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自然资源局:坚持规划先行 精准供给自然资源要素
惠州日报
2022-04-22 09:36

4月22日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惠州自然资源禀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去年以来,惠州自然资源系统认真落实“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要求,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坚持规划先行,强化空间规划意识,加强项目落地要素保障,精准供给自然资源要素,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强土地整治及生态修复,提升海洋综合管理水平,严格自然资源执法监管,为惠州打造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贡献自然资源力量。

规划先行

全市规划管理从“看得见”迈入“管得住”

自然生态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底气,是最珍贵的宝藏。对于惠州来说,城市背山面海,环拥西湖,自然生态要素丰富多样,“山、水、林、田、湖、海、矿”七大生态资源要素齐聚。全市形成了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两江”横穿、南部与海相接,通山达海的自然生态格局。

如何发挥好、利用好、保护好这些资源,强化规划统筹引领、精准配置资源是关键。

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结合全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将积极构建多功能生态廊道体系,形成山水城市框架格局。

据了解,作为广东省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试点城市,惠州于2019年7月率先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形成1个市级总体规划、4个分区规划、22个专题研究和1个数据库的成果体系。

“国土空间规划是惠州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也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该负责人表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是惠州近年紧跟上级部门作出的重大部署。

去年,市自然资源局还牵头制定并印发实施《关于建立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加强监督管理的实施方案》,以构建“惠州特色”分层分级分类的科学规划管理体系和实施监督体系为目标,明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审批体系、全域全要素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利用体系、全流程全领域实施监督体系等细则。

“全市规划管理稳步实现从‘看得见’向‘管得住’迈入。”该负责人介绍,今年,该局将进一步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要求,加快完善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加快全域全周期详细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全面掌握全市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等项目进度,实现全流程覆盖、全周期服务、全方位监管,积极构建信息化、智能化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体系,提高规划管理信息化监管水平。同时,科学精准编制城乡各类详细规划,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耕地保护

全市耕地137.06万亩 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日前,在惠阳区良井镇矮光村,村道边的一片撂荒地经过改造后变成了耕地,种上了水稻,让“沉睡”的土地再次被激活。

人类的主要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耕地。像维护身体健康一样,耕地同样需要精心调控才能保持最佳状态。

今年发布的《惠州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显示,惠州拥有耕地91372.14公顷(137.06万亩),主要集中在博罗、龙门,如何保护好这些耕地成为关键。

对此,近年来,惠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大力推进垦造水田、稳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拆旧复垦,加大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地区的督促指导力度。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我市组织开展新一轮垦造水田,全面落实省下达的2021年垦造水田计划任务,督促指导县(区)高质高效推进任务实施。同时,扎实推进不实补充耕地整改,去年共落实28个项目的不实补充耕地整改工作,实现整改耕地、水田面积分别约4354亩、167亩,整改经验走在全省前列。

在自然资源执法督查层面,我市继续严格抓好自然资源执法监督,将土地卫片执法与“两违”整治有机结合,2020年违法用地整改成效显著,卫片整改面积超1.5万亩,违法占耕比3.48%,远低于15%问责比例红线;同时,狠抓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工作,顺利完成365宗农村新增乱占耕地建房行为的整改。

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市将继续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卫片执法检查的力度、强度、硬度,充分运用好“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土地执法动态监测监管机制,严厉查处整改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强力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整治,对新增占用耕地实行“零容忍”,对存量问题坚决按照国家、省政策意见分类加快处置。

生态修复

拆旧复垦1623亩 新增红树林面积1704亩

临近傍晚,鹭鸟归巢,海风吹来,红树林随风摆动。惠东考洋洲海域,随着考洲洋—罂公洲至赤岸区域海岸带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实施,沿岸滩涂不断修复,红树林面积不断扩大,海鸟穿梭,虾蟹成群,海岸带一派生机勃勃景象。

红树林素有“海岸卫士”的美誉,发挥着防风固堤、净化水质、提供生物栖息地等生态功能。近年来,我市多方筹措资金推动红树林种植工作,位于稔平半岛的考洲洋作为惠州面积最大的湿地,更是成为全市种植红树林,开展海岸带整治修复的重点区域。

“作为海洋大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是惠州经济发展重要课题之一。在不断推动高效率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也是重要的一环。”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整治不断加强,扎实推进海岸带生态修复,不断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有效遏制违法用海行为,既保护了海洋生物多样性,又兼顾好海洋发展与保护。

据介绍,去年,我市完成2019年度、2020年度省级海洋生态修复专项资金项目市级验收工作,在平海内港、范和港、大埔屯等海域新增红树林面积1704亩,整治修复岸线长度约8.3公里。

此外,去年我市还申请得到2021年度省级海洋生态修复专项资金4400万元在考洲洋继续开展红树林种植,计划新增红树林面积1100亩。

除了海域,在陆地,生态保护项目也在进一步开展。该负责人介绍,去年我市全力推进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深入推进拆旧复垦专项治理,已完成拆旧复垦验收面积1623亩,超额完成省下达的1200亩任务。同时,大力推进矿山环境整治,全市绿色矿山治理复绿面积约34公顷,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

保护地球还在于生态修复,体现在每一个生态治理项目中,也体现在如何下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这盘大棋上。

该负责人介绍,市自然资源局还在有序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化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整体谋划、综合施策和系统治理。去年3月份,该局正式启动2022年度山水工程项目申报工作,并逐步完善项目实施方案的细则。

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制定保护和修复措施,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化治理,积极参与构建大湾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努力为大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贡献自然资源力量。

(原标题《惠州市自然资源局:坚持规划先行 精准供给自然资源要素》)

见习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张雪松 郑蔚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