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疫”线当义工 | “核”一份安心 “查”一重保障
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文 何龙/图
2022-03-07 19:01

“您好,请问您是某某某么?我们是梅林街道办的工作人员,现在需要核实您的居住地址,感谢您的配合。”这是我选派到梅林街道以来,每天都要说的话。作为曾被核查的对象,曾经觉得这份工作单调重复,而当我沉浸式地体验了一把疫情防控专项数据核查的“玄机”后,才深深感受到,战疫一线没有一份“简单”的工作。

记者体验疫情防控专项数据核查。

这份工作费眼

梅林街道网格信息管理中心位于梅林街道办6楼,还没踏进601办公室,就听到工作人员的声音:“16组谁负责,23组呢?”“我认领35、36、37组。”走进一看,9位工作人员正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时不时用手指着上面的数据,嘴里小声嘀咕着需核对的信息。有窗户的一面墙旁摞着3箱方便面,桌上放着水果。“吃早餐了么?这里有一份!”网格信息管理中心李主任热情地招呼我:“上梅林新村管控区人口数量大,核实起来很耗精力,感谢你来帮助我们!”

数据核查。

学会了怎么核查数据,我坐到了电脑前,看着屏幕上管控区“翻不到尽头”的表格和密密麻麻的数字,倒吸了一口气。“两天能做得完么?”我不禁发出疑问。“不能也得能。这样才可以保障后续工作按时完成,及时解封。”同事小程说。

上梅林封、管控区分为4个格,39个小组,每个小组有3-6栋楼不等,工作人员要在2天内核查1万5千逾名住户底数信息。一个小时过去了,我连一栋楼都没核查完,闭目养神时,眼前浮现的凌乱数字和笔画让人头疼。

耐心值的天花板

在电话核查环节,大多数居民是持理解态度的,只有几位不太友好。“你们到底要干什么?”还没等我开口,电话那头便传来了不耐烦的声音。“您好,我们是梅林街道网格信息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喂,您能听到么?目前显示您登记的地址在管控区内,所以来跟您确认信息。”迟迟不见对方作答,我开始追问。“我在封村前已经搬出来了。”扔下这句话,对方便挂断了。

电话核查环节需要更多的耐心。

除了不被理解、偶尔会被误会是诈骗电话外,让大家头疼的还有各地不同的方言。记得一位来自重庆的环卫工因封村无法回家,暂住在一超市旁。问了几遍超市名,得到的回答都是“谱土”。坐在对面的王工忍不住说道:“是不是‘朴朴’?”我尴尬地道谢后终于跟对方确认了这个信息。

“什么时候解封?”“我已经在公司宿舍住很久了。”“这次在一个朋友家住三天,下次在另一个朋友家住四天,我连换洗衣服都没带,啥时能回到自己家啊?”……也有一些人把我们的电话当成了答疑解惑甚至牢骚抱怨的渠道,大家的疑问如雪片般飞来。“请您多留意防疫工作,感谢您的配合。”我们只能抱着理解的态度耐心地解释,实在无法解答他们的问题。

志愿工作的第二天,管控区36组底数全部核查完毕,其中,我完成了4组。沉浸其中时,我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往往只有摄影机没电关机前发出的“滴滴声”,还在提醒着自己是名来“前线”体验的记者。

是志愿者也是记者。

我也穿上了防护服

志愿工作的第三天,我来到了下梅社区党群服务中心。6日起,梅林街道虹湾花园B座被划为封控区,所以这里成立了街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临时指挥部。现场的工作人员穿戴好防护服,手机不离手,紧张地忙碌着。而我作为志愿者,要在现场参与专项数据核查工作。

是不是有了“女侠”范儿。

防护服的“保暖”效果谁穿谁知道。看似薄薄的一层,但抗风效果极佳。加之戴上头套、口罩和防护帽,整个人被包起来,别提多暖和了。不禁想想,在深圳的夏天工作人员穿着这身一整天,感受可想而知。

防护服里的记者紧张地忙碌着。

相较其他管控区,这里的居民显得更为紧张一些。当一位住户被问及是否在家时,开始企图“蒙混过关”。“先生,核查您目前的所在地对街道、社区居民的生命安全很重要,如果您在前4天居住过此地,希望您能回来配合我们的防疫工作,减少疫情扩散的概率和感染风险。”在我“苦口婆心”但又语气坚定的劝说之下,这位住户还是配合了我的工作。

当我结束一天的工作背起包要走时,跟我一起忙碌了一天的小程笑着对我说:“这还是我第一次接触‘战地记者’。”走过一楼登记处,保安大哥突然在身后说:“下班啦,谢谢你哦。”这突如其来的问候让我瞬间鼻尖一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病毒在暗处,阴险狡诈;我们在明处,随时中招。但在危急关头,无论是扫楼的工作人员,还是屏幕前的核查员,总有人冲在一线,为大家筑起安全城墙。如果你也能体验一次他们的“日常”,一定也会像现在的我一样,对他们的工作有了一份更深一度的感谢和理解。

(原标题《记者“疫”线当义工 | 核”一份安心 “查”一重保障》)

编辑 新闻网-曹亮审读 刘春生审核 新闻网-吴邦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文 何龙/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