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坚持一件事三十年,已不仅是热爱的追求更是厚爱的情感。南山区就有这么一位普通市民陈宗浩,他用手中的镜头拍摄下一幅幅珍贵的画面,记录了深圳特区这扇中国改革开放“窗口”发生的“春天故事”。8月16日,陈宗浩将自己30年来拍摄的14000张作品无偿捐赠给南山博物馆,丰富了馆藏品类和展列内容,将成为深圳人共同的时代记忆。
让后来人看到历史
“你们看,当年是多么荒凉的一片海边山岭,如今成了高楼林立的国际都市。”同一地点,同一个角度,时间划过1985年、1995年、2005年、2015年,从罗湖到蛇口,看尽深圳变迁。这是陈宗浩引以为傲的作品。
陈宗浩是南山区南油社区退休党员,也是一位摄影家。1980年,他从海南老家调到深圳参加开发建设,在市卫生部门工作4年后,于1984年调到南油集团从事办公室工作。也就在这一年,1984年,陈宗浩背上相机登上太子山,对着南头半岛第一次按动相机快门,他的人生也变得丰富起来。
“我希望用手中的相机记载时代变迁,让后来人看到历史。”30年来,陈宗浩经常登临大南山、东角头山及南山和深圳市的高楼大厦进行拍摄,他的每一幅前后对比照片,都是同一地点,同一个角度。陈宗浩说:当时没有数码相机,全是胶卷拍摄。一张胶卷不够长,就拍摄多张,然后仔细拼接起来,展示全景图像。到现在,72岁的他还在坚持。
收藏深圳人的成长经历
除了记录城市发展外,许多市民、家庭也成为了陈宗浩镜头下的焦点。
采访中,陈宗浩讲起这么一段故事:90年代初,一个邻居常年在国外工作,与老婆、儿子菲菲聚少离多,十分想念。陈宗浩知道后,决定给菲菲当私人摄影师,经常给孩子拍一些生活照片,邮寄给远在非洲的爸爸。两家关系也因此变得如至亲一般,后来,陈宗浩坚持每年给菲菲拍摄照片,真的成了20多年的私人摄影师。至此,一位深圳男孩的成长历程形象地记录在一本相册里。
多年来,陈宗浩扛着相机走街串巷,为很多普普通通的市民拍摄过照片,他们或许是素未蒙面的早餐摊老板,或许是在路面玩耍的孩子。镜头记录着他们的故事,收藏着深圳人的成长经历。
捐赠给博物馆是最好归宿
2010年特区30周年《沧桑巨变》陈宗浩摄影展,在深圳各地巡展,历时一年半,观众逾50万人次。其代表作罗湖区全景对比图和南山区全景对比图,令人震撼。
如今包括这两张全景照片在内的14000张照片,全部捐赠给了南山博物馆。这不仅丰富了馆藏品类和展陈内容,也为今后研究整理深圳、南山改革发展史起到重要的参考佐证作用。
“自己的作品捐赠给博物馆收藏,是它们最好的归宿。”陈宗浩激动地说。据悉,深圳市博物馆许多历史照片也是陈宗浩的作品。
编辑 陈湛杭