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故事 | 深圳的“普罗米修斯”
晶报APP
2022-07-20 16:29

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与智慧女神雅典娜共同创造了人类,他为了维护人类蒙骗神祇,生气的宙斯因此拒绝向人类提供生活必需的最后一样东西:火。普罗米修斯决定盗取火种。

太阳神赫利俄斯每日都会乘着四匹火马所拉的太阳车在天空中驰骋,从东至西,晨出晚没,令光明普照世界。在太阳车经过时,普罗米修斯偷偷将树枝伸到火焰中点燃,把火种带到了大地上。

因为有了火,夜里也有了光。

在大英博物馆前任馆长尼尔·麦格雷戈所撰写的《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中,博物馆动员了100多名馆员、400多名专家从800万件馆藏中精选了100件最具代表性的物品,全面展现了人类200万年文明史。尼尔·麦格雷戈将最后一件藏品看作“是对神话‘盗火种的普罗米修斯’谦逊的呼应”。

那是一套制造于深圳的太阳能灯具——在书籍所讲述的世界史尾声,排除了为在南极洲生活和工作制作的服装、体现世界大都市饮食文化多样性的厨具和世界共享的爱好足球后,战胜了智能手机,被选定为最能总结2010年世界的物品。

寻灯

站在2022年7月的深圳街头,阳光和雨水猝不及防换岗,我撑着小阳伞快步走在瓢泼大雨中,把怀中的《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中文版下册抱得更紧些,怕被淋湿。我与这本出版于2014年的书相遇得有点晚,以至于我对书中的第100件藏品太阳能灯具的寻找颇费周折。

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是世界上首家国家级公共博物馆。其收藏建基于汉斯·斯隆爵士遗赠的71000多件藏品,至今馆藏已达800多万件。

以物述史,比仅靠文字还原的历史更为公正。用100件大英博物馆的藏品,带领现代人畅游200万年的人类文明史,这是一个精妙的创意。它源于大英博物馆与英国BBC广播公司在2010年的合作广播节目《一百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创下1100万人同时收听的纪录。

在此基础上,尼尔·麦格雷戈花费了四年时间撰写《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一书,中文简体版由新经典文化公司引进,新星出版社出版。与此同时,大英博物馆启动全球主题巡展,走过日本、阿联酋、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先后在我国北京、上海开展,引发了国内群众观展热潮。

此时,深圳的南山博物馆正在举办“永恒的面孔——古埃及的黄金木乃伊”展览,门票十分难预约,也许与当时的展览火爆程度不相上下。决定错峰而行的我,暂且先翻阅《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聊以自慰,该书的第一件文物就是“大祭司的木乃伊”。

书中挑选的100件藏品中有10件中国藏品,分别是西周的康侯簋、铜钟、西汉的漆耳杯、东晋的《女史箴图》、传丝公主画版、唐代的墓葬俑、元代的大卫对瓶、明代的纸币、清代的玉璧以及现代的太阳能灯具。我相信乍看到名单时大部分人都会和我一样,觉得太阳能灯具十分突兀,无论从历史、艺术甚至是市场的角度,都难以想象它凭什么与其他中国藏品比肩?

不过,太阳能灯具却是所有藏品中,在空间上、时间上距离我们最近的。也许见到它,触摸到它,我能找到答案。

从图上看,太阳能灯具绿色的塑料外壳很是朴素,没有品牌标志,文字介绍中也没有更多来源信息。运用图片、关键词等多种方式搜索,跳出的都是书与展览的新闻。直到我看见一部8集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微纪录片,虽然片中展示的太阳能灯与藏品完全不同,我还是尝试从上面的品牌标志“d.light”入手。

d.light是一家美国公司。在网上一篇讲述壹基金与d.light共同发起公益项目,为四川凉山美姑县贫困家庭提供室内太阳能灯相关培训的文章中,我惊喜地看到了配图人物手中拿着与藏品一模一样的太阳能灯。

于是,我顺藤摸瓜搜索出一家“光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迫不及待带着书寻到了办公地点求证。

“这是你们公司的产品吗?”我尽量压抑住激动的心情,指着书问。

“应该不是吧,我们的产品都是统一的橙色。”工作人员露出了疑惑的表情。

“可是跟你们这个产品差不多。”我不放弃,又指指公司宣传册上翻到的蛛丝马迹——上面有一款造型与藏品基本一致,但为橙色的产品。

“稍等,我帮你去问问其他同事。”


▲书中两样藏品给郝纪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信用卡,二是一套太阳能灯具。

选择

其实,我会注意到这本书、这套灯都是因为郝纪柳老师。

2015年,郝纪柳给福田区图书馆捐赠了一批书,受邀请成为该馆“一间书房”领读人。 “一间书房”是福田区图书馆推出的公益读书交流活动,以引导阅读、读者参与、交流对话为主,以读书会、《一页》《一册》等载体形式呈现的品牌活动。郝纪柳每10天要挑选一本书,写推荐词、找配图,制作成《一页》。

2017年8月20日的《一页》上,郝纪柳推荐的正是《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他的寻灯之旅就始于那一年。

2017年,郝纪柳到英国爱丁堡大学出差,因为工作安排临时有变,他有了许多自由时间,就跟同事们一起去英国乡村走了一圈,回到伦敦后剩半天时间留给了大英博物馆。

对于喜欢逛博物馆的郝纪柳,别说半天,大英博物馆给他一个月也转不完。他就先挑着看了古希腊、古埃及、两河流域的主题展览,然后在大厅的商品部里发现了一本书,没错,正是《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英文版。他查了一下,原来这本书早有中文版,于是回国后买来此书细读并做了推荐。

书中两样藏品给郝纪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信用卡,二是一套太阳能灯具。人们对于博物馆藏品的认知大多有些刻板印象。郝纪柳说:“我们一说到博物馆都是价值连城的东西,但是那个信用卡样本卡可能(成本价)就10块钱。”深圳制造的太阳能灯也并不昂贵,却给了他启发与共鸣。

《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83313亿千瓦时,全国人均用电量5899千瓦时,全国全口径发电量为83959亿千瓦时。而联合国支持的2022年版《跟踪可持续发展目标 7:能源进展报告》指出,目前,全球仍有7.33亿人用不上电。

对于打开开关就能亮灯,一年四季用冰箱保持着食物新鲜,搭乘充电的新能源车出行的深圳人来说,可能难以想象在大英博物馆挑选出太阳能灯时,“无电人口”的数字还是16亿。

缺电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特别是非洲和亚洲一些国家。这些地区的人们夜里只能靠蜡烛或煤油灯照明。蜡烛的光线昏暗且不耐用,煤油灯对贫困家庭来说开销不小且会释放有毒气体,还容易引发火灾。而太阳能灯只需捕获阳光就能改变这些人群的生活。

郝纪柳说,选择太阳能灯具,是跳出了地域或族群的局限,站在了人类文明的高度,关注环境保护、关注弱势群体的一个视角。

这与郝纪柳的工作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在做相似的选择题。

郝纪柳曾多次在讲座上推荐这本书和提到这套太阳能灯。有一次他讲世界史,除了这本书,他还推荐了余世存的《一个人的世界史》和彼得·弗塔多的《塑造世界的1001天》。他提倡,关注一件事物应当有多种视角。

就如郝纪柳在推荐《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的《一页》上写的:“选择就是态度,就是价值判断的体现。”

▲萨姆(左)和内德(右) 共同创立了d.light,萨姆手中拿着的正是入藏大英博物馆的太阳能灯。

遗憾

在光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下称“光悦”)前台等待了几分钟后,那位员工又出现了,带来我最想听到的答案:“这是我们公司早期的产品。”

光悦中国区人力资源经理陈晶晶接待了我。她告诉我,d.light源于美国硅谷,于2008至2009年经由香港投资推广署帮助将全球设计研发中心逐步迁移到香港、深圳,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第一家商业化的社会企业。深圳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完善的产业链条,训练有素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群体,为初创期的光悦提供了优越的创业成长环境和发展基础。公司的产品都在广东进行生产,主要在非洲和印度当地销售。

在了解那套太阳能灯具前,陈晶晶先为我讲述了光悦的创业故事,那是关于两位“追光少年”的故事。

2004年,作为公益志愿者的萨姆·戈德曼(Sam Goldman)在非洲贝宁,目睹了15岁的邻居因为使用煤油灯发生意外而严重烧伤。萨姆当时就意识到,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安全用电问题刻不容缓。

萨姆抱着明确的目标——建立一家为离网发电家庭提供服务的公司,进入了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在参加“为极端可负担能力设计”的课程中,他遇见了内德·托祖(Ned Tozun)。2006年,内德和萨姆共同创立了d.light,致力于为全世界提供清洁且实惠的照明和能源方案。

入藏大英博物馆的太阳能灯,就是他们研发的第一款商用太阳能产品。灯上有一个把手,整体只有一个大号咖啡杯大小,太阳能板则跟一般摆在床头柜上的相框大小差不多,它在烈日下暴晒8个小时,能提供长达100小时的照明,并且它还能给手机充电。

我满怀期待地询问陈晶晶是否能看一下实物,她找了一圈后遗憾地表示,由于公司办公地点搬了好几次,时间又过去了十多年,现在仓库里已经找不到那批产品了。不过当初负责产品订单管理的员工王梅芳说,“公司产品都会先让员工体验,我记得我给我妈拿的就是这一型号,她去年还拿出来充电。”

王梅芳的老家在湖南农村。2005年大学毕业后她来深圳工作,2008年成为了光悦第一批员工。她还记得那个时候产品研发人员来自美国、意大利、英国等多国,大家就围坐在一张长办公桌前,抱着电脑你一言我一语地找问题、提建议、改设计。第一款商用太阳能产品生产出来后,她想着农村晚上路灯不足,刚好适合母亲外出使用,就带回了老家。去年王梅芳回去时,发现多年来母亲用得并不多,这台灯至今还功能完好。

虽然没能见识入藏大英博物馆的那套太阳能灯,我却在光悦看到了许多更新迭代后的太阳能产品,有学习灯、应急灯、太阳能逆变器等。陈晶晶说,迄今光悦产品服务的区域覆盖全球70个国家和地区,为1.28亿人改善了生活品质。

▲记者在光悦看到了许多更新迭代后的太阳能产品。

▲非洲朋友使用太阳能灯。(光悦供图)

追光

2016年,刚入职新经典文化不久的编辑柳艳娇接到了第一个重点项目,就是将《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三册平装版改为大开本精装。她在编辑时常发出惊叹,作者用冷静却不乏温度的笔触,将一件件沉默沧桑的物品缓缓介绍给我们,它们蕴藏着当地乃至世界的历史,见证着当时甚或未来的文明。

柳艳娇同样对最后一件藏品太阳能灯具充满好奇。她说,就如作者所写,它“不但能总结2010年的世界,彰显人类的关切与渴望、代表人类的普遍经历,并且十分实用,就物质方面而言对世界上大多数人具有重要意义”,乍看之下出人意料,实则令人会心一笑,同时由衷钦佩作者的视野与高度。

目前,《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的平装版和精装版加起来发行量已超过30万。在郝纪柳的书架上,两个版本都能找到。

“带着这本书,去大英博物馆把书中提到的100件藏品看一遍,在我看来可能是最聪明的一个计划。”写在《一页》结尾的这句话,正是郝纪柳一直以来的心愿。

2019年,他就在毗邻深圳的香港参观了这个“百物看世界──大英博物馆藏品展”。

一见到我,郝纪柳就很遗憾地告知,当时看展拍摄的照片都找不到了,没办法与我分享,好在他还保留着一本参观时免费领取的纪念“护照”,上面满是他和女儿沿展览路线打卡盖章的记忆。没想到这本薄薄的宣传册子上只印了十多件代表展品,这套太阳能灯也在其中。

郝纪柳记得,观展那天展馆还没开门他们就已经等在外面,父女俩别出心裁,顺着展览路线看了一遍,又逆方向看了一遍。郝纪柳对这本书已经很熟悉了,但再熟悉,看到书中的藏品一一出现在眼前的时候仍感到震撼。而令他期待的是,那套看起来很普通的太阳能灯具将会如何被展出呢?

“它居然和一幅日本的画放在一起。”郝纪柳说,那幅作为背景的画作主题是阳光,不仅与太阳能灯相互呼应,并且向参观者传达了这件藏品被选择的意义——人类依靠太阳生活,而这件小小的物品可以为地球上16亿用不上电的人提供与太阳的联系。“它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郝纪柳的寻灯之旅以终于见到了这套太阳能灯作为句号。从此,这台灯如同一个小小的灯塔,伫立在郝纪柳脑海的某个角落。

2020年华强北博物馆筹建时,这台灯的光就在郝纪柳脑海中强烈一闪。他曾想找来一套相同的太阳能灯送给博物馆。他希望,参观者可以从这台灯出发,去寻找华强北乃至深圳与世界更多的贸易与联系、更多的沟通与机会、更多的可能与更远的地方、更多的人与更好的一天。

我的寻灯之旅则以遗憾告终。

1931年,发明电灯的托马斯·爱迪生曾对朋友亨利·福特和哈维·费尔斯通说,“我会把钱都投在太阳和太阳能上,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能源啊!但愿人类不会等到石油和煤炭都枯竭的那天才找到开发它的办法。”想必他在天有灵,若能看见太阳能灯应该会感到欣慰。

我想起光悦办公室玻璃门上贴着的大幅照片:在太阳能灯的光照下,非洲朋友笑容灿烂,眼里好像盛满希望的小星星。我这一趟,应该也不算遗憾。

我们一直追逐着光,因为,光是人类故事的起始与终结。

(原标题《元故事 052 期 | 深圳的“普罗米修斯”》)

编辑 特区报-连博审读 韩绍俊审核 编辑-关越(客户端),编辑-范锦桦(客户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