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的具体指引
中国妇女报
2022-09-15 08:17

阅读提示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强调,“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性别平等教育”,基于此背景,冯继有老师编著的《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指南》(第2版)(以下简称《指南》)通过分析目前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存在的不足,对性别平等教育如何开展做出具体指引。本文作者认为《指南》具有针对性、建设性、时效性和学术性,有力地呼应了教师们的需求,建设起性别平等教育的主体架构。

冯继有老师撰写的《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指南》(第2版),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于2022年7月出版。可以说,这本书体现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性别平等教育”的要求。

《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指南》(第2版)编著的背景

2011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首次提出:性别平等原则和理念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标准以及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一政策颁布后,几乎没有中小学开课。为了打破困局,将政策转化为行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的推动机构——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妇办)开始在广东等地尝试建立试点。令人失望的是到了2012年,几乎所有的试点呈现的都是性别类型教育。这些试点课毫无例外,都将女生与男生区分开来,女生像淑女,男生像男子汉,性别平等教育进入了瓶颈。

直到2014年7月,试点出现转机。广东省中山市的中小学向国妇办展示了两节性别课程,性别平等教育呈现出亮色:其打破了性别类型的框架,性别多元得到张扬,一向受排斥的性别气质得到悦纳,丰富多彩的个性得到尊重。也正是这次中山之行,我认识了冯继有老师。那时他刚刚接触社会性别分析方法,从零起步,设计出具有性别平等理念的课程。2015年,他的性别研究与实践进入快车道,同年年底,在国妇办在中山市首次举办的全国教育工作者社会性别意识培训班上,冯继有老师和其教师团队再次推出了精彩的性别课程,拿出了有分量的“三件套”——《中山市性别平等教育指导大纲》《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指南》,以及《性别平等教育优秀案例汇编》。由此中山经验推向全国,冯老师也一跃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性别培训专家。

《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指南》(第2版)呈现的特点

这本重新修订的性别平等教育指南是冯继有老师近几年思考、探索与实践的结晶。它呈现出四个特点:

一是针对性。《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指南》(第2版)(以下简称《指南》)是为性别平等教育的中小学教师书写和量身定做的,几乎每一章都是年轻教师提出问题与困惑,作为该章的主题与定位。如“性别平等教育真的有用吗”引出国内外性别平等教育的背景,“有必要搞性别平等教育吗”引出对教育领域性别平等的反思。尽管书名叫“指南”,作者绝无居高临下的说教,也无指点迷津的指导,而是更愿意像朋友一样,讲事实找数据,不是用枯燥的理论阐释,而是从鲜活的个案入手,经过层层深入地分析,得出出乎意料而又令人信服的结论。这种分析探究成为《指南》的一大特色,从而有力地呼应了教师们的需求。

二是建设性。如果说,2000年左右性别平等教育破冰是“破”字当头,一批高等院校的性别教育专家立足于解构中小学教育中的性别问题,而中山性别教育试点则注重“立”字挂帅,要建设起性别平等教育的主体架构。建构需要以解构作为前提,清理旧有的性别文化,改良板结的文化土壤,解构又要以建构作为目标,建构其多元包容的性别文化。中山经验建立起主体架构的三个支柱,即性别平等目标、性别平等内容、性别平等课程。第一,性别目标从教育规律的知情行意入手,确定了六个目标:消除性别偏见,自尊并尊重他人;突破性别刻板印象,自信并完善自我;培养性别多元意识,涵养关怀包容的胸襟;发展情感处理能力,营造性别和谐关系;共建文明环境,进行性别平等的互动;善用社会资源,参与性别权利的维护。第二,教育内容分为性别认知、性别互动、性别共同发展三大主题,分解为12个专题36个知识板块。由静态走向动态,由个体走向群体,由微观走向宏观,具有内在逻辑关联,覆盖义务教育的各个阶段,兼顾小学中学高中各个阶段的学生需求。第三,性别课程包括专题课程、融合课程和实践课程。保障每一个教师参与性别教育的课程之中,保障每一个学生知行合一参与性别平等的实践过程。

三是实效性。《指南》并不满足于仅仅转变教师的性别观念,还力图协助教师将性别平等的种子播种在学生心田,塑造未来一代成为完整的人。在中小学开课和大专院校开课差别很大,后者可以讲概念讲理论,并不影响学生的接受和研究能力提升,而对于中小学生则忌讳一味讲概念,这会导致教学的无效。中小学的性别平等教育,是教师将性别平等的理念具象化的过程,是一线教师的再创造,挑战性极强。一方面要求教师准确定位课程的主题,找好性别理念的切入点。另一方面要通过老师的精心设计将其具体化,如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参与进去,让学生体验感悟到性别平等的理念,从而悦纳多元包容的性别观念。作者在第三部分细致深入探究性别平等教师实践的过程、遇到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列出了优秀教学案例、疑难问题解答以及参考书目,供教师们查询借鉴。笔者认为,《指南》是全国进行性别平等教育行动的教师书目。

四是学术性。《指南》中的一批性别概念极具特色。如果说,《指南》的各个章节构成了性别教育的网,这些性别概念就是网上的结。正是这些结支撑起性别教育的主体架构。性别概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社会性别理论中已经出现的。作者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加工,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概括,如作者在最后附上的一些性别概念:性别分工、性别角色、性别气质等。另一类没有出现过,需要对于这类新出现的术语进行界定。作者创造了一些新概念,比如:性别平等教育、女生教育。作者准确地把握了核心,界定清晰而又准确,甚至还有不少独到的观念,如“性别平等教育不是让女性像男性,也不是让男性像女性,而是让男性女性更人性”。此外,作者还注意到性别概念之间的联系,试图将这种关联性描述出来,比如“对性别气质的认识增加了性别角色的合理性,性别角色的规定性强化了性别气质的两极化”。在这个意义上,《指南》对于社会性别研究是一份贡献,对于从事性别研究的学者也是一份启迪。

(作者为中央党校教授李慧英)

(原标题《推进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的具体指引》)

见习编辑 韩湘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范锦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