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印象
慕尼黑是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的意思是“僧侣之地”,该城市还用一个修道士的图案作为市徽。慕尼黑面积310平方公里,2010年有130万人。从城市规模来说,慕尼黑在德国排名第三,但经济实力名列第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慕尼黑依山傍水,森林密布,空间开阔,建筑疏朗。城区掩映在树木花草里,闹市融入田园风光中,行走其中让人感到特别舒适惬意。慕尼黑是欧洲那种“都市森林”的典型,连续多年蝉联“世界宜居城市”的桂冠。据说1896年,著名抽象派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来到慕尼黑城时,发出惊叹:“这才是真正的睡美人世界。”
在二战中,慕尼黑经受了最残酷的战火洗礼,城市中心区97%的建筑物都被摧毁,城市化为一片废墟。慕尼黑人没有气馁,他们白手起家,重新建设自己的家园,几十年后这座城市以崭新、优美的面貌亮相世界。慕尼黑将“更多的绿化”和“洁净的空气”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赢得了“百万人的超级村庄”“有心脏的世界城市”的美誉,以顶级生活品质而著称世界。
说慕尼黑“城乡融合”,并不等于说城市的建筑普通、简陋。实际上,城市的建筑风格多样,极具美感,有“欧洲建筑博物馆”的美誉。走在路德维希大街上,哥特式、古罗马式、巴洛克式古建筑,以及各式现代化的建筑比比皆是,或高耸瘦削,或宏伟厚重,或传统朴素,或奇特怪异,各尽特色,各显风骚。
市区最热闹的地方是玛丽亚广场,车水马龙,十分热闹。广场上最著名的建筑物是慕尼黑市政厅。这座哥特式的建筑,棱角分明,立体感强;钟塔尖耸,刺向蓝天。钟塔的腰中有一个巴洛克风格的大窗口,到了规定的钟点窗口打开,跑出很多木偶人载歌载舞表演一番,十分有趣。
如果说以玛丽亚广场为中心的市区里,集中有许多古老的建筑,表现出慕尼黑悠久的历史风貌;在城市北面的奥林匹克村则显示出慕尼黑城市的现代化风格,是游人玩耍的好去处。游人可以散步于花红草绿的林荫道上,欣赏奥林匹克村优美的风景;徜徉在藏品丰富的宝马博物馆里,最新最酷的宝马汽车和摩托车会让发烧友们发出惊喜的叫声;登上快速电梯上升到高高的电视塔旋转餐厅里,享受美食时将城市四面八方的景色看个遍。
多来慕尼黑几次,就可以体会到市民们喜欢追求一种简单、环保的生活方式。出门上班不开车,以搭乘公交车辆和骑自行车为主。现代化街区的道路上,古老的有轨电车运送市民出街;上下班高峰时,浩浩荡荡的自行车流让人想起几十年前北京的街景。据说, 130万人口的慕尼黑拥有80万辆自行车,市政当局为此开辟出了一千多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如果知道这座城市里有宝马汽车的总部,市民的收入水平德国最高,就可以明白慕尼黑人选择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不是钱不够用,而是因为普遍接受了健康、绿色的观念。在正确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方面,慕尼黑人已经走在了时代前面。慕尼黑也是一个爱读书的城市。慕尼黑是德国出版中心甚至全球的出版重镇,这里有253家出版社,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有800家书商。大名鼎鼎的贝塔斯曼出版集团(Bertelsmann AG)总部就在这座城市里。
当地人喜欢用这样一段话描述他们的日常生活:“每天早晨,转动机械手表,新的一天开始了。每天傍晚,品尝清冽的白啤,每个人的自由时间开始了。”慕尼黑最吸引游客的特色活动可能是啤酒节。每年九、十月是市民喝酒狂欢的日子,来自世界各地的啤酒发烧友都要跑到慕尼黑来痛饮一番。慕尼黑人说:“世界各地只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然而,慕尼黑多了一个季节:啤酒季。”慕尼黑的市长自豪地说:“慕尼黑是一座啤酒之都,这是城市的主题文化。” 人们夸张地说,慕尼黑人体内流淌的不是血液,而是金色的啤酒。
希特勒演讲过的啤酒馆
如果一位游客首次来到慕尼黑,一般都会被安排到希特勒发表演说的啤酒馆去喝啤酒。我20多年前第一次到这座城市时就去了这家啤酒馆,后来又去过几次。
啤酒馆的名字叫“霍夫布劳豪斯啤酒馆”,位置就在玛利亚广场附近。一栋古老的建筑,一进门就能看到一块古老的木质招牌,上面刻着“HB”字样。导游解释说“H”代表皇家,“B”就是啤酒。这样说来,这里曾是皇家御用啤酒馆。
就是在这家啤酒馆里,我第一次吃到了有名的德国猪脚,喝到了醇香的德国啤酒。当服务员把“猪脚”摆在我们面前时,吓我一大跳,这哪里是猪脚,分明是中国人所说的猪肘子,胖乎乎的一大块,有两三斤重吧。这样大的猪肘子一人一个,根本吃不下。大杯的啤酒也到了,一杯一升多,有酒劲儿比较大的焦黑色黑啤,也有浑浑的浅黄色原浆啤酒,随客人的喜好选择。这样大的啤酒杯,手劲儿小的一只手都端不动。我学着德国人的拿法,将小木桶似的啤酒杯靠在自己的手臂上,借点臂力的劲儿端起来喝,真是爽啊!那种感觉终生难忘。
啤酒馆很大,黑压压地坐满了人。在酒精的刺激下,人们变得兴奋起来,大声喧哗,人声鼎沸。我原来以为只有中国人会在公共场所高声说话,在热闹的啤酒馆里才知道原来德国人也是很疯的。看来人性都是一样,不管是优越感强的欧洲贵族,还是平民化的亚洲老百姓,该哭时哭,该笑时笑,喝了啤酒也会兴奋。我心里得到了一些安慰。
前面不远处是一个小舞台,台子上有一个小乐队在演奏。乐队人数虽然不多,仅有几件乐器,然而,演奏出的旋律优美,声音好听,水平颇高,不愧是音乐之乡。可能看出来我们是来自中国的游客,或者是导游做了安排,乐队演奏了几首中国曲子。其中有一首是《在希望的田野上》,乐曲演绎得准确,很有中国味道,我们高兴得一直鼓掌。
听导游介绍,这家皇家啤酒馆有上百年的历史。有名的人物都喜欢在这里聚会,像茜茜公主、歌德、莫扎特、列宁等重要客人都光顾过这里,而让皇家啤酒屋闻名世界的却是希特勒。1923年11月8日晚上,希特勒就在这家啤酒馆发动暴动。他跳上台子,夺过麦克风,声嘶力竭地宣布:反对魏玛政府的起义开始了!对此,史称“啤酒馆政变”。第二天中午希特勒又率领数千名追随者,带着武器列队穿过整个城市。但是这场闹剧很快失败了,希特勒被警察局逮捕。
希特勒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不必详细讲述。只说说他人生中的几个关键节点吧,他的言论和行为对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希特勒在被捕坐牢的日子里,口述了《我的奋斗》一书。这本书里希特勒大放厥词,讲了许多歪理邪说。遗憾的是,这些话语左右了当时德国迷茫的思想界,引导着整个德国民族的思想主流走向极端,最后给世界人民带来极大灾难,也让德意志帝国走向了灭亡。
希特勒出狱后卷土重来,迅速发展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该党就是人们所说的纳粹党。诡异的是,纳粹党竟然成为德国议会中的第一大党,希特勒由此当上总理。接着,又成为帝国的元首。
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就是历史学家们所说的纳粹德国,或者德意志第三帝国,是由纳粹党所统治的德国。1933—1945年,纳粹德国全盛时期,国土面积包括北欧、南欧、北非和西欧大部分、苏联西部大部分地区。至1941年,纳粹德国占领了三分之二的欧洲(约600万平方公里)。
希特勒悍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然而玩火自焚。最终德国战败,他自己自杀。希特勒成为世界头号战犯,写下了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搞不懂的希特勒
我自小时候起,就不断听到关于希特勒的各种坏故事,心中的一些疑问没有完全解开。例如,希特勒是德国人吗?希特勒为什么能当上德国元首?希特勒为什么会如此残忍?希特勒说“德意志是优等民族”等等。多次来到德国,与德国朋友或生活在德国的华人聊天,话题中自然少不了提这一类问题,慢慢地有了一些答案。
问题一:希特勒是德国人吗?
希特勒的出生地是“布劳瑙(Braunau am Inn)”。这个地点在奥地利的上奥地利州,位于奥德边境的因河河畔,距离“音乐之都”萨尔茨堡约60公里。阿道夫·希特勒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小时候经常被严厉的父亲殴打。小学时学习成绩不好。长大后希特勒来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混迹江湖。据说,维也纳“给他的肉体和心灵都留下了重创”。后来他逃避当兵,遭到了警方的追捕,只好又逃离维也纳。总之,奥地利留给他的是心酸的回忆。后来希特勒离开家乡,进入慕尼黑打拼、起家,最后走红江湖。
说希特勒是奥地利人、德国人都可以。奥地利在奥匈帝国时属于德国,直到一战奥地利才退出德国;1938年3月德国又吞并了奥地利。据当时的记载,奥地利并入德国,得到了当地民众“掌声和鲜花”的欢迎。奥地利盛产石油,是纳粹德国能够发动战争、迅速崛起的重要条件之一。
按照德奥两国的历史人文渊源,这本来不是个问题,但是二战纳粹德国战败后,奥地利又从德国分出来了。结果,这成为一个问题。
判断一个人的国家归属,国籍应该是最准确的。希特勒的国籍是哪个国家呢?遗憾的是这个问题也有点说不明白。因为二战结束后,德国政府和奥地利政府都宣布开除了希特勒的国籍。这样说来,希特勒其实是个无国籍的人。
德国和奥地利都开除了希特勒的国籍,却都宣布说贝多芬属于自己的国家。贝多芬的国籍情况恰好是希特勒的一个反例。贝多芬出生于德国的波恩,但成年后主要生活在奥地利,他的许多重要作品创作于奥地利。
德奥两国双方都不愿意要“人间魔鬼”,而争着要“音乐天使”。以本地拥有名人为荣,以家乡出了坏蛋为耻!其实德国人的做法并不特别奇怪。中国人不也是这样吗?中国人也喜欢争认历史名人,甚至连一些神话故事中人物的出生地也要争得不可开交。想想就知道这是人之常情,笑笑也罢。
问题二:希特勒为什么能当上德国元首?西方的选举制度可靠吗?
希特勒当兵,在慕尼黑被编入了巴伐利亚的一个团。对他个人来说,这是重要的人生起点;对德国人民来说,是民族命运灾难的起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在西线战役服役了4年,由于表现勇敢、两度负伤,获得了铁十字勋章。战后希特勒继续在慕尼黑工作。他加入了德国工人党(DAP),后来该党重新命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NSDAP)。希特勒亲自设计了“卐”字形的党徽。
希特勒的政治才华显露出来了,他成为右派政治势力中最吸引大众眼球的政治人物。前面提到的“啤酒馆暴动”就是在这个时期发生的。
希特勒出狱后,于1925年重建了纳粹党。纳粹党从巴伐利亚扩展到了德国的不同地区,获得了下层中产阶级、新教徒、农村和小镇选民等社会群体的支持。1928年的大选中,纳粹党只获得了2.6%的选票,得到12个议会议席。1930年9月的大选中,纳粹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为德国议会中仅次于社民党的第二大党,有107个议席。1932年7月大选中,纳粹党获得了令人震惊的230个议席。1932年8月,总统兴登堡提出让希特勒担任副总理,但被希特勒拒绝了。尽管兴登堡非常厌恶希特勒,但是在各种政治势力的压力下,他于1933年1月不情愿地做出了妥协,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一切都符合宪法章程。
希特勒在巩固政权方面又做了很多文章。1933年2月27日发生了国会大厦纵火案,纳粹党以这次事件为借口宣布进入紧急状态。3月21日,纳粹党精心筹备的新国会在波茨坦的加里森教堂举行。希特勒禁止共产党员和21个社会党党员参加这次会议。于是,希特勒成功地在议会上通过了《授权法》。从此以后,希特勒就可以不顾议会的意见,任意通过任何他想要执行的“法案”了。1933年夏,除了纳粹党以外,所有党派要么被认定为非法组织,要么必须自己解散。1933年7月14日颁布《禁止组织新党法》,由此建立了一党制。1934年8月2日,兴登堡总统过世,对宪法的最后一项重大改革也随之而来。希特勒将总统和总理合二为一,立法使自己成为德国元首。(玛丽·富布卢克《剑桥德国史》第164—171页,新星出版社2017年6月第1版)
有一个问题始终在我脑子里转来转去:希特勒这样的极右分子、独裁者,为什么能够当上政府总理和国家元首,这对西方的民主选举制度意味着什么?
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以前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是通过拳头打开自己的“生存空间”的。在欧洲现代化发展中,德国是后来者,对英法等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捷足先登占有很多殖民地的局面不满意、不服气,想要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就是靠着宣传这种观点,希特勒获得了民众的支持,并以此为事实依据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急于挣脱战胜国对德国的限制、剥夺的桎梏。一战中德国战败。德国不但丢失了大量的土地,而且受到战胜国的严厉惩罚,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受苦受难的德国民众急于要找一个强人,带领他们改变困境。希特勒在选举中回应了民众的这种诉求,结果选票越来越多。
第三,大搞篡权夺权的阴谋活动。光靠选票还是不够的,必须加上政治阴谋活动,希特勒最终将国家最高权力抢夺到了自己手里。比如说,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政治对手;使用软硬兼施的政治手段,拉一派打一派;对兴登堡总统施加压力;大搞阴谋,排挤反对力量,强行通过关键的《授权法》等等。
第四,民主制度并不能阻止邪恶。英国作家诺曼·戴维斯在《欧洲史》一书中详细地叙述了希特勒登上国家元首宝座的过程。兴登堡总统去世后,“希特勒召集了又一次公民投票,要求公众赞同他在新的党国中兼任元首和总理,并拥有一切紧急处置权。这一次他赢得了90%的支持率。希特勒从此控制了德国。在通往权力顶峰的最后阶段,他一次也没有违反宪法”。(诺曼·戴维斯《欧洲史》下卷第996页)
从希特勒当选、把德意志民族带向深渊,可以看到西方式民主制度的缺陷。西方民主制度的出现,无疑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大进步。原来一个国家只有国王一个人说了算,其他人都是臣民。在民主制度下,理论上讲国民实现了政治权利上的平等。然而无论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投票选举国家领导人,人人都可以投票,人人都有当选的机会。听起来虽然很美妙,但是一人一票,不一定能保证选出最优秀的人才,反而选出了像希特勒这样的魔鬼。对此,诺曼·戴维斯也感无奈,他评论说:“民主本身鲜有价值,它是好还是坏,完全取决于运用它的人民。民主掌握在开明和宽容的人们手中,它就会产生开明和宽容的政府;民主掌握在食人者手中,就会产生食人的政府。”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投票的民众由于文化程度、理解能力、所处社会地位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对许多问题的思考和判断是比较盲目的;人们站在个人利益的角度上,许多人考虑问题首先追求实惠,缺乏长远的眼光。这种情况下,那些善于察言观色,对选民诉求应答好的人比较容易当选。竞选人在拉选票时花言巧语,喜欢送给民众许多承诺,赢得选民的欢心。而不负责任的承诺往往是包着蜜糖的砒霜,对许多空而不当的承诺,有的竞选人当选后丢在脑后,有的甚至会把民众带向灾难。希特勒就是一个例子。
人类历史中,自古以来绝大部分时间、绝大部分地区都实行王权制,也就是绝对权威制。西方国家发明的大众民主,出现在世界上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如何发展,如何完善,需要经历时间的检验。再说,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更不会是万能的。光有制度,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有制度还要靠人来执行。善政,良政,实实在在给人民群众带来好处的政治,才是人民群众所需要的。
问题三:德意志民族是优等民族吗?
希特勒坐牢期间,撰写了《我的奋斗》一书,他在书中提出了“日耳曼优等民族”的观点。按他的话说,所谓高级人种和低级人种,指的是“雅利安人”和“犹太人”(或者犹太人——布尔什维克)。日耳曼人属于雅利安种族中的一支。他的这个说法对德国民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我原来以为希特勒的这个观点是他自己杜撰的。经过对德国历史的研究才知道,他吸收、摘取了一些理论家们的观点,拼凑成为自己的一个思想体系。关于“雅利安人”,康德就有一些论述。所谓“雅利安人”(Aryan)是一个假定的印欧民族,这个民族被认为在公元前2000年从印度中部的家园向西方迁徙。而希特勒的观点,主要依据的是尼采的高级人种和低级人种理论之上的种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
希特勒的理论一经提出来,仿佛在德国爆炸了一颗精神原子弹,极大地改变了德国人的思想。这个理论不但满足了德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让他们从一战战败并一再受到战胜国欺负压榨的阴影中走出来;而且为德国人为“争取生存空间”进行侵略扩张、进行种族灭绝的残忍行为制造了理论根据。
按照现在人类种族学的主流观点,地球上的人类都是智人的后代。智人来自非洲。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种分为东亚人种(黄种人)、高加索人种(白种人)、尼格罗人种(黑种人)和澳洲人种(棕种人)。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人种之间的差别微小得可以忽略不计。人类分“优等”“劣等”的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炮制这种理论的目的是政治的,而不是生物学的。
最近有一本书非常流行,影响很大。这本书就是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著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按照他的研究,希特勒的一些观点不光是来自与他同时期许多哲学家的理论,而且有更广阔的人文历史发展背景。从14世纪文艺复兴开始,人类从对神的膜拜、神权的统治中解放出来,变成了对人的崇拜,人文主义开始流行。按照赫拉利的研究,按照人文主义定义,可以分成三个对立的教派:第一种是自由人文主义。第二种是社会人文主义。两者的区别在于:自由人文主义说的“人性”是个人的概念;而社会人文主义者说的“人性”是集体而非个人的概念。自由人文主义尽可能为个人争取更多自由;而社会人文主义追求的是让所有人都能平等。
第三种是演化人文主义,以纳粹为最著名的代表。纳粹相信人类并非处处相同,也不是永恒不变,而是一个会进化或退化的物种。人可以进化成超人,也可以退化成非人。纳粹打着保护优秀人种、避免退化的幌子,从事着反人类的勾当。纳粹主张要保护好、养育好雅利安人,至于犹太人、吉普赛人及同性恋者和精神病患者,这些被认为是退化的智人类型,则必须隔离甚至灭绝。(尤瓦尔·赫拉利著《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第222页)
我惊异地发现,按照赫拉利的研究,希特勒的思想竟然也属于人文主义!自由人文主义、社会人文主义、演化人文主义同属一个家族,三者之间虽然有巨大的差别,但是差别可能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大。这一点真是没有想到!
希特勒的教训是深刻的,这个问题恐怕会长期讨论下去,看看我们究竟能够吸取什么样的教训,避免这一类灾难的再次发生。但是在吸取教训的问题上,有些人是相当悲观的。黑格尔说:“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但我想,情况也许不至于这么糟糕吧,否则人类还能有什么美好的前途呢?
编辑 李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