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探秘 | 从中国新闻奖看如何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2022-07-25 11:08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朱建华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自2019年开始,中国记协把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写进了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本文以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历届获中国新闻奖作品为例,探讨了新闻工作者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应该具备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 “四力”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中国新闻奖设立30多年来,累计评出获奖作品7600多件,这些作品是新闻界公认的“样板”和“标杆”。30多年来,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累计60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本文以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历届获中国新闻奖作品为例,探讨了新闻工作者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应该具备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一、脚力是基础

做好新闻舆论工作,脚力是基础,是源头,眼力、脑力、笔力归根到底要从脚力中得来。

(一)同题竞争见脚力

独家报道可遇不可求,同题竞争首先考验的是新闻工作者的脚力。1990年春,武钢走质量效益型的道路受到国家有关部门肯定。同时进入武钢采访的新闻单位,从中央到地方连同长江日报在内共有10余家。面对如何报道武钢走质量效益型道路的新闻大比拼,长江日报的七八员战将,春节刚过便一头扎进武钢。大家白天散出去采访,晚上回招待所进行思想碰撞。见报稿件不到3000字,但采访团队却有大量投入。采访对象涉及从决策层、调研室、质管部门到生产、计划、财务、劳资等多个部门。《钢铁“国家队”——看武钢怎样走质量效益道路(之一)》后在首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评通讯二等奖,记者深入一线采访的背后体现的正是脚力。

(二)舆论监督见脚力

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舆论监督要能立得住,事实准确是关键,这对记者的脚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第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长江日报的消息《大屋陈乡“鸭官司”发人深思》获评二等奖。选题定下次日,记者陈炳章便驱车赶到乡下,先后采访了30 多个与此事有关的干部和群众。通过一系列深入采访,农民状告乡政府这一事件的全部情况和细节已经到手,似乎可以着手写稿了,但记者还是坚持找事件的另一方——乡政府,了解整个事件的全过程。见报稿件中有乡党委副书记的回应。某当事人看了报道后说:“全是事实,没话说。”这说明,记者的过硬脚力,是舆论监督客观、全面、准确的基础。

(三)人物报道见脚力

人物报道在中国新闻奖作品中占有一定比例。在第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武汉晚报的通讯《爱的最高境界》获评二等奖。这篇报道讲述了时任武汉市武昌区信访办副主任吴天祥一心为民的感人事迹。这篇稿件的成功之处之一,在于记者做了扎实采访。编辑部决定对吴天祥进行重点报道时,对负责采访的记者林倪涛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下到基层,与吴天祥一起工作、一起生活”。记者在近一个月时间内,骑着自行车,与吴天祥一起走街串巷、排污水、通烟道、修房顶、调解矛盾、资助困难户,最后从数百件事例中精选了4件最感人的故事成稿。整篇稿件字字句句中都能读出吴天祥的爱—— —种对人民群众的真擎的、深厚的爱。可以说,没有过硬的脚力做支撑,是写不出这种包含浓烈情感的文章的。

(四)新闻细节见脚力

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离不开现场和细节。在第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长江日报的消息《“周易应用研究所”值得研究》获评二等奖。一位中国新闻奖评委直言:有些参评稿件之所以落选,是因为该交代清楚的事实没有完全交代清楚,该更深地挖掘的新闻价值没有充分挖掘出来,或者写得干巴枯燥,这与记者的采访作风不够深入有很大关系;一些得到众口称赞的作品,恰恰是作者深入采访的结果,如被评为二等奖的消息《“周易应用研究所”值得研究》就是典型一例;这篇报道全文不足500字,却全是亲自所见所闻,证据确凿,文字生动活泼,现场感强。这说明,只有深入现场才能写出具有现场感的报道,而深入现场体现的正是脚力。

(五)永恒瞬间见脚力

脚力不仅体现在文字作品中,同样也体现在新闻摄影作品中。在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长江日报记者陈卓拍摄的《夕阳之下,一如你从未离开》获评二等奖。2015年6月2日凌晨2时30分,还未入眠的陈卓突然看到手机上弹出一则简讯 :一艘载有400多名乘客的游轮在长江湖北石首段(后确定为长江湖北监利段大马洲水域)遭遇龙卷风沉没。读过简讯后,他立即拨通了部门值班领导电话,得到支持后迅速动身赶往事发现场。历经持续救援努力后,6月5日傍晚,风雨暂歇,沉没的“东方之星”被整体打捞出水。彼时,一抹夕阳挂在天边,勾勒出长江北岸这艘残破而又悲情的客轮的身影。陈卓拿起相机和手机,将眼前的画面定格在记忆里。这也说明,永恒瞬间的背后,同样体现新闻工作者的脚力。

二、眼力是关键

增强新闻工作者的眼力,既要在培养训练中提升“眼力劲儿”,又要在工作实践中造就一双“新闻慧眼”。[1]

(一)重大主题中的眼力

中国新闻奖的性质和定位决定了获中国新闻奖的作品不少都是反映重大主题的作品。从这些重大主题的获奖作品中,也可以看到新闻工作者与众不同的眼力。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长江日报的通讯《140万双袜子的命运》获评一等奖。武汉袜厂仓库里积存着两火车皮的袜子。它们中,最长的沉睡了10年。面对众多商家的订单,工厂长年不肯“吐货”。商家开价越来越低,袜子在一天天贬值。国有企业可以任凭资产贬值,长期无人问津,140万双袜子背后揭示的是国有企业体制、机制病态运行的一个“病理样本”。眼力是面对纷繁复杂情况时对问题的发现力、辨别力、判断力。在工厂交接过程中,发现140万双袜子问题,并直指国企管理体制弊病,深刻说明了眼力的重要性。

(二)新闻现场中的眼力

新闻在现场,而现场也考验着新闻工作者的眼力。新闻工作者的眼力不同,关注的内容不同,捕捉到的内容自然也会不同。继消息《武钢近7万人不再吃“钢铁饭”》在第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斩获一等奖后,长江日报记者梅明蕾又凭借通讯《“守口如瓶”二十年——武钢硅钢片厂尊重他国知识产权纪实》在第五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斩获三等奖。当时,梅明蕾接到了武钢硅钢长的一个邀请,去参加该厂建厂20周年的厂庆活动。那天到硅钢厂,他发现这次厂庆的一些“异样”:该厂业绩显赫,但厂庆却不如其他一些企业热烈,对如核心技术等关键问题的介绍也不太详尽。对此,该厂通讯员进行了解释:那是因为守密的需要。当梅明蕾意识到此事的新闻价值后,想办法约到厂长、总工程师及有关人士,就谈怎么守密的。记者的眼力在这件获奖作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公共信息中的眼力

独家报道变得越来越可遇而不可求,如何从公共信息中发掘出与众不同的内容,是对新闻工作者眼力的考验。在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长江日报的连续报道《当年为救落水顽童致高位截瘫 方俊明28年后获见义勇为称号》获二等奖。这一获奖作品,是从公共信息中挖掘出独家报道,并一步步推动新闻向纵深发展,将城市平民英雄经营成了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方俊明的救人之举被认定为见义勇为,是在武汉市第十三次见义勇为表彰大会上。这次会上共有4 个群体和9名个人受到表彰,方俊明是获表彰的个人之一。此时,距他见义勇为已经有28年之久。对于这次表彰,从公共信息中做出独家有影响的报道,眼力是很关键。

三、脑力是核心

增强新闻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根本在于提升脑力。记者的采访和发现,都要通过脑力的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这一过程中,要摆正思想,也要脑力激荡,在坚守国家立场的基础上,多动脑、勤思考,才能破解重点难点,推出精品力作,传播正确的新闻观、价值观、世界观。[2]

(一)新闻策划中的脑力

新闻策划是新闻生产中常见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新闻策划成效如何,体现的正是新闻工作者的脑力。在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长江日报《市民大讲堂》是10个新闻名专栏(等同于一等奖)之一。《市民大讲堂》专栏与一般的“大讲堂”不同之处在于形式与定位。具体而言,变“向市民讲”为“由市民讲”。让普通人上讲台,当主角,既给普通人出彩机会,又使活动亲切、平实、可感、可信,让身边人激励身边人。这与社会上多见的专家、学者、名人等“讲给别人听”大不同。突出分享人生精彩,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的正能量,而非一般性地讲述市民故事、悲欢生活。《市民大讲堂》的定位和口号,出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是脑力在新闻策划中的生动体现。

(二)新闻发现中的脑力

新闻发现不仅体现眼力,也更体现脑力。锤炼脑力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多想”的过程。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一共评出文字消息一等奖作品2件,《7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出行不封路》排名第一。《7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出行不封路》属于地方媒体独家另辟蹊径首发报道中央领导同志的作品。这篇稿件的出炉过程,体现了新闻发现,而靠的正是脑力。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到武汉做辅导报告。当天是他在武汉期间的第三次宣讲活动、第二场辅导报告。欧阳淞讲到,习近平等7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比预计的时间来晚了一些,原因是沿途没封路和社会车辆一起走的。时隔两天,“中央政治局出台八项规定”播发,其中“不清场、不封路”的规定尤其引人注目。“八项规定”激活了欧阳淞报告会上的线索,长江日报立马开始筹划把欧阳淞所讲“不封路”转化为报道。这背后脑力发挥了核心作用。

(三)价值提升中的脑力

从线索到选题、从选题到报道的转化过程中,是一个不断提升新闻价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正是脑力作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中,长江日报获一等奖的通讯《140万双袜子的命运》的出炉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最初,140万双袜子的线索被“枪毙”了,这个线索初一听,此事涉及市区利益之争,弄不好会陷入矛盾之中,国企亏损也不是什么新选题。后来,作为分管副总编辑的潘堂林参加部门一周选题例会时,大家经过碰撞、互动,最终化腐朽为神奇——回避资产争议,避开采访对象之间的利益之争,国有企业可以任凭资产贬值,长期无人问津,140万双袜子背后揭示的是国有企业体制、机制病态运行的一个“病理样本”。此后,编辑部又召开了专题会进行研究,成稿过程中还请武汉大学的经济学家对这个“病理样本”进行了诊断。记者余兰生事后总结:这篇稿件是智力合作结出的硕果。这其实就是脑力在发挥作用。

(四)融合传播中的脑力

网络和媒体融合类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同样有脑力的作用。在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首发于长江日报微信公众号的H5作品《72个红手印,究竟为了留住谁?》获评媒体融合创意互动二等奖。这一H5创意互动产品,融合文字、音频、视频、照片和互动为一体,将重大主题报道巧妙转化为让读者和用户可听可感可看的沉浸式体验产品。整个H5在设计制作上,框架和逻辑关系清晰,符合受众阅读习惯,此外,互动设计也较为自然。这说明,融合类报道和产品,拼创意其实更拼脑力。

(五)新闻评论中的脑力

评论被视为报纸的灵魂和旗帜。提高新闻舆论工作的有效性,创新评论选题与写作应是方向之一。如何在观点正确的前提下,既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又能“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党报评论面临的挑战,而这离不开新闻工作者的脑力。在第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长江日报“开放务实谈”系列评论第一篇《车站、码头问事处直通电话何时装?》获评二等奖。与这届获奖的其他评论相比,这篇评论虽然也事关改革开放,但所谈论的事则要小得多,这也正是这篇评论的特色。独特的视角背后,体现的正是脑力。

(六)新闻论文中的脑力

中国新闻奖获奖论文同样体现着新闻工作者的脑力。在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罗建华独撰的新闻论文《报业集团化运作创新:打造价值链、品牌链、产业链》荣获一等奖。罗建华自2000年调到长江日报社办公室工作后,一直参与组建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的申报工作,深知组建报业集团对于整合武汉地区报业资源、提升规模竞争优势的价值。工作考量与业务冲动交相激荡,让他顿生波澜,把视野投向全国,关注报业集团的生成机制和运作规律。《报业集团化运作创新:打造价值链、品牌链、产业链》一文发表于2003年春天,其时正处在获批组建长江日报组建报业集团后、正式挂牌成立前。罗建华的这篇论文抓住了当时报业集团组建易、运作难,做大易、做强难的现实问题,从“运作创新”的角度,较早系统提出打造价值链、品牌链、产业链的课题。这说明写好新闻论文也要重视发挥脑力的作用。

四、笔力是保障

精彩之作必有神来之笔。笔力,是优美、鲜活、生动的文字,是精准、精辟、精深的表达,是让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的精彩呈现。在信息传播高速发展的今天,记者手中的笔,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笔杆子”,而是代表了“口头、笔头、镜头”以及各类新媒体传输终端。

(一)编校质量体现笔力

时任中国记协主席田聪明说: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从新闻角度讲,应该是精品,从写作角度讲,应该是范文;通过剖析各级审核出来的各种问题,进一步提升了新闻报道的采编质量和新闻工作者的自觉性。[3]在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评一等奖的消息《7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出行不封路》,是一件新闻精品。郑萌以此稿为例,总结了好新闻养成于“三种习惯”:坚持全局意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坚持作为意识,主动追求才能抓住机遇;坚持精品意识,精益求精才能经得起检验。这里的“反复斟酌、推敲成稿”与“精品意识”“精益求精”,既是对编校质量的要求也是对笔力的要求。字斟句酌进行审校,消灭技术性差错,这是冲击中国新闻奖的基础性工作。稿件如果有差错,轻则影响获奖等级,重则会被取消参评资格。对于有竞争力的稿件,要精心打磨,务求做到零差错。

(二)新闻标题体现笔力

“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如何拟制出鲜活生动的新闻标题,同样体现着笔力。不少中国新闻奖作品的共性特征之一是有一个好标题。在第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有人认为,《武钢近7万人不再吃“钢铁饭”》能获奖,标题很关键,是整个新闻的传神之“眼”,主标题中的动词“吃”用得十分生动、形象。用“吃”与“钢铁饭”相联系,就是将最精彩的新闻事实用精彩的语言来表述,它生动形象地报道了武钢提高劳动生产率、改革管理体制,将近2/3的非钢铁生产人员从武钢“分流”出来,形成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经营管理体制这一新闻。[4]这背后体现了新闻工作者过硬的笔力。

(三)表达呈现体现笔力

除标题外,笔力还体现在谋篇布局是否合理、遣词造句是否精确、细节刻画是否传神、背景材料使用是否得当等多个方面。笔力,是新闻工作者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不仅体现新闻工作者的作风,也体现新闻工作者的文风。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长江日报的通讯《不能再走“先污染再治理”路子——探访“农家乐”环保问题》获评三等奖。此稿2500多字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引入问题;第二部分直击问题;第三部分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在第二部分,1600多字的篇幅,用了六组镜头直击记者探访看到的问题。这是这篇稿件最大的亮点,用镜头直击的方式,最大的好处在于现场感特别强,增强了问题感和紧迫性。这种呈现方式的创新,体现的正是笔力。

(四)照片图说体现笔力

新闻摄影作为一种报道形式,一幅好的新闻摄影作品,除了照片本身,文字也是重要组成部分,文字既包括标题也包括配文或图片说明。新闻奖评选中,部分摄影作品因为图说不规范受到影响,这也再次说明摄影作品的图说不容小视。在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拍摄的《武汉上空定格奇景》获新闻摄影三等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盛希贵总结新闻摄影报道文字说明写作至少要明确如下几条:一是既要有标题,又要有文字说明,缺一不可;二是新闻要素齐全,且文字简练、生动;三是符合新闻事实本来面貌,真实、准确。[5]与一般的新闻摄影多作为稿件配图不同,李永刚拍摄的《武汉上空定格奇景》是一件独立的新闻摄影作品,文字说明的作用在这件中得到充分体现。

五、结 语

在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作品《“活过来了!”19天, 456个小时,我们终于救活了他》获评短视频现场新闻三等奖。作为一件主题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作品,能获奖,在于这件作品新闻性强、具有现场感、传播效果好,这背后同样也是新闻工作者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体现。作为一名长期专注于采写文字的记者,记者王恺凝不仅抓住了到重症监护室采访拍摄的机会,现场还做到了随机应变,采访结束连饭都没吃就回家剪视频,在回家路上就已经构思好整个视频的结构,最后实现了全国首发。这条视频虽然是文字记者拍摄剪辑制作的,但视频字幕中新闻的基本元素齐全。总之,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虽然脚力是基础、眼力是关键、脑力是核心、笔力是保障,但这四者之间并不是一个割裂的存在,很多获奖作品背后都是新闻工作者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综合体现。

参考文献

[1]雷跃捷,吕文.眼力是新闻工作者观察力和判断力的关键因素[N].光明日报,2019-12-18.

[2]高晓虹,赵希婧,付海钲.增强“四力”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N].光明日报,2019-02-19.

[3]田聪明,序·中国新闻奖作品选(2014年度·第二十五届)[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6.

[4]边苏,一字出奇 满题生辉[J].高等函授学报,1999(2).

[5]盛希贵,怎样选出真正的优秀摄影报道?[J].中国摄影家,2014(7).

(作者朱建华系长江日报报业集团长江财经传媒研究院主编)

编辑 采访-严偲偲审读 舆情研究部-李诚审核 朱玉林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