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尽头是东北话?论“东北话”出现的人传人现象
豆瓣时间 观察者网
2022-01-13 16:55

昨天(1月12日),“东北话是体育圈通用语言吧”登上热搜,匈牙利短道速滑选手刘少林和刘少昂的口音集锦视频在社交平台走红,播放量超过230万,有网友称,哥哥这口音快赶上福原爱了。

中匈混血的俩人本来靠颜值“出圈”,结果一开口,一股大碴子味直冲脑门,中文倒装句都会了,东北话算是给他们整明白了。有网友调侃,从乒乓球到速度滑冰,“东北话是体育圈通用语言吧”。

看完视频,更有网友调侃,没开口前都以为是美颜视频,zei口音确实妹想到,体育圈也太“卷”了,“没有一口东北腔还拿不了金牌了”?

东北话“传染性”为啥这么强,宇宙的尽头是东北话?

前一阵子跟南方朋友聊天,TA开口就说了一句:“你干哈呢?”

这人原来一口软糯的南方口音,就在东北呆了个把月,已经惨遭东北话的“毒手”……看来,东北话真的太危险了。

据说这种现象已被概括为东北话版本“夹B定理”: 已知有三个人走在一起,无论第三个人是哪里人,TA说的一定是东北话。

如果你身边有一个东北人的话,那么不管你说的是什么方言,不出意外,你很快就会被发展为东北人的下线。

你孩怕不?😯

图片来自《工作细胞》第一季中配版

就连日本动画片《工作细胞》的cctv中配版都出现了东北话!当时在cctv6播出来的时候,《工作细胞》第一季的中配版第13集的有位大哥说的就是东北话(请看截图)。

学东北话的我们,彷佛就是化身成为了电影《我的神啊》的外星人PK,拥有一个语言学习装置。这个外星人PK需要拉住一个人的手,就能学会人类的语言。

而我们更简单,只要认识东北人就可以了😂

就在去年,东北话已经出现了人传鸟现象……

图片来自:央视网现象

以及走出地球现象……

图片来自:央视新闻

东北话为什么那么容易传染人?为什么这么好学?为啥这么有喜剧色彩……今天,我们一起揭开东北话并不是很神秘的面纱!

01

东北话的前世今生

东北话,又叫东北官话,是在我国东三省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方言。和其他地区的方言不一样, 东北话其实是近现代才逐渐形成的

明朝时期,东北一带是女真人等少数民族的领土;后因清军入关,东北地区不对外族民众开放,所以东北地区所讲的语言仍是以满语为主的东北原生民族的民族语。

东北至今常常使用的“磨叽”、“折腾”,其实都来自于满语。

直到闯关东时, 中原地区人口大量涌入东北一带,东北地区的文化才正式与中原文化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融合,逐渐形成如今的东北官话。

到了现在,东北民间艺术携手东北方言走向全国,早已形成喜闻乐道的艺术形式,频频登上热搜。

前有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喜剧文化(二人转、东北小品)独领风骚;后有开心麻花等东北喜剧人的强势传播;还有这两年铁岭姑娘李雪琴的脱口秀表演……

在几代东北人持续的喜剧文化输出过程中, 喜剧性成为了东北这个共同体的一大特征。

02

东北话为啥这么好学

1、东北话跟普通话的源流

清朝初年八旗入关,东北口音成为官方用语,后来与北京话逐渐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也成为了汉语的参考标准。

1956年2月,国务院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指出汉语统一的基础是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这一指示的颁布,给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规定了十分明确的定义和标准。

正是由于东北语言十分接近普通话,在全国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东北方言能在全国范围强势传播的原因不言自明。

2、东北话幽默的真相

东北话这种幽默感的形成,与东北地域的气候环境密不可分。

漫长的大冷天,大家搁家天天呆着,大眼瞪小眼瞪得干巴了。这个时候东北人需要更多的娱乐方式,来度过当时娱乐资源贫瘠的慢慢寒冬。

久而久之,躺在炕上的东北人开启了“边嗑瓜子边唠嗑”的特点,也就锻炼出了使东北话的幽默感。

某些东北口音已经跟“小品”、“戏剧化”、“喜感”联系在一起,再加上现在东北话的暴露度比较高,导致很多人一听到东北话,就联想到喜剧,并且有模仿的欲望。

3、发音符合“人性的弱点”

此话怎讲?

刚才说到东北天寒地冻,在如此严峻的天气中,为了节省力气(懒),东北人会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音节的省略简化特别明显。

例如“干”念成“嘎”、“啥”念成“哈”的情况。

用起来是不是很上头?

另外,东北话的 发音比较简单,也只有平上去入。 简单的平上去入也决定了东北话要比绝大多数方言更容易学会。

03

东北话的不完全词典

为了让我们在学习东北话时,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时间君给大家准备了这套东北话(不完全)词典!

1、地标词。

东北方言中有自己独有的词语,时间君保证你肯定听过。就比如“埋汰”“磕碜”这种,已经成为东北人的标签,还有“贼”“整”“造”“客(qiě)”等。

“贼” 是程度副词,比如,你有朋友捡了钱不送去警察局,你可以说:“这家伙胆儿贼大。”

“整” 是个泛意动词,在东北几乎可以表示所有动作,比如,你在扮演小妹妹的阔气大哥,可以说:“喜欢么,整一个?”

“造” 也是泛意动词,多用于吃、喝等场合,比如看到别人比你瘦,劝人多吃多喝长点肉,往往说“憋客气,可劲造!”

“客(qiě)” 东北话指客人,小品《策划》中宋丹丹的台词提到:“儿媳妇,整俩硬菜!家里来客(qiě)了啊!”显得既亲近又热乎儿。

咋样,学会没🤔?

中华书局《东北话词典》

2、后缀词。

东北方言的后缀词分为好几种,常见的就是在一个词语后面加上 “巴”“乎”“子”“头”“挺” 等。

举个🌰:

拼团买了0.99元的袜子因缩水出现褶皱,可以说:哎呀妈,这袜子抽巴了。

你在办公室养花,2天后青翠植物失去水分,可以说:哎呀妈,这花儿蔫巴了。

闹挺,你带的娃又哭了,叫人心烦,可以说:咋这么闹挺呢?

或者是,单音节后面缀上两个或者三个音节,往往缀于形容词后面只是强化语气,没有实际意义。

“酸不溜丢”

“穷不楼嗖”

“傻拉巴叽”

“光不出溜”

“稀了咣当”

“困的提溜当啷”……

3、叠词。

叠词的运用也是东北话的一个极大的特色,朗朗上口,多为 AABB、ABAB式 (想看东北孩子小学语文的考试真题)。

举个🌰:

舞舞扎扎——说话做事不稳重、虚张声势

渍渍扭扭——不爽快

磨磨唧唧——做事不爽快

污漾污漾——脏东西在水中飘动

咋巴咋巴——刚学会走路的样子

闷哧闷哧——言语迟,但心中有数

图片来自《乡村爱情故事》

4、固定词组。

东北方言里有一些充满乡土气息的固定词组:

无机六瘦——形容极度无聊,做什么都觉得没意思

四方大脸——长相端庄大方

支棱八翘——形容条状物体不顺溜、凌乱不齐

五马长枪——虚张声势、徒有其表、爱说大话

暴土杨灰[bào] [tǔ] [yáng] [huī]

形容很脏,很多灰尘

杨了二正[yáng] [lē] [er] [zhèng]

身体没有个正形,表情无所谓的样子

5、顺口溜歇后语。

东北方言中还有一些弥漫着黑土地芬芳的顺口溜、歇后语。

比如小品《相亲》,赵本山有一段顺口溜:

当爹又当妈,

挣钱不敢花,

白天下地干活累一身臭汗,

晚上回到家还得做菜做饭,

缝缝补补洗洗刷刷,

喂猪打狗,赶鸡上圈,

把孩子拉扯大了,我也成老豆角子

——干弦(闲)着了。

对于东北话这种神奇的人传人现象,在语言学中,被认为这是一种语言合流导致的现象。

所谓的语言合流,其实是语言学家发现,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人们会下意识地被对方的说话方式,包括口音所感染。

比如Pardo (2006)通过实验的方式发现 语音合流(phonetic convergence)在对话交流中是易发的,而且跟谈话者的角色以及性别有相关性。

当一群人的口音参差不齐的时候,人们会下意识地尽量抹平这些差异。

比如这个字,在你的口音念A,我的口音念B,当我们都要用这个字的时候,奇怪的尴尬出现了😅

这个时候,要是我们统一用第三种口音,不但会带来交流的便利,而且促进关系更加和谐。在方言众多的祖国大陆,“这个口音”就是东北话,所以很多人索性就统一说东北话了。

这股大碴子味儿,整挺好,你jiǎo得呢。

参考资料:

刘秀慧、白庆新《从东北民间艺术看东北语言特色》

浪潮工作室《东北话儿的<工作细胞>到底什么样》

钱伟《东北话趣谈》

编辑 编辑-张玉洁(客户端)审读 韩绍俊审核 新闻网-曹亮,编辑-范锦桦(客户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