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国家“大遗址”笔架山潮州窑:罕见80米长龙窑年产瓷器逾50万件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绪山 文/图
2022-04-20 15:44

位于潮州市区韩江东岸的笔架山麓,寂静的山坡中埋藏着千年前的一派繁华,这里是曾经极盛于北宋的笔架山窑场,当年烧制陶瓷的窑炉鳞次栉比,绵延数里,成为蔚为壮观的“百窑村”。大量的瓷器在这里出窑后源源不断地经由韩江转运出海,走向世界,成为当时我国南方陶瓷生产和出口的重要基地。这是历史给“中国瓷都”潮州留下的一份宝贵财富,在国家文物局不久前公布的《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中,笔架山潮州窑遗址榜上有名。这处珍贵的历史遗存,不仅见证了潮州千百年来生生不灭的窑火,也是历史上中国陶瓷与世界交流的重要载体和佐证,彰显了潮州地区在 “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

记者日前走进遗址保护区采访,保护区经过环境整治已经整理出了一片开阔的平地并专门建设了防腐木栈道,保护地下尚未考古发掘的遗存。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在百岁时题名书写的“笔架山潮州窑遗址”主题标识十分引人瞩目。在一旁葱郁的林木中,顺着山势的斜坡,笔架山窑第10号窑静卧其间,该窑残存79.5米、3米多宽的窑床于1987年被中央权威媒体报道为国内最长。窑址虽然寂寂无声,但当人们走入巨大的窑室时,便不由自主催生对当时窑火熊熊、生产繁忙场景的复原想象。

粤东考古中心主任黄舒泓向记者介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日本考古专家团来潮州访问参观开元寺时,在潮安县博物馆展出的笔架山窑考古发掘出土的标本中,比对发现在日本出土的宋代青白釉等瓷器的源头和故乡就在潮州,这让日本专家十分惊喜。据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潮州笔架山窑产品在十世纪中叶至十二世纪,大量出口外销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东亚等市场,在马来西亚、印尼、日本博多港等地方就出土出水了笔架山窑器物;在柬埔寨吴哥地区,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皇城宫发掘出土物中,就有笔架山窑生产的出土物,常见的青白釉盒等器型精美,装饰手法丰富。

大规模生产瓷器并销往海外的潮州笔架山窑,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历史文化宝藏?经过数十年的考古发掘,它正逐步向世人展示其丰富内涵。1953年至1954年,笔架山麓的韩山师范学院在扩建校舍期间,4座龙窑被接连发现。1958年,笔架山潮州窑的考古工作陆续开始,发掘出6座窑址。至此到1987年,围绕笔架山南北3公里进行的考古工作,一共发掘整理了12座斜坡式龙窑,并按照顺序编号为Y1至Y12号窑。

黄舒泓当年有幸参与了Y10号窑的发掘过程。位于笔架山中部的Y10号窑,属于典型龙窑,在Y10号窑遗址现场,黄舒泓向记者介绍,笔架山窑炉结构系斜坡龙窑,1、2、3、6、10号窑为分室龙窑;5、7、8、9号窑为单室龙窑;4号窑为阶级窑。其共同特点都是长条形斜坡式龙窑,其建窑时一般是在适宜坡度的山坡上挖一长条形深沟,自下而上,依山势上伸砌筑。多样性的窑炉结构进一步增加窑内辐射热能,促进传热效果。烧窑时升降温得到理想控制,均能烧还原气氛,适应烧制大小和多器型瓷器,产品釉色晶莹,透明度高,与釉下刻划纹饰交相辉映,提升产品的实用性和美誉度。而唯一一条阶级窑的特点是从分室龙窑演变而来,把窑床分隔成若干窑室,呈阶梯形。每个窑室前端设有火厢(燃烧室),火厢隔墙下端有一排火孔,燃烧时火焰从窑顶倒向窑底,经火孔进入窑室。其优点是升降温时间相对长,窑温的过渡可控性高,在节省燃料,利用窑温、减少窑具损耗等方面更上一层楼。Y10号窑内分18段窑床,窑头火膛有待继续考古,其后为第1段窑床,长约30米,其余窑床长度分别是3到5米不等。窑体系挖斜坡深沟而建,窑墙砌长方形砖,烟熏火烤的琉璃痕迹保留至今。窑底用砖或匣钵砌隔梁,总坡度17度,窑炉的结构设计技术、窑体长度、生产能力等在国内皆为罕见。

“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在当时南方的诸多窑场中,笔架山窑场所使用的窑炉技术是领先的,大规模生产与海外市场需求量相呼应。专家估计,笔架山窑场瓷器年产量以1号窑为例,窑床实长24.71米,年产量可达20万只左右;10号窑这样的大型窑,年产量则超过50万只,窑内出土的瓷器器型有20多个,釉色以青白釉为主,还有白釉、青釉、黄釉、酱釉。从窑址生产规模、产品造型到装饰手法,都呈现出当年的外销数量以及适应外销区域的生活文化、宗教习俗的风格特征。

笔架山窑另一个有利的发展条件是山脚下的韩江提供了便利的水上运输,笔架山周边拥有丰富的瓷土矿资源,先进的生产工艺,加上方便的水陆交通和临近出海口,自古以产量巨大、器型繁多而主销海外市场,在中国陶瓷史和外销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黄舒泓说:“笔架山潮州窑的遗产不但是潮州的、广东的、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是10号窑的本体保护和继续考古调查,进一步探明窑场的生产体系、生产设施、运输轨迹等遗存情况,让考古为未来的综合保护利用工作说话。

回顾这些年,笔架山潮州窑遗址一直在稳步推进“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2001年笔架山潮州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列为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之一,这一年年笔架山潮州窑遗址还成功入选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也是粤东地区首个获准立项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2019年国家文物局立项批复了笔架山潮州窑遗址Y10号窑址保护展示项目,Y10号窑遗址是考古遗址公园内规模最大、保护较好的窑址,也是遗址公园里最核心的展示亮点。

传承历史,继往开来。如今的潮州,弘扬匠人精神,赓续千年窑火,已成为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的“中国瓷都”,产业年产值超500亿元,拥有陶瓷生产单位超5800家、规上陶瓷企业333家,是国内产业链最完整的陶瓷产区、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之一。潮州市先后被授予“中国瓷都”“国家日用陶瓷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中国陶瓷出口基地”“国家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陶瓷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广东省陶瓷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不仅如此,潮州市还出台了《打造千亿陶瓷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全市陶瓷工业总产值达到千亿元级,逐步形成以日用瓷、卫浴陶瓷和工艺陶瓷为主体,以工业陶瓷为核心竞争力,以智能健康卫浴陶瓷为主攻方向的发展格局,着力打造世界级的陶瓷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正是源远流长的陶瓷文化,赋予了潮州陶瓷产业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

(原标题《解码国家“大遗址”笔架山潮州窑:罕见80米长龙窑年产瓷器逾50万件》)

编辑 编辑-黄小菊(客户端)审读 刘春生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特区报-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绪山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