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未来的竞争,该给年轻人提供怎样的教育?南科大教授马兆远提出见解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文 胡蕾/图
2022-07-13 12:31

7月10日下午,应南山区粤海街道文化活动系列“湾区新知十讲”邀约,南方科技大学系统设计与智能制造学院教授马兆远携新书《智造中国》亮相前檐书店,以“高等教育如何适应后工业化社会”为题,分享一个科学工作者对高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如何适应后工业化社会的思考。

马兆远从全球的高等教育主体的现状,梳理出当今全球高等教育的系统性偏差。他认为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在头部学校,长期会造成社会阶层分裂。

现场,他还和大家分享了谢菲尔德大学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案例:谢菲尔德大学设立先进制造研究中心(AMRC),吸引了波音、空客、罗罗等先进制造型企业落地本区域,将大学的研究和企业生产紧密结合。通过学徒制的方式,吸收了一些不能通过考试体系上大学的学生成为AMRC研究院学徒工,最后获得大学的文凭,并成为波音或者空客的工程师。这个研究中心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大学在社会里的角色:不光是做研究、发论文,大学也改变了职业教育的定位,真正地让年轻人变成先进制造业企业的工程师,而不是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

马兆远认为我们未来将面对这两类竞争:短期来看,10年内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将会继续流动到劳动力价格更低廉的地区。只有培养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工程师才能超脱在低端层级的竞争。其二,如果眼光展望30年后。随着机器人、人工智能以及元宇宙等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教育已不再适应未来的发展,我们要思考应该给年轻人什么样的教育,让他们适应未来发展所带来的重重挑战。

新工程教育是当下高校转型的一个方向。麻省理工学院(MIT)最早在2017年提出构造新工程教育的转型,着力培养交叉学科人才,并以项目引导和实践操作为主要学习方式。而戴森大学和富兰克林·欧林工程推出了他们对新工程人才的培养计划。并通过学徒制和低录取率,保证了优秀的生源以及与教授充分的交流学习的机会。

新工程教育要培养的是“既动脑又动手的人才”。但当下还面临不少现实的问题。比如,如何在大学里怎样建立师徒制,怎样破除社会累积下来对工程教育的偏见等,这都需要国家最优秀的教育资源参与,通过进一步实践去验证。

(原标题《马兆远开讲湾区新知十讲:面对未来的竞争,我们该给年轻人提供怎样的教育?》)

见习编辑 陈桥魁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张雪松 郑蔚珩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文 胡蕾/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