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公示首批45处历史建筑 国贸地王等名列其中

读特记者 徐强
2017-09-09 21:22
摘要

深圳首批历史建筑有三个特点:首先是历史建筑综合价值较高,涵盖11种类型,其中:坛庙祠堂8处、学堂书院2处、传统民居15处、寺观塔幢1处、桥涵码头1处、水利设施及附属物2处、军事建筑及设施2处、文化教育建筑及附属物2处、工业建筑及附属物1处、纪念设施...

都说深圳是现代化城市,高楼大厦云集,有谁知道,深圳还是一个历史悠久、拥有多处古建筑的城市。9日,市规划国土委发布发布《关于公示深圳市历史建筑名录(第一批)的通告》,公示了深圳首批45处历史建筑名单,将深圳历史建筑的“家底”公之于众。

在这个45处历名建筑名单中,有代表深圳速度的近现代历史建筑国贸大厦、地王大厦、上海宾馆,也有始建年代最早的是两处明代建筑:南山报德祠和光明新区耕隐麦公祠。

45个历史建筑在10个区均有分布

记者注意到,此次公示的第一批深圳历史建筑名单分在10个区均有分布,其中,福田区6处,罗湖区4处,南山区6处,盐田区1处,宝安区6处、光明新区6处、龙华区4处、龙岗区3处、坪山区4处、大鹏新区5处。建筑面积最大、最高的是地王大厦(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高384米),建筑面积最小的是东山古寺墓塔(3平方米)。

据市规划国土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深圳公示的第一批历史建筑的始建年代时间跨度较大,16世纪至20世纪90年代的建筑物均有入选。45处历史建筑的年代代表性较强,涵盖明代2处、清代17处、民国13处、建国后13处。其中,始建年代最早的是2处明代建筑,分别是南山区南头街道南头城社区中山东街94号的报德祠和光明新区公明街道将石居委会石围村北部将石路的耕隐麦公祠。始建年代最晚的是位于盐田区沙头角街道中英街社区中英街一号界碑东侧的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建于1999年,是广东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中英百年历史的见证。

 

深圳首批历史建筑有三个特点:首先是历史建筑综合价值较高,涵盖11种类型,其中:坛庙祠堂8处、学堂书院2处、传统民居15处、寺观塔幢1处、桥涵码头1处、水利设施及附属物2处、军事建筑及设施2处、文化教育建筑及附属物2处、工业建筑及附属物1处、纪念设施1处、其他当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0处;其次是历史建筑的建筑风格多样,包括传统建筑和当代建筑。传统建筑包含:广府类型、客家类型、中西合璧类型三种类型。当代建筑的代表为地王大厦、上海宾馆等,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外部造型简洁、明朗、清新、大方;第三个特点是历史内涵十分丰富。

深圳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百粤部族

对于开展历史建筑认定工作的原因,市规划国土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历史建筑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的考古和历史研究已经充分证明,深圳不是“文化沙漠”,深圳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百粤部族;到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宝安南头设置东官郡,这是深圳第一次有记载的官方管理机构。此次公示首批历史建筑的目的是加强我市历史建筑的保护,规范历史建筑的管理,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促进城市建设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据了解,深圳开展历史建筑的普查工作始于2014年12月,在普查过程中,对“建成30年以上,未经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能且具备七个特色之一建(构)筑物”进行了普查,总共梳理出184处历史建筑线索。

后来,市规土委组织专家组对照历史建筑评定细则,深入现场,逐一调查核实,最终经过专家审议,评定以罗湖区怀月张公祠为代表的45处历史建筑为深圳第一批历史建筑。

此次公示截止日期为2017年9月22日,期间,社会各界可通过电子邮件或邮寄等方式向市规划国土委反馈意见和建议。

深圳市历史建筑名录(第一批)

http://www.szpl.gov.cn/xxgk/tzgg/othersgg/201709/t20170907_439979.html

编辑 曹亮

(作者:读特记者 徐强)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