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件珍藏奇石现身华侨城中学!“中国传统文化非遗赏石文化进校园展”举行
深圳特区报记者 冯庆
2022-01-06 13:03

正值华侨城中学建校四十周年华诞之际,一场正在进行中的“奇石妙想”暨中国传统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展览活动连日来吸引了师生和学子们的目光。他们纷纷走进学校初中部图书馆一同观展。20多件形状各异、巧夺天工的天然奇石让他们啧啧惊叹,背后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非遗赏石文化更让他们感叹不已。


刚刚结束的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并着重指出要重视发展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拓展风格流派、形式样式,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在华侨城中学,校长蔡树男、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坚持“享受教育”办学思想,走”内涵发展”道路,重教书更重育人。“通过举办这个展览,把中国传统赏石文化引入校园,希冀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一颗艺术的种子’,让他们从中发现美,颐情养性、启迪心灵、涤尘净心。”蔡树男说。


“石,随天地而生,与日月为伴。岁月变迁,沧海桑田,一颗颗平凡的石头默默承受着时光的雕刻、风沙的打磨,直到它们有了山的风骨、自然的神韵。”据了解,此次展览展出的奇石全部是华侨城中学美术老师张新荣多年来的个人收藏。他告诉记者,赏石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就开始石器和饰品的制作,作为一种工具和艺术的萌芽,它贯穿整个人类文明史,对人类的发展进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张新荣毕业于中央美院,多年从事美术教学工作,具有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对石头也有独特的理解。在他看来:赏石既是眼力与美的传导,也是发现和再现;收藏既是一种传承的延伸,也是生命的延续。2014年,张新荣初次接触赏石,从此“一发不可收”,至今已利用假期走遍全国各地的河滩、戈壁大漠,不断思考印证,灵感碰撞,最终在全国第一位提出“天雕艺术”的赏石概念,开拓了一个新的审美方向,让更多人感受到了石头的魅力。他也因此被称为“石头的伯乐”,是赏石圈内鼎鼎大名的“石味老师”。

《岁月无恙》

《三星堆文明》

《呐喊》

“放眼历史,巧夺天工之艺术品冠盖中外古今,璀璨夺目。赏石在于发现美,在遵循奇石内在的品格和艺术美感的基础上,创造和升华,让一方美石展现其真正的内在价值。”张新荣表示,此次“奇石妙想”暨中国传统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展览活动展出的20多件展品全部是精挑细选、符合主题的奇石精品,比如有象征“鲤鱼跳龙门”的《鱼化龙》、有和三星堆古青铜面具高度相似的《三星堆文明》、有与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名作异曲同工的《呐喊》、艺术感极强的《岁月无恙》等等。

“美就在这里,无论谁来评说。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石头,一起来领域大自然的馈赠、天雕的艺术。”张新荣说。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1月8日,目前仅对校内师生开放。

编辑 汪新林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冯庆)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