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一线,民生是红线 龙华社会治理创新架“心桥”
读特记者 张尉心 杨明铭
2017-09-12 08:20

一个多月前,观澜街道利康顺电线厂计划搬迁的消息传出,厂里2000多员工因安置争议引发消极怠工。在区、街两级总工会的介入下,只用了不到25天时间就消除了纠纷。龙华区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张远桥感慨,“得益于工联会平日的工作扎实、贴心,职工把我们当‘娘家人’交心!”

记者在龙华区采访发现,随着社会治理各领域的不断创新,传统制造业大区呈现“柔软”“温情”的一面。

以龙华区当前群团改革工作中着力推进的工联会为例,区群团工作部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办法,一次性派出63名职业化工会工作者,把工作室开到离生产线最近的地方,为职工提供全方位、全时段的服务。

“代表谁、联系谁、服务谁?”凭借对这三个问题反复的自问和求索,龙华区社会治理工作保持活力和激情,创新成果累累,群众获得感满满。

在龙华区民政局负责人看来,社会融合是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平等参与城市社会生活、共享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共商、共建、共享,才能形成命运共同体,推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交流与融合。

龙华街道华联社区,面积不过5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10万。庞大的外来人口群体使社区管理压力剧增。“纸因有你”,一个从废弃纸品的创意利用中演变出的项目,却巧妙地在新老华联居民之间建起了一座“心桥”。这一项目通过纸创艺术、园区开放日、创意大赛等活动,打破社区与园区之间的藩篱,推动社区居民与园区职工、社区与企业之间交流互动,让大家携手共同参与社区环境的提升,共建社区认同感。

观湖街道松元厦社区星光老年之家的“老年食堂”作为互助养老体系的一环,由龙华区慈善会·养老专项基金支持,专门为符合条件的户籍老人提供免费午餐。自5月试运营以来,已为132位老人提供4000多份爱心午餐。

“社区是一线、民生是红线、共建是主线”的理念之下,除了党委、政府、群团、社区的传统力量,不少企业也主动投身到社会治理的主战场中,通过协调行动,来实现工业厂区到融合社区的转变。

运营16年,160多家企业进驻,2万余名员工在此生产生活,银星科技园从未发生过一起重大劳资纠纷。记者走访发现,因为园区主动承接了党建、民政、人才服务等11项政府发起的社会治理项目,这些基层联系点在银星扎根、延伸,为工业园区带来了融洽的劳资氛围。

编辑 桂桐

(作者:读特记者 张尉心 杨明铭)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