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文艺咖 | 王筱頔:让戏剧推动人文湾区建设
南方+
2022-09-28 08:44

9月23日至24日,原创叙述体话剧《大道》作为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舞台艺术精品,接连两晚在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十三号剧院上演,一个科技自立自强的广东故事让在场观众为之自豪。

日前,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上,王筱頔凭借《大道》获得“文华导演奖”,这也是她第五次获得该项殊荣。据悉,该剧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出品,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创作演出,曾入选2022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艺术作品资助项目、广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

王筱頔

“我们的生活远比戏剧本身要丰富、宏伟得多。”王筱頔认为,《大道》是一个现代进行时的作品,它的续篇在现实生活中,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蓝图中。

话剧正逐步走进湾区人民的生活

《大道》讲述了主人公尤道生和他带领的企业“国讯”在中国三十多年通信科技高速发展中脱颖而出的故事,以一个人的成长传记为线索,折射出一个通信科技企业的诞生、发展与未来,探寻个人与民族、企业发展与国家强大之间的深刻关系。

《大道》剧照(十三号剧院供图)

剧目以1G—5G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历史性”“国讯”为代表的中国通信科技崛起的“纪实性”、主人公人生历程的“戏剧性”,“三线”叙述构成独特的叙述体戏剧;超大舞台融合多媒体技术,科技感带来现代简练的舞美视觉新体验。

“很多观众向我反馈,他们在演出中感受到中国一路发展的不易,也感受到广东企业家代表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的当代思维,这也正是我们极力想表达的。”王筱頔说。

这样与观众零距离的交流,在2005年之前几乎是难以想象的。在此之前,广州只是偶尔有话剧上演。“我们自2005年底开始用心培育戏剧市场,培养观众走进剧场的习惯。”王筱頔告诉记者,随着大湾区话剧艺术的发展,观众观影习惯和审美水平也在发生变化。

从2005年底,广州话剧艺术中心一周只在周末演两场剧,到现在好剧不断;从曾经一场只卖出9张票,到现在拥有3万多相对固定的会员观众;前来剧场的观众从自己一个人看,到组团来看。越来越多人愿意在周日的演出结束后,留下来参与一周一次的“演后谈”,从无人举手发言,到现在争抢发言机会,交流氛围越来越浓烈。话剧艺术正走进湾区人民的生活。

每周走进剧院的人里,不乏专程从佛山、中山等地赶来的剧迷。王筱頔甚至留意到,有一位来自香港的老先生在疫情前每周日都会坐直通车专场来看戏,听完“演后谈”再离去。“我始终相信,在物质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一定会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王筱頔说,“我们很高兴话剧能够为这座城市提供这样的精神养料。”

依托戏剧传播中国故事

随着大湾区交流的不断深入,自2013年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开始举办的“十三号剧院国际戏剧演出季”让来自香港、澳门,乃至世界各地的优秀剧目都能在广州展演。这样的交流,也让广州话剧艺术中心与世界顶尖的剧团建立了联系,有更多合作的机会。

《南越王》《邯郸记》等本土原创的剧目也走出国门,到俄罗斯、英国、匈牙利等地演出交流,在当地非常受欢迎。“我们原本还担心翻译成小语种后,文化差异会增加理解难度,没想到外国观众完全看得懂。他们用‘惊艳’来表达喜爱之情,并表示‘我们要去中国的广州’。”王筱頔说,文化被真正地理解和认可,是她最骄傲的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正以戏剧艺术为窗口,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人文艺术。

“戏剧教人美和善,能够提高一个人的文学和戏剧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从而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输送养料。”王筱頔希望,戏剧艺术能够在大湾区先交流起来,再与国际加强交流,通过艺术形式的不断丰富,推动人文湾区建设。

(原标题《湾区文艺咖 | 王筱頔:让戏剧推动人文湾区建设》)

见习编辑 韩湘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郑蔚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