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来,中国专家帮坦桑尼亚建起四个“减贫示范村”
新华社
2022-11-03 20:31

金秋时节,坦桑尼亚东部莫罗戈罗省的柯泰特、佩雅佩雅、马库峪和慕泰果瓦辛巴四个村庄正式挂牌“中非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

2022年10月,坦桑尼亚东部莫罗戈罗省的柯泰特、佩雅佩雅、马库峪和慕泰果瓦辛巴四个村庄为“中非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揭牌。(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供图)

佩雅佩雅村的村民还记得,11年前,当一群中国人出现在村里时,村民们谁也没想到他们是来帮忙种粮食的。多年来,中国专家走访村庄、下地干活,和当地农户在田间地头交流。

得益于和中国专家一起开发的种植技术,莫罗戈罗省的这4个村庄如今实现玉米、大豆双丰收,成为减贫惠农工程的示范村。普通的玉米和大豆,为坦桑村民实现“减贫梦”增添动力,也书写着中非农业合作的精彩篇章。

小技术、大丰收

2011年,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们奔赴坦桑尼亚,在当地启动“小技术、大丰收”农业合作项目。项目以玉米密植增产为主,曾多次入选联合国南南合作与三方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优秀案例集。

项目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介绍,过去坦桑农户一亩地只能种1000到2000株玉米。经过调研,研究团队与当地技术员、农民共同研究提出了基于中国经验的玉米密植技术,以35厘米株距、75厘米行距进行种植,然后实行中耕除草、间苗等技术,从而在缺乏资本投入的条件下改广种薄收为“集约化、劳动密集”的精耕细作,最终将玉米产量提高三倍以上。

李小云(右)与坦桑尼亚农业官员在调研农户情况。(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供图)

“从前1英亩地只能收获4麻袋玉米,如今1英亩地能收获16麻袋玉米。”麦迪格瓦辛巴村的穆达·门戈托说。他2019年采用中国技术后,收入倍增,如今已住上了有十间屋的大房子。

据坦桑尼亚苏科因农业大学统计,截至去年11月中旬,“小技术、大丰收”项目已覆盖当地超过一千余户农民、一万多亩土地,还有大量未登记的农民也在使用这项新技术。

小豆子、大营养

“妈妈,我还要一杯!”“味道真不错!”在佩雅佩雅村,第一次品尝豆浆的孩子们兴奋地说。

李小云团队2021年与莫罗戈罗省政府合作开展名为“小豆子、大营养”的玉米套种大豆项目,选取4个示范村、100个示范户进行试点。今年1月底,项目提供的大豆种子分批次分发至示范户,由项目坦方协调人、村干部和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种植和管理技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5月底6月初,大豆逐渐进入收获季。

莫罗戈罗省官员和项目坦方团队先后前往各示范村,用中国农大团队提供的豆浆机,教当地村民制作豆浆。村民们都对豆浆的味道充满好奇,品尝后纷纷赞不绝口。

“小豆子、大营养”项目坦方团队现场演示如何制作豆浆。(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供图)

柯泰特村村民亚当告诉记者,“豆浆很美味”,他打算明年将大豆种植面积扩大到2.5英亩。

因地制宜、授人以渔

如今,中国农大与坦桑莫罗戈罗省农业合作项目已基本形成本土化运作和本土化管理模式。“过去三年受疫情影响,我们更多地通过微信、云会议等方式,推动项目进行”,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院长徐秀丽说,“坦桑当地团队基本实现了自主管理,这非常可贵。”

2018年3月,中国农业大学团队与坦桑尼亚合作团队合影留念。(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供图)

李小云告诉记者,在与坦桑农户合作中,中国项目组提出“平行经验分享”概念,既注重推广最适合、最容易被当地农民接受的中国技术,也注重采用中国农村发展经验中提高农民积极性、建立示范户等管理经验。

“中国成功使数亿人摆脱绝对贫困,非洲可从中国借鉴减贫经验,”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汉弗莱·莫西表示,“中国正通过中非合作论坛等机制帮助非洲提高农业生产率、加快工业化进程,让更多非洲人摆脱贫困。”

(原标题《11年来,中国专家帮坦桑尼亚建起四个“减贫示范村”》)

见习编辑 刘悦凌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王越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