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罗湖第10期 | 谭光耀:近半个世纪“三趟快车”经罗湖驶向香港
深圳特区报记者 黄洋
2022-06-28 22:38

谭光耀

1960年出生,自1979年开始参与供港鲜活产品“三趟快车”保障工作。从一名普通铁路工人一路成长为原深圳北站(今位于罗湖区笋岗街道的笋岗站)站长、深圳站副站长,将职业生涯的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三趟快车”事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述时间:2022年6月10日

口述地点:罗湖区宝龙嘉园小区党群服务中心

采写撰稿:深圳特区报记者 黄洋

751、753、755,这三趟专门运输供港鲜活产品的列车,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三趟快车”,曾经是香港与内地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从1962年到2010年,在近半个世纪里,“三趟快车”载满祖国天南海北的丰富物产,分别从武汉、郑州、上海始发,最终停靠在当时位于深圳罗湖笋岗的原深圳北站。经过快速组织过关,第二天,这些鲜活产品便出现在香港的各个茶楼、酒店以及市民餐桌上。“三趟快车”犹如一条饱含母爱的“脐带”,将香港与祖国内地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一则招工消息让青春的心躁动起来,我来到了深圳罗湖

1979年,我刚18、19岁,这一年我面临着一个人生的重大选择。当时,作为返城的知识青年,未来何去何从,我很迷茫。在河源工作的父亲原本计划让我先一步回老家湖南,等自己退休后再一家团圆。但一则招工消息让我青春的心躁动起来——原深圳北站要招10名普工。那时候,铁路被称为“铁老大”,进入铁路系统工作等于端上“铁饭碗”,我毫不犹豫报名并顺利通过了。这一选择,让我的命运与深圳罗湖、与“三趟快车”紧密联系起来。

上世纪早期,从内地到香港的铁路只有广深铁路一条,必须通过罗湖口岸。因此,当时罗湖在全国铁路运输格局中地位举足轻重。深圳当时一共有深圳站和原深圳北站两个火车站,全部建在罗湖。修建原深圳北站的主要目的就是服务“三趟快车”。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三趟快车”的运行已经比较成熟,原深圳北站股道从60年代的3条扩充到了15条。“三趟快车”被称为“货车之首”,是铁路系统的重点列车,定期定班定点,沿途基本不解编。

我最开始是列车连接员,再是调车长,慢慢做到调度员。“三趟快车”抵达罗湖后,需要在股道上重新编组,即把一列车中要优先出口的车厢摘出来换挂,重新拼组在一起。当时车站条件很有限,连接调度都需要人工操作。一列车30多个车厢,靠喊话火车司机常常听不见,一天下来嗓子都是哑的。因此,调车员通常会通过信号旗来指挥。这两面旗帜一面是红色,一面是绿色。以火车头作为动力牵引,调车员举绿旗,即示意火车可以移动;举红旗,即停止。

1982年,谭光耀参加广州铁路局组织的技术比武。

由于“三趟快车”每天开行,当时我和工友们轮班工作。列车编解属于露天作业,日晒雨淋、白天黑夜,非常辛苦,但年轻时自己也干劲十足。记得1982年夏季的一天,那时我还住在车站的单身宿舍。头天晚上刮起台风,风大雨大,哐哐哐地到处都在响。次日早上,宿舍门一打开,风雨猛烈地灌进来,直接把两扇窗子吹跑了,蚊帐被撕烂了,床铺也打湿了。想到不能耽误发车,我顾不得那么多,冲出去先上班。上完班回来却犯愁了,没地方睡觉,只好去工友床铺挤一晚。

千辛万苦,只为让祖国各地产品以最新鲜状态端上香港市民餐桌

民以食为天。香港面积狭小、人口密度高,农副产品大部分由广东地区供应,广东一旦遭遇自然灾害,香港的供应情况就十分堪忧。1962年,在周恩来总理亲切关怀下,原对外贸易部和原铁道部共同开创编号为751、753和755的“三趟快车”,分别从武汉江岸站、郑州站、上海新龙华站始发,专门运输猪牛羊等鲜活产品,经深圳罗湖运抵香港,这就是“三趟快车”的由来。

当时,全国将对港物资供应当成一项特殊任务,供港物资一定要保证质量。以猪为例,按香港市场要求,以不同档次分为成猪、中猪,由于香港人特别喜欢吃烤乳猪,供应物资里也常常有乳猪。随着“三趟快车”开通,内蒙古的羊、黑龙江的牛、新疆的哈密瓜……祖国内地天南海北的鲜活产品源源不断地送往香港,极大地提升了香港人的生活质量。

鲜活产品的长途运输需要付出难以想象的艰辛。当时,为了保证猪牛的成活率,铁路部门设计了一种专门的牲畜车,四周都有缝隙,牲畜在里面可以透气,但跟车的押运员就要受苦了。几百上千公里,他们在车厢里与牲畜一起,每过一段时间就要给牲畜上水。除了夏天热冬天冷,还要忍受猪牛等粪便的强烈气味。

为了让鲜活产品快速抵达香港,以最新鲜的状态端上香港市民餐桌,原深圳北站也不断创新优化组织保障。最开始,“三趟快车”没有区分干杂货、冷冻货、鲜活货等,所有产品都编排在一趟列车里。香港那边主动找到我们,说明他们编解能力不足,希望这边先分好类再运送过去。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原深圳北站重新安排工作流程开设专列,将每天第2班、第5班,第8班专门编排鲜活畜禽。列车到达香港后,货物可以直接送去卸车,不再需要重新解编,大大提升了周转效率。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三趟快车”最繁忙的时候。那时候,原深圳北站50多条股道上,堆满了待编组的车厢。最高峰日均接车约200辆,安排12个供港列车班次。当时,原深圳北站固定安排一趟早上7点多的车、一趟晚上9点多的车。根据物资到达情况,如果早上编组运往香港,产品当天就可以上市;如果晚上出发,产品也可以在第二天早上上市。

“三趟快车”在2010年光荣退役,见证了内地人民与香港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随着内地与香港关系日益紧密,以及内地高速公路网络日渐完善,深港两地通关进一步便利化,深港公路口岸快速通关模式加速推广。供港鲜活产品的出口,逐渐从铁路运输转向时间更短、成本更低的公路运输。服务香港同胞近半个世纪的“三趟快车”在2010年光荣退役。

2008年,随着“三趟快车”货运量越来越小,铁路系统内部也开始进行改革。原深圳北站、布吉站(现深圳东站)一起合并到深圳站进行管理,深圳北站的名字由位于龙华的新火车站顶替。我自己也随着机构改革到了深圳站,由原深圳北站站长成为深圳站副站长。

近半个世纪,“三趟快车”源源不断地将充足、高质量的鲜活产品运往香港,保障了香港民生稳定,进而保障了香港社会稳定,这为香港在上世纪60到90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48年里,“三趟快车”从未间断,而且最大程度抵御了市场价格波动、自然灾害等影响,充分体现了内地人民与香港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随着内地现代物流的蓬勃发展,有人说,供港鲜活产品的“三趟快车”已演变成“N趟快车”。

18岁来深圳,一路从普通的连接员、调度员,成长为一站之长,我见证了“三趟快车”的辉煌岁月。我的家在罗湖区宝岗路,站在小区门口,抬眼可以望见原深圳北站高高的顶棚。1979年第一次来深圳罗湖时,当时的感受是这里跟农村老家没什么两样,没曾想,却亲历了这段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史,如今的罗湖早就今非昔比。这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幸运。

编辑  梁晶晶  审核  盛佳婉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黄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