城市特征。它的起因当然与光影艺术的展事热潮以及对于照明行业发展、光影艺术创作的整体反思有关。深圳一开始就对“光影秀”的规模、形式和热潮保持警惕,并希望藉由光影艺术活动的举办,试图讨论“城市到底需要怎样的夜晚”,以及“怎样的照度”和“怎样的光影艺术”才是有温度的,才能真正赋予这座城市更多温情。比如在2021深圳光影艺术季福田展区,以“光阴如影”为主题呈现的37件光影艺术作品,试图嵌入城市日常生活,松动这个“标准化社区”的土壤,让这个街区更有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带来夜间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出现在深圳的光影艺术作品,似乎已经有了一个共识,就是“光影秀”不应该仅仅展示光的技术,而是为了让城市的黑夜更有魅力,展现出与白天不同的城市意象。尤其对于深圳这样一座“样板城市”和“展示城市”,更需要对“城市之光”有理性的规划和未来性的想象,深圳从来不甘于成为一座普通城市,夜晚也是如此。它的城市之光不应该是光的炫耀,而是对光的节制才能见出文明的尺度;也不应该是技术的表现,技术对人的关怀才是一座伟大城市应该有的情怀与光辉。
通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深圳很明白自己需要怎样的白天,那是一种硬朗的、自信的、明信片式的景观城市。但夜晚呢?它是白天的延续,是灯火通明、夜如白昼,还是呈现出别样的景致?对于城市黑夜的关注,甚至可以视作是这座城市发展到今天所激发出的“难得的柔情与浪漫”。
深圳建了大量以人为尺度的公共空间
关注深圳的黑夜,其实就是在思考深圳这座城市的未来。这是一个躁动城市放慢脚步后的闲暇与沉思,也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光辉城市”由“展示”回归到个体和内在的开始。值得一提的是,连续两届的深圳光影艺术季,都是在城市商圈和公共空间当中的“存量地带”中进行,上一届的主展区是在深圳中轴线北端的中心书城开敞的诗书礼乐广场进行,今年则转移到了中轴线南端卓悦中心广场、福华路(又称节日大道)以及市民公园举行,还包括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深业上城等地点。有意思的是深圳的重要艺术活动并不是发生在室内空间,比如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大多重要的文化艺术活动都是在城市开敞的公共空间进行。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活力和生命力是和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深圳光影艺术季的活动也是如此,无论是主展区,还是各个区的分展区,大多都在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举行,即便是商业属性的空间,也都会以公共通道与公园等公共设施连通,形成面向公众的友好界面。
深圳四十多年发展的成就,经常会被认为是建造了高楼,塑造了迷人的城市天际线,这实则是一种误读。深圳更重要的成就是建设了大量面向公众开放的、以人为尺度的、设施优良的城市公共空间,以及规划和塑造这些空间的公共意识和城市理念。这些公共空间有各自的单一功能,而艺术和文化的进入,则是让更多的人群汇入,让多个功能叠加,从而黏合和激发出一种更具活力、更为多元、更具公共关怀的城市公共文化。深圳投入精力去策划和呈现光影艺术,其根本的动因也与公共空间的存量及公共文化的塑造有关。
但为什么深圳不会像其他城市那样执着去做“光影秀”,而是在商圈、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当中来举办光影艺术季?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高层建筑墙体上展示的“光影秀”,是私有物业的动员,是边界感的消逝,而深圳是一座强调边界感的城市,它的城市文化是基于公共空间的建设、运营和意义重塑而发展出来的文化,它甚至不是由地方历史土壤上生长出来的,它是规划的产物,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深圳城市文化发展的难题就是如何去激发公共空间的能量,如何去动员和组织城市的公共文化生活,如何去激活城市夜间消费场景反哺文化艺术。从UABB和深圳光影艺术季的选址还可以看出,深圳的城市文化是卷入到城市进程当中,互相推动,互相塑造,互相成就,比如UABB是在城市游击战当中塑造着它作为一个双年展的独特气质,深圳光影艺术的公开呈现则是在城市黑夜的探索中塑造和定义何为“城市之光”。
“城市之光”不炫目却治愈人心
深圳文化艺术活动的影响力不在于“展示”,而在于参与和介入,它们最重要的价值是用“进行时的行动”去构成和描述这座城市的文化。深圳的“城市之光”,自然就不是花洒式的形状,它更像是插花所形成的样貌,最终是一个个自主的、异质的、甚至是微弱的光,形成了大家共享的“城市发光体”,它没有那么炫目,但它能触动人,能够予人以温暖,甚至能够治愈人心。
从深圳当前展现的光影艺术作品来看,能否考虑到公共空间的属性,能否在技术运用时兼及人性关怀,就决定了这个作品能否在城市的夜空被人铭记,而其中的根本还是在于对人的关注,而不是光的表达;是对城市公共精神的回应,而不只是工作室创作的户外呈现。经常有人异想天开地认为,深圳的科技产业实力雄厚,深圳可以成为科技艺术的沃土,殊不知科技艺术发展的重点并不在于对科技的运用,而是对科技的审视。如果说城市规划是一种理性推演的城市想象,那么艺术家的加入则让城市呈现出更多出其不意的“超现实”,那可能是城市的未来。
由于深圳以惊人的城市发展速度造就了今天的城市面貌,城市当中不仅有大量的存量公共空间等待着更为精细化地运营,还有大量无人问津的灰色地带需要被激活,包括在城区内实施的“都市光影艺术行动”,更像是硬性建设之后的“柔介入”,它能让城市那些被忽略的人和物显影,让暗处点亮,让亮光变柔。而这些可能就是光影艺术进入城市的必要性所在,也是深圳光影艺术季最值得期待的地方。
延伸阅读
《城市意象》
(美)凯文·林奇 著 方益萍 何晓军 译
华夏出版社 2017年7月
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编辑 周晓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