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了主题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新闻发布会。记者获悉,《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将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深圳的“城市大脑”——深圳市政府的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已经初步具备支撑城市运行的各项基础能力;城中村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收官在即,1500余个城中村实现美丽蝶变……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城市管理越来越精细化智能化,营造了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干净美丽、四季花开、满眼绿色的城市环境成为深圳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亮丽名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城市管理水平实现了历史跨越。
全市公园总数超1090个
“公园里的深圳”普惠民生
近年来,深圳紧紧围绕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打造世界著名花城、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目标,全力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用绣花功夫加强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工作,探索超大城市管理的新路径。
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杨雷介绍,深圳在全国首创环境卫生指数测评,倒逼各级管理部门压实工作责任,努力做到处处干净、时时干净。以国际一流标准新建改造环卫设施,垃圾焚烧厂烟气排放指标优于欧盟标准。2019年9月,南山、宝安、龙岗的三大垃圾焚烧处理设施提前投入运行,新增垃圾焚烧能力1.1万吨/日,全市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2万吨/日,深圳在全国一线城市中率先基本实现分类后的生活垃圾全量焚烧。深圳还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已改造提升公厕2197座,新建公厕340座,不仅缓解了市民紧急如厕的难题,更成为展现城市文明的一道窗口。
干净的城市环境是市民群众能够享受的最普惠民生福祉,“公园里的深圳”更成为城市名片。深圳努力为市民提供更多共享绿色空间,到2019年全市公园总数达1090个,共建成绿道2448公里、绿道公共目的地382个,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0.87%,市民出门500米可达社区公园,2公里可达城市综合公园,5公里可达自然公园,深圳成为名符其实的“公园里的城市”。 “花园城市”同步建设,共建成60条花景大道、30个花卉特色园、220多个花漾街区、440多个街心花园、300多个花园路口,新增立体绿化100多万平方米,种植各类观花乔木13.8万株,开启花漾生活。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已超三成
开展垃圾分类共建“无废城市”
一直备受广大市民关注的《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部《条例》有哪些亮点内容?生活垃圾分几类?市民应该如何正确丢垃圾?
杨雷在发布会上解说道,本次《条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条例》中明确规定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与垃圾分类国家标准一致。在“可回收物”中增加了家具、电器电子产品;在“有害垃圾”中增加了家用化学品,这些规定使居民投放生活垃圾的种类更为完整。在具体投放中,规定使用一次性收纳袋装纳家庭厨余垃圾的,应当将收纳袋另行投放至其他垃圾收集容器,即“拆袋投放”;废弃药品、药具等要对包装物予以毁形或者进行破坏性标记后投放。另外,实行“楼层撤桶”,每年11月8日为我市的垃圾减量日。
目前,垃圾分类已全面覆盖我市的物业小区、机关事业单位和中小学校,大约40%的城中村已完成集中分类投放点设施设置,已有11155名督导员在全市10355个分类投放点进行常态化定时定点现场督导,共有1074台各类分类收运车辆,实行专车专运、分类处理,建成100余处分类处理设施。全市日均生活垃圾分流分类收运处理量3700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31.5%。
《条例》的实施将会对市民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市民都很关心分类好的垃圾如何不混装混运,真正达到分类的效果。杨雷表示,深圳初步建成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四分”体系,从制度安排、日常监管、执法监督这三个方面着手,“我们坚决对“混装混运”说不”。
深圳正在创建无废城市,生活垃圾作为六大类固体废物中的一类,产生量非常大,“无废城市” 对生活垃圾处理又提出了什么要求?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尹杰介绍,生活垃圾中有很多是可回收利用资源,应当从源头抓好分类收集,做好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减少末端焚烧填埋占用土地和二次污染问题。尹杰呼吁,每一位市民推行绿色快递、绿色外卖、绿色购物,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全社会共建“无废城市”。
释放“数据力量”
打造整体高效协同运行的“数字政府”
深圳作为超大型城市,在保障城市有序、安全运行,建设民生幸福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2019年开始,作为广东省“数字政府”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深圳把“数字政府”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和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抓手。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副局长王耀文介绍,经过近一年的建设,深圳市政府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已经初步具备支撑深圳城市运行的各项基础能力。接入了全市63套系统,汇集各部门100类业务数据,25万多路视频数据,接入了全量三维可视化地图,融合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的“块数据”智能底板,能实时感知城市的人口热力分布、各类城市部件、服务设施;开展了经济运行、生态环境、政务服务、交通运行、公共安全等14个领域的数据汇聚和融合关联,建立了城市监测指标体系和数据分析模型,开展预测预警和分析研判,为智能化、精细化城市的治理赋能。
随着“智慧城市”的推进,深圳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高。前往政务部门时,市民们可以拥有领先全国的“秒批”、“秒报”办事体验。有了信息共享、自动核验、智能比对的全程无人工干预自动审批,办事人可以告别从前的“办事难”困境,少填表、少跑路,省时又省力。此外,在救灾应急、企业监管、交通评估、环境监测和污染管理等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深圳的“城市大脑”也都发挥着卓越的作用。
谈及深圳建设“智慧城市”的规划时,王耀文表示,深圳正在编制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十四五规划,规划将围绕城市发展三大主体“政府、企业、市民”,聚焦“优政、兴业、惠民”,实现便民利企的政务服务、精准精细的城市治理、创新发展的数字经济、安全可靠的数据应用体系,将深圳建成世界一流的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
未来深圳也将持续发力,更进一步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其中,建设应用5G数字化城市,构建“云上深圳”;建立城市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重点行业的智慧化支撑体系;普及每个深圳市民都能用来全城一码通行的一对一“市民码”以及助力数字经济产业蓬勃发展,都会是深圳即将着重发力的“智慧”要点。
城中村治理破顽疾
老社区焕发新活力
平坦整洁的路面上,道路指引、停车位等规划有序;干净的墙面再也不见昔日乱搭建、乱牵线的景象;垃圾分类点在社区各处落地,引导居民掌握都市“新时尚”……原本老旧的社区被高标准的打造成了“湾区门户、临空都会、山海新城”的“双宜小村”,这正是如今航城街道的后瑞社区。
后瑞社区焕发新颜正是深圳开展城中村综合治理的一个范例。然而综合治理实施的整个过程非常艰难,宝安区航城街道后瑞社区党委书记吴桂开对此有着深刻的亲身体会。“开工时,居民不理解。”吴桂开介绍道,社区和股份公司干部带头,走街入户去沟通解释,看着现状描绘将来,既讲规划又答疑惑,先做亲戚朋友的工作,不断影响周围群众。
在发布会现场,吴桂开举起两组整治前后的对比图,自豪的向记者展示后瑞社区的变化,并感叹的说,“我生长在后瑞,工作在后瑞,生活在后瑞,切身感受到,后瑞从来都没有像现在这么好,从来没有像现在那么美!我也感到很自豪,全程参与和推动了后瑞的华丽蜕变。”
杨雷介绍,2018年,深圳启动新一轮城中村综合治理,此次综合治理,规模之大、标准之高,前所未有。三年来,1500余个城中村实现美丽蝶变。共新建燃气管道1306公里,500个村完成燃气进村入户,新增正规煤气站323个,城中村居民全部用上“放心气”;新增视频门禁近10万套,实现楼栋全覆盖,城中村居住人员“进有登记,出有留痕”,治安形势大幅好转;新建小型消防站778座、消防栓1.9万个,新增电动车充电装置1.2万个,全面消除入户充电这一重大安全隐患。新增绿化70万平方米,城中村从地面到立面到空间焕然一新。
编辑 程思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