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记者从华大集团获悉,近期,结合当前大科学时代对教育发展范式提出的新挑战,集团旗下华大教育打造了可复制的合作与培养模式,推出一系列覆盖全年龄段、全教育层次的生命科学教育项目。
据悉,该系列教育项目通过学历教育、专业培训、科普教育三大培养体系,为中小学生、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等群体打造独具特色的教育培养课程及活动,给出了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新思路。截至今年6月,华大的创新教育模式已培养了4490名学生。他们主导及参与发表SCI文章1100多篇。
2005年,钱学森曾谈到人才问题。他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这便是“钱学森之问”的由来。
在生命科学领域,华大集团持续在人才培养问题上探索。记者了解到,2009年,华大就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设立“创新班”。2011年,华大教育中心成立,秉持“以项目带人才”的培养理念,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合作开展创新班联合培养,形成了本硕博贯通一体化的培养模式。随后十余年,华大在探索中形成了一套大科学工程引领、产学研协同的体系化人才培养模式,让人才“冒”出来。
具体而言,这一套体系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学历教育、专业培训、科普教育三大培养体系,均依托华大全球领先的测序技术平台优势展开。
在学历教育方面,华大教育为国内外高中生、本硕博学生打造了涵盖系统知识学习、专业技能提升、科研攻关能力训练的一体化实践平台,为学生群体提供定制化学习方案、客座研究生、暑期学校、特种兵式人才集训等实习实践项目。据悉,在这些项目中,学生还有机会参与重要的科研项目,比如首届华大创新班学生的名字就曾出现在三大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截至今年3月,华大教育已与58所内地高校建立合作。
华大创新班学生主导及参与发表期刊文章一览。
在专业培训方面,华大教育联合国内外组学、生物信息分析和遗传咨询领域的知名专家,建立了四大专业能力认证体系,分别聚焦于测序实验技术、智能生物计算、医学遗传分析、基因组咨询等四大方向,涵盖了产业上中下游的关键岗位。这意味着,一方面,华大教育面向有专业认证需求的人才提供全方位培训,另一方面,则是面向生命科学产业输送实战能力强、专业素养高的尖端技术骨干。记者了解到,目前全球已有80余所科教机构与华大教育建立了合作关系。
在科普教育方面,华大教育结合青少年的知识结构与认知特性,开发了一系列以中小学生群体为主要受众的教育活动,通过科创研学、冬夏令营、进校课程、竞赛指导、高端游学等多元形式,为广大学生打开一扇通往生命科学奇妙世界的大门。例如,华大教育还为4年级-12年级的学生打造了分班制“Seq All未来工程师”项目。在项目中,学生可以亲手拆装基因测序仪,沉浸式还原世界一流高精尖科研设备的工作逻辑,激发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工程思维。据介绍,华大教育已成为国家级、广东省及深圳市科普教育基地。
据悉,截至今年6月,华大的创新教育模式已培养了4490名学生。他们主导及参与发表SCI文章1100多篇,主导及参与申请发明专利630余项,主导及参与软件著作权240余项,并在“炎黄一号”计划、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组计划、时空组学联盟等大科学工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些学生里面,大学阶段就多次问鼎三大顶刊并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荣誉称号的金鑫、刘石平,以及入选科睿唯安2019年度和2020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的李俊桦等,不仅已成长为华大的中流砥柱,更成为中国生物经济领域的骨干力量。
高校学生在华大实验室。
华大教育方面表示,从启蒙青少年科学兴趣,到赋能产业专业人才,再到孵化跨学科领军者,这一系列教育举措,既是华大对自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拓展,也是华大为回答“钱学森之问”作出的积极探索。未来,华大将继续拓展教育合作,以实践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让更多杰出人才能够“冒”出来,为推动生命科学事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图片由华大集团提供)
编辑 秦涵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徐雅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