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起,探险家们纷纷南下去寻找传说中的南方大陆。这片大陆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唯一没有原住民的大陆:南极。提到南极,堪称是探险家的乐园。这里的夜空有一万种颜色、有神秘的南极光、有广袤的冰原、有巍峨的冰山、以及可爱的企鹅等极地生物。
许多人都有过南极梦,想登上地球的最南端,看世间美景皆在险。到此一游不难,南极有许多观光团,但如果让你在南极待上500天,那又会是一种什么样体验呢?作为中国南极科考队的一员,李航就详尽记录下他在南极科考的体验,并且配合他在南极拍下的影像,写成了这一本《在南极的500天》。在这本书中,你不仅能体会到极地的壮美与辽阔,也许还能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与脆弱。
《在南极的500天》
李航 著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9年3月
南极因为远离城市的光污染,拥有世界上最纯净的星空。漫天的星光就在干净的天空闪耀着,那是真正的满天星斗。极光更是令人惊叹的奇观。它的形态、颜色和强度,每分每秒都在变化,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的极光会变成什么样。它就是如此绚丽多彩。李航为了拍摄这自然奇观,冒着迷路的危险,多次爬上了雪坡,只为记录下这一瞬间的震撼。但他还是说,只靠照片很难确切表达大自然的美丽,在星与光的二重奏下,他恨不得把家人和朋友拉到浩瀚的星空下,陪他一起感受这份震撼。
但是,南极不只有美景。南极还有最极端的极夜极昼现象。极夜不仅仅只是见不着阳光,伴随而来的还有低温和狂风,极端严峻的气候条件,将南极大陆几乎整个被地球上隔绝起来这对于科考队员来说,这是一种彻底的孤独。在南极越冬的考察队员,很容易患上一种名为“越冬综合症”的病,会导致抑郁、焦虑,甚至免疫功能紊乱。据说病症还有可能伴随终生,哪怕回国,哪怕不再在南极。这也正是南极冷酷无情的地方之一。
南极内陆可谓是生命荒漠。只有在气候相对温和、物种相对丰富的南极大陆边缘,才有生命和物种生存、维系和繁殖。但尽管这里的生命在长期的演变和进化中适应了南极恶劣的气候,庞大的种群里也总会出现被自然淘汰的个体。仿佛身着高级燕尾服的帝企鹅,其幼崽存活率只有20%-30%。壮硕的海豹也会经常因为严寒或掉入冰洞而殒命。
虽然南极的生活封闭且枯燥,但李航却认为:如果这个世界上有哪个地方率先实现了共产主义,那一定是在南极。1959年,各国签订了《南极条约》,冻结了所有国家对南极提出的领土主张,允许各国在南极进行科学研究,并规定了各国在南极洲的活动仅用于和平目的,从法律上要求各国考察站在南极和睦相处。目前已有超过70座各个国家的科学考察站林立在南极大陆上。俄罗斯考察队员会熟悉地用访客账户连上中国科考站中山站的WiFi,随时来“蹭网”。而俄罗斯人嗜桑拿如命,他们干脆把桑拿房建到了南极,还把桑拿房周日下午的使用权交给了中国科考队。于是,两座科考站被调侃称“中山网络会所”和“进步洗浴中心”。南极的生活虽苦,却相对于外面世界而言,充满了友爱与和平。
在南极生活的不易,还在于会遇到一些原始的危机——比如在极夜时,外界基本无法进入到南极,这时候非常容易发生食物短缺的状况;比如供水管因为供热系统故障而结冰,导致整个站区的供排水中断。考察队员此时只能打着点灯钻进冰冷的管道地步,在风雪于黑暗中接力将管道内结的冰凿碎并取出。
一旦经历了这些磨练与洗礼,南极对于一个科考队员而言,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地名,一段记忆,而是经历磨难后的生命本身,它是对勇敢者真正的馈赠。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南极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自2020年以来,南极升温的话题引起世界广泛关注:2月7日,世界气象组织公布在南极半岛阿根廷科考站埃斯佩兰萨观测到18.3℃;在此之前的纪录,是2015年3月观测到的17.5℃;仅两天后,巴西科学家在南极北端西摩岛又测得20.75℃,再一次刷新了南极大陆气象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冰川的消融速度也日益加快。这一危险的长远影响,有可能是淹没全球范围内的海岸线——以及沿线的许多大城市。而对于近期的影响,有科学家预测,持续的气候变暖将降低帝企鹅栖息地的宜居性,到本世纪末,这一物种将全部灭绝。
未来能否再一睹南极冰川雪原的巍峨雄壮及其奇特的物种生态,将是一个未知之数。如果人类再不重视环境保护,南极这份馈赠,或许在哪一天,就会被收回了。
(晶报供稿)
编辑 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